●范虹邑
城市作為國家基本組成部分,其善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及能力現代化彰顯的重要方面,是人民美好生活實現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環節?!般懹洑v史,追溯源頭,不忘來時路”是接續奮斗征程的基礎。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共產黨的重心由農村轉為城市,探索城市治理,杭州作為南方大城市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了接管與改造,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政權認同、發展經濟、社會進步,對南方其他城市管理提供一定經驗借鑒。在新時代下,注重治理多元主體的共同發力,合理運用數字化媒介、法律法規、具體制度等載體,對作為治理客體的人、事、物實現統一的治理三個方面具有啟示作用。
城市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由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構成,中國共產黨是治理的當然核心,處于領導地位。共產黨在獲得革命勝利后,將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領導組建新的人民政府和其他機構,在治理各項事務中承擔主要任務,成為城市治理的主體。杭州在被接管后,8000多名干部南下到達浙江與300多名地下黨員、當地干部、軍隊干部共同形成城市工作的主體。在城市治理過程中,堅持黨的治理主體地位,在黨的核心領導前提下,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是城市實現善治的保證。黨根據國家總體計劃,制定適合地方的目標與政策,充分發揮黨在治理各項事務中的掌控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各級黨組織在工作中把握主動權、主導權,保證城市治理沿著總體正確方向前進。黨員干部積極承擔責任,在治理各個環節發揮示范作用、服務群眾,與其他干部共同將黨和政府的決策變為居民自覺行動,使得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其他政治機關及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杭州市治理。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的形成、作為群眾自治機構探索的居委會的成立成為城市治理的主體。在人民代表會議第三次會議中選出主席1名、副主席4名、委員35名首次選舉成立了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共同代表不同群體的利益,時時反映人民群眾的最迫切生活需求,對政府的政策等進行討論、提出建議、展開監督。杭州以居委會的創建開啟最先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探索,發揮社區內建設服務等作用?!?950年底,杭州有507個居民委員會和3283個居民小組,每個居民委員會包括150至200戶家庭?!盵1]社區是前言陣地,是國家、省、市政策執行的領域,落實的具體范圍,同時是城市中黨和政府政策實行效果反饋之地。人民代表會議、政協、居民委員會在杭州接管與改造中作為城市管理的實體,在城市建設各方面發揮各自作用。當今國家的權力機關、政協、基層群眾自治機構,包括隨著時代發展日益完善的人民團體、事業單位以及新的社會組織等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主體,在黨的宏觀領導下,在合乎法律與制度約束中,堅守各自領域,參與城市發展各方面,從而發揮更多作用。
普通居民是黨和政府政策的接收者和實行者,是城市治理的主體之一。人作為社會歷史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社會性等特質,在城市治理過程中,需要以普通市民為動力和前提。在杭州的接管初期,特務分子的勢力依舊活躍,產生了社會的混亂,影響城市穩定。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控訴、反映、舉報,主動揭發反革命組織及其分子。為了城市良好治安環境,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群眾性冬防組織委員會,建立糾察隊、聯絡隊等組織,協助公共部門的城市治安保衛工作。在進行城市市容市貌整治過程中,群眾自行組成清理隊,籌集垃圾箱等。“1950年春季進行一次大型清潔大掃除運動,動員14萬群眾參加,歷時14天,掃除垃圾6000余噸,自制公共垃圾箱640余只。”[2]歸根結底,人民的具體實踐是治理的原動力,是治理取得應有效果的起始點。在城市中,市民是進行城市治理底層的、廣泛的實踐者和依靠的堅實主體。城市治理任務與內容由時代變化而產生變遷,新時代下,市民群眾同樣需要以主體姿態加入城市治理隊伍,對政府決策建議提供、政策運行監督等方面發揮主體性作用,同時在面對正確的政策時,進行擁護與支持,并積極實行。民眾治理主體地位的實現是要黨和政府在價值觀、行為方面的總體引導,在合理的領域與規則體系下,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推進城市治理。城市治理的現代化發展需要由單一主體轉為多個主體,各主體需共生共存,相互調適,實現良好互動。
人、事、物是城市治理的客體,實現三者有機統一是治理的目標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杭州市存在黨員干部、各界代表人士、普通民眾等主體。黨員干部面臨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黨性修養任務。中央和浙江省委極其注重干部黨員的紀律問題,建立統一集體組織生活制度,開展干部培訓。黨員干部是城市治理的推動者及實踐者,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在任何時期,需要進行自我革命,提高治理城市的能力,在環境變換、社會轉型的背景中加強理想信念的塑造。在新政權的穩固階段,實現公眾對黨和政府的意識形態認同尤為必要。黨和政府在就業、社會環境改造等過程中提高居民物質生活水平,同時開展組織工人參加訓練班,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叭魏我粋€取得政權的政治集團或階級都必須為取得自身合法性而繼續斗爭?!盵3]意識形態合法性與合理性建設在城市治理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城市治理中起著“粘合劑”作用,政治認同在不同時代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宣揚,達到對群眾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在城市接管與改造過程中,對不同事件的處理體現黨和政府的智慧。一方面,不同的時期,需針對城市生活中不同事件進行解決。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立足唯物史觀,著力恢復經濟發展和工人重新就業。在社會生活上政府組織防疫委員會,進行霍亂、白喉等疫苗的接種以及環境的消毒。城市治理是為了人生存質量的提高和生活感受的美好實現。城市治理根據具體城市情況,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日常居住環境優化、居民資源享受等公共服務方面逐步完善,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治理過程中總會出現突發事件,妥善的解決是城市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一步。在杭州治理中貨幣混亂、物價上漲事件發生。杭州市政府以干預交易市場等形式肅清銀元黑市。在對各公私企業、學校等實行基本物資平價、定額銷售,輔以“折實儲蓄”制度中平抑物價。針對抗美援朝戰爭所進行的增產節約、物資募捐等活動。突發事件的處理考驗城市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完善程度,事件處理中反應能力與恢復能力是城市治理水平的體現。在危機的狀態下,強有力的政府控制和干預成為迫切需要。黨和政府的調控和及時措施應對能夠引導緊急事件向良性方向發展,規避事件繼續發生,從而實現城市的善治。城際間、社會上進行資源調配與補充、社會恐慌心理克服、日常預防與監測機制、針對常見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事件解決后的追蹤是突發事件得以有效解決的途徑。
城市的獨特自然風光及文化設施是特色城市特色建設的有力資源,是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的物質基礎。其一,蘊含有歷史底蘊建筑構成城市風貌,兼具經濟、政治帶動作用。杭州城市內有大量以佛教為主的寺廟是宗教文化圣地?!霸缭?1世紀,杭州有400多座寺廊,20世紀初達到2000多所?!盵4]寺廟周邊的商鋪、茶館、手工業品等一系列與宗教文化及旅游相關的設施及物品出現,提供就業崗位,繁榮之相形成。西湖是杭州獨有的自然風光,黨和政府對西湖進行清理,對各景區加以修繕。在城市治理中,需要依托于具體物質體,挖掘深層經濟、政治、文化意義,實現聯動發展,形成完整的鏈條治理。其二,城市不僅作為國家所屬部分,同時處于世界體系中,城市需要注重國際影響力塑造及競爭力的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及科學技術等不夠發達,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揚長避短,以文化為切入點拓展在東南亞等地的影響力。戲曲尤其是越劇是浙江省獨特傳統文化,杭州市政府將其融入政治內容進行國際傳播。城市治理基于社會轉型與全球化深入的背景,城市的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是國家國際形象的展示,城市以經濟貿易、文化交流、世界性活動籌辦等多種形式,加強與世界的接軌,提升國際話語權。同時,在與全球國家、地區的接觸中,吸收有利于發展的因素,積極探尋城市進步的資源與機會。
載體是城市治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產生互動的中介。法律條例、體制、大眾媒介在建國初期杭州治理中成為有效載體,為城市問題的解決及秩序建立產生深刻影響,新時代城市治理中運用的載體應與時俱進。
“法律是最優良的統治者。”[5]法治具有防御性、可操作性高及規則性強的特點,是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的保障底線,依據法律規定進行城市治理是治理現代化的必經過程與形勢之需。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在對杭州各方面進行接管與改造過程中,依據中央的總體條例結合城市具體情況出臺各項的法律條例,多以布告、指示、條例形式呈現,開展城市管理。諸如經濟、衛生、市容面貌等方面出臺條例。法律條文的設計基于城市現實情況及為市民服務的理念,在具體實行過程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促進了當時管理問題的解決。法律的制定以“他律”的行為導向出發,改變傳統社會注重道德修養的價值導向,建立并完善現實、務實、不交叉的法律條文,為應對城市治理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基礎。在城市治理中將行政性法規、地方法規、國家法規協調運用。
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實現,有利于實現治理效能提高和善治的實現。在杭州接管中黨和政府對于前政黨管理下的工廠、機構及其事業接管實行請示報告制度。對黨員干部有工作生活報告制度,黨員干部集體領導制度及個人負責制度等。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具體領域中,各項具體的制度進行創制。在宏觀頂層制度設立中,通過與各界代表人士的座談會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在城市治理中進行初步嘗試并取得成效。城市治理堅持宏觀社會主義制度的執行,同時在具體的生產生活領域進行具體的制度完善。城市治理中,制度的建立者具有問題意識,在對問題產生緣由、形式、危害等進行調查研究基礎上,尊重治理主體的建議,集思廣益,制定符合歷史規律、與現實條件相匹配的制度。同時制度隨時代的發展演化、吸收新因素實現再造。制度的設立只是起點而非終點,制度的實行過程需法律的保障及各方面的監督,在實踐中不斷調試,使制度符合城市長久發展的需求,讓不同的制度在城市中發揮解決沖突的效用。
媒介作為治理內容與任務的傳播渠道是重要支柱,在城市治理中發揮關鍵作用。不同時期有不同媒介對城市治理政策的制定、實行、監督等過程提供宣傳平臺與渠道。建國初期,杭州巧妙運用媒介開展工作主要為廣播、報紙、宣傳漫畫,諸如:對一貫道等迷信教會的取締中黨和政府以漫畫形式揭露其性質,宣揚新政府主張。黨和政府關注媒介對于城市管理的地位及作用,以當時現有媒介發揮政策傳播功能,促進市民對政策的認同,加快政策的實施進程。新時代下,大數據、全媒體、云計算等加快信息傳播速度與范圍,而且資料的傳播呈現地毯式、扁平化、交互性。通過手機、網絡等平臺,黨和政府進行信息的傳播,為民眾的意見及時反饋、政策實施過程的監督提供載體。黨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不同時空范圍的市民溝通交流,平臺公開透明及評議渠道暢通保證市民知情權與監督權。各媒介在政策宣傳中對市民的淺層及深層價值進行認同引導,人民以平等、及時有效的方式認知執行政策?,F代城市治理中政策、數據的完整精確公開克服信息的片面性與不對稱性,黨和政府挖掘數據背后的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作用,推動社會發展,對民眾起到服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