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清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就業問題作為最大的民生問題,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各方面廣泛的關注。202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909萬人,達到新高,同時受到疫情的影響,目前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在大學生就業群體中,女大學生由于性別歧視帶來的就業問題始終存在,且在當前形勢下更為突出,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僅關乎著自身未來的發展,更關系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如何合理的解決這一困境,成為當下研究的重點。
基于勞動經濟學的視角,研究勞動力作為一般商品的供需關系。從勞動力供給方來看,隨著近幾年高校的不斷擴招,教育門檻降低,高校畢業生中女生占比逐年提升,勞動力供給不斷增加。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5年—2019年,我國普通高校本科、專科以及研究生(碩士、博士)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1],由2015年的735萬增加到2019年821萬,其中,女畢業生人數也逐年上漲,2015年女畢業生人數約為382萬,占總畢業生人數的51.9%;2019年女畢業生人數上升至約441萬,占總畢業生人數的53.7%。不僅如此,2015年—2019年,女畢業生占比均超過50%,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已經在接受高等教育人群中占據超過一半的比例,但女大學生就業仍被認為難于男學生,想要在有限的工作機會當中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是一個有難度的事情。
勞動力需求方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相比女性員工來說,企業招聘女員工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包括女員工生育休假的崗位空缺風險、用工成本增加及單位效率降低風險,因此,在企業招聘中,“要男不要女”“男性優先”的現象普遍存在[2]。不僅如此,即使是在招聘女生的企業中,大部分女大學生在就職時也會面臨不合理的要求,如預計結婚生子時間、五年內不得生育,無法保證產假、生育保險等。因此在僅有的少量職位需求中,不少女大學生不得不降低自身的求職要求。根據麥可思大學生就業數據,2015屆本科畢業生男性就業率為92.7%,女性為91.7%。可見,盡管畢業生中女性占比超過男性,但就業率卻更低。不僅如此,《2019屆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報告》顯示,男性本科畢業生入職工資起薪為平均7 383元,而女性畢業生實際到手僅為6 387元。據相關調研,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受到性別因素的影響求職周期更長,找尋工作的成本也更高。
就業的供需矛盾突出使得大學生就業難,女大學生就業更難。對女大學生來說,臨畢業之際,在人生剛剛起航的時候,卻因性別歧視步履艱難。
長期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依然制約著大部分勞動者的求職選擇,人們普遍認為,男性更有機會勝任管理者的職位,理應在外努力工作,而女性最好全身心照顧家庭,需要更多地承擔起日常照顧家庭的責任[3],即使近年來,政府大力鼓勵支持婦女就業,大部分女性只是變得更加忙碌,工作、家庭兼顧,社會性別分工深入人心。甚至在傳統觀念和社會偏見的影響下,形成一種認知,認為女性的創造力和進取心不如男性,這不僅使得企業用工選擇上更多偏向于男性,也直接影響著女大學生自身的性別意識及對專業和工作崗位的選擇,女大學生更偏向于選擇人文社科類專業,崗位競爭更加激烈,造成就業難的困境。
我國先后出臺二十多部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婦女平等就業的權利,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同時也及時地根據形勢的變化發布相關政策文件,進一步消除婦女就業的歧視。2019年《關于進一步規范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的發布,對婦女求職提出了更明確的保障,包括用工單位不得實施的6種就業性別歧視行為,包括不得拒絕錄用婦女,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等。盡管相關規定已經十分明確,但原則性的制度保障并沒有落到實處,操作性的執行規范還不夠,同時也缺乏全面有效的監督體系。在現行的監管下,企業違法成本較低,當拒絕錄用女性的違法成本甚至低于錄用女性帶來的用工成本時,企業勢必會將女性求職者拒之門外。
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是幫助大學生邁好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一步,高校在開展就業指導時,既要有針對性,也要系統化,目前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僅僅限于畢業季,指導的內容也只是講解就業政策、發布就業信息、講授面試技巧,幾場招聘會、幾次講座,就完成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了,對大學生就業觀念、職業判斷的引導不足,同時也忽視了學生的異質性需求。不僅如此,高校對進入校園招聘的企業是否存在性別歧視缺乏監督審查。
女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保守、維權意識淡薄也是造成就業難的原因之一。部分女畢業生一心想找離家近、待遇好且工作穩定的單位就業,但這部分單位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競爭,持有這種就業觀念的女生只能不斷地付出時間與搜尋成本。另一方面,在面對企業不公平的待遇時,女性的維權意識較弱,不能有力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也使得部分企業即使知道是違法的也依然自行其道。
傳統觀念和社會偏見的影響,使得女大學生就業屢屢碰壁。要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從根源著手,從摒棄落后的思想文化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有效利用現有的社交平臺,積極宣傳有關社會性別觀念、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在求職中,男性、女性都可以勝任工作;工作中,男女公平競爭;家庭中,男女共擔家務勞動。
為進一步促進高校女大學生就業,緩解婦女就業困境,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出臺能切實保障婦女權益的政策措施,如適當補貼女性職工在生育及哺乳期的社會保險繳納,對女職工孕產期的臨時替工提供工資補貼來減輕企業的用工成本,對雇傭女大學生超過一定比例的企業減免相關稅費等。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建立系統的監督機構,對拒絕招聘女大學生、針對性別差異同工不同薪等違法企業及時采取懲處措施,加大企業的違法成本。
高校在擴招的同時,要及時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結合男女比例等因素做好專業的調整,精煉或增設有利于女大學生就業的專業,將市場需要與高校對口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業指導工作作為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4],首先要建設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跨專業、跨部門、兼專結合,其次要創新就業指導內容,就業指導不單單是講解就業政策、面試技巧,同時也應包括就業觀念引導、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的培訓,最后,就業指導的針對群體不應僅僅是畢業生,需要貫穿在高校培養教育中,對于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進行不同的就業指導計劃。
女大學生要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在進行就業選擇時,要有長遠的眼光,根據自身專業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選擇合適的工作,同時也要著重培養自身的自主創業意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自主創業。要平衡好職業規劃與生育計劃,以實際行動改變企業的刻板印象。其次,還需不斷加強自身的法律知識學習,提高法律素養,當面對不公平待遇時,勇于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需要引起進一步的重視,解決就業難題,緩解就業困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社會、企業、高校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