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強
厘清合作化與公司化、發展數量與質量、建設標準與具體實施等問題,理順基層社與縣級聯合社、社有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民之間的關系是規范推進基層組織發展的關鍵。
重慶市城口縣葛城街道桂花井社區綜合服務社。
自2014年以來,重慶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先后歷時9年,實施了3輪基層社恢復重建三年規劃。從制定發展規劃、建設標準、爭取政策、下達任務、考核、調研驗收,全市基層社恢復重建工作經歷了從探索、實踐、糾偏,到步入正軌的發展過程,全市基層社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轉變,走上了發展快車道。
一是合作化與公司化的理解問題。按照中發〔2015〕11號文件關于基層社改革的方向要求,基層社最終要辦成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但由于供銷合作社法律法規的缺位,重慶市全部按照企業方式對基層社進行登記注冊,確保資產安全,便于在經營上與市場接軌。實際上這也是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場經濟的辦法破解體制機制難題,增強基層社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具體做法。中發〔1995〕5 號文件明確提出,基層社不搞“社有個營”或“社有民營”。由此可見,基層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多是摸著石頭過河。基層社要建成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必然是一個長期探索實踐和發展的過程。
二是發展數量與發展質量的問題。當前重慶市基層社數量已經達到915 個,這其中95%以上是近年來恢復新建的。從數量上看,目前基層社數量已經超過涉農鄉鎮數量,但也仍然存在個別鄉鎮還未成立基層社,也有個別鄉鎮有舊新兩個基層社的現象。從整體發展質量來看,當前基層社服務能力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需求、農業產業化發展服務需求、農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還處于求生存的初級發展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全市基層社近年來總體發展方向是正確的,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重慶市供銷合作社黨委立足服務鄉村振興大局,結合實施“十四五”規劃,科學提出提質增效,為下一步基層社從數量向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是建設標準與具體實施的問題。重慶市在實施基層社改造建設工作中,制定了定性、定量的建設指導標準,部分縣級社對這些建設指導標準和逐年下達建設任務認識有偏差,普遍認為建設標準過高。作為統籌推進全市系統基層社改造重建的工程,如果沒有更高的標準,勢必導致最終建設效果不理想。關鍵問題還在于各級各部門在落實中發〔2015〕11 號文件要求中,對支持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方面缺乏看得見、摸得著的扶持政策。加之,部分縣級社在落實基層社改造建設工作中,片面追求完成任務、落實考核指標,缺乏對長期主導經營的理念,沒有把增強基層社自身實力和提升為農服務能力放在首位,在爭取政策、發動群眾方面做得不夠。另有部分區縣供銷合作社把基層社當成社有企業看待,這種認識誤區也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轉變。
一是基層社與縣級社之間的關系。從合作經濟組織屬性的角度理解,關鍵是厘清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關系。按照中央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文件精神,基層社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經濟組織,縣以上供銷合作社是行政單位。實際情況是,行業內多數都把這個自下而上的關系理解反了,根本原因是行政化思維方式所致。按照中發〔2015〕11號文件精神,聯合社是為基層社服務,基層社為農民服務;基層社以農民為主組建,聯合社由基層社共同出資組建。結合深化綜合改革要求來看,基層社更需要探索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合作經濟組織體制和機制,因此,必須厘清這個關系,才能開創中國供銷合作事業新局面。
二是基層社與社有企業之間的關系。基層社與社有企業都是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重要載體,是構建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企業在城市,基層社在鄉村,二者按照市場經濟方式,通過經營服務緊密聯系、上下貫通,讓供銷合作社真正成為連接城鄉的主渠道,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適應城鄉一體化需要、適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需要;通過深化綜合改革,形成推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
重慶市北碚區金刀峽鎮供銷合作社。
三是基層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的關系。從角色定位來看,基層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同點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市場主體,有法可依,基層社是供銷合作社的基層組織,兼具了地域性、市場性、服務性于一體;相同點在于,二者都是合作經濟組織,都按“三會”制度運營,都是以農民為主體,為農服務。因此,二者通過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開展聯合合作、股份合作,有著先天條件。同時,基層社還有社有企業龍頭帶動,有整個供銷合作社系統做支撐,有長期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基因,對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融入大市場有先天優勢。結合重慶市委、市政府賦予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牽頭推進“三社”融合發展工作來看,只有通過“融合”來緊密供銷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通過“融合”來帶動農民共同致富,最終才能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切實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供銷合作社的作用。
重慶市供銷合作社著力恢復重建基層社,完善經營服務,滿足農民生產需求。
四是基層社與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供銷合作社是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也是集體經濟組織,二者都是以農民為主體的經濟組織。但是,二者不同之處在于,供銷合作社是通過經營服務的方式組織農民、發動農民、服務農民,村集體是黨的基層政權組織,偏重于內部管理,對外的市場性功能較弱,缺乏市場經營服務能力。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應當通過同村集體經濟組織優勢互補,一個側重于市場經營、一個側重于內部管理,兩種集體經濟組織聯合,必然能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自深化綜合改革以來,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采取“村社共建”的方式,實施農村綜合服務社建設的初衷,最終通過基層社與村集體聯合,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用經濟的手段和方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落實中央關于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改革要求。
五是基層社與農民之間的關系。按照中發〔2015〕11號文件定位,基層社要逐步辦成規范的、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經濟組織,重點是與農民建立組織上和經濟上的聯結。但要注意一個前提,即因地制宜推進基層社改造,逐步實現農民社員為主體。結合當前發展階段來看,基層社與農民直接產生合作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現階段基層社主要是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開展為農服務經營活動,不斷緊密利益聯結,增強自身經營實力和為農服務能力。把基層社直接辦成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還需要一段時期,切忌急于求成、一刀切。
解決好行政思維推動基層社發展問題。中發〔2015〕11號文件明確要求,“縣級聯合社要組織實施好基層社改造,強化市場運營,搞好直接面向農民的生產生活服務網點建設”。縣級聯合社是推進基層社建設的主體,必須要解決縣級聯合社行政思維問題,否則很難推動基層社市場化、合作化。建議供銷合作社系統干部職工還要進一步深刻領悟中發〔2015〕11號文件精神,加強合作經濟基礎理論學習,結合當前發展實際,推動縣級聯合社與基層社從利益聯結轉變到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理念上來。
立足當前加快推進基層社規范化建設。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基層組織建設已經實現歷史性根本轉變,走出了無陣地、無人員、無經營的困局。但仍然存在建設標準和運營管理不規范、為農服務經營實力和能力不夠強等問題。建議針對基層社規范化發展,強化頂層設計,從黨建、文化、制度、財稅、管理、合作經濟組織屬性等多個維度創新工作機制,推動基層社規范建設,推動縣級聯合社從管理向服務轉變,增強基層社對縣級聯合社的認同感、歸屬感。
不斷增強基層社經營實力和服務能力。中發〔2015〕11號文件明確指出,基層社是供銷合作社在縣以下直接面向農民的綜合性經營服務組織,這就要求基層社在市場經營中必須具備一定的經營實力和服務能力。建議在抓基層社改造重建和規范發展的同時,應更加注重視提升經營實力和服務能力。只有基層社自身強大了,才能增強市場自信,獲得群眾認可和信任,更好地開展為農服務。
不斷強化基層社與社有企業利益聯結。社有企業和基層社是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工作的主要組織載體,只有優勢互補,聯合合作,才能形成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發揮城鄉流通主渠道作用,成為農民提供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綜合平臺。建議在改造建設基層社同時,加快縣級社社有企業建設,重點是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產品流通類企業。鼓勵縣級聯合社與基層社共同出資組建社有企業,既能解決縣級聯合社缺乏社有企業、缺乏人才問題,也同時解決基層社與縣級聯合社融合發展問題,推動縣級聯合社由基層社出資組建,邁出第一步。
巫山縣楚陽供銷合作社。
今年,重慶市供銷合作社印發了《關于實施區域性為農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與市鄉村振興局聯合出臺了《關于共同搭建服務鄉村振興綜合平臺的指導意見》,專項部署區域性為農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推動基層社提質增效,拓展和延伸為農服務功能,提升為農服務能力。相信隨著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基層社一定能夠成為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與農民聯結更緊密、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成為開創中國特色供銷合作事業的堅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