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蕾
技術人員正在為制種玉米種植戶講解病蟲害防治、施肥、抽雄等相關知識。
“社有龍頭企業+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農工合作社+社員”模式形成了龍頭企業找市場,基層社做服務,農工合作社、社員抓生產的增收機制。
“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耶,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可克達拉改變了模樣,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這首創作于1958 年的歌曲《草原之夜》曾被傳唱海內外,半個多世紀后,一座因它而得名的城市在伊犁河畔拔地而起——2015 年春,國務院批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直轄縣級市可克達拉市,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管理。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歷史使命、生產組織、市場管理等體制上都有其特殊性,作為“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兵團肩負著維穩戍邊的神圣使命,同時也承擔著改善農工生活,增加農工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責任。
2017年,針對兵團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圍繞兵團優勢特色農產品,當地政府鼓勵基層職工群眾發展家庭農場、農工合作社,鼓勵同一領域的合作社組建行業聯合社,擴大經營規模,并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農工合作社+職工”的經營模式,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益聯合機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供銷合作社圍繞職工群眾種植、養殖,建立了涉農龍頭企業、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形成了“社有龍頭企業+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農工合作社+社員”的運營模式,通過推進組織創新、服務創新、經營創新,逐步密切了與農民的利益聯結,讓農戶從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中獲得利益。截至目前,師市社已累計建立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19 個,領辦農工合作社98個、家庭農場7個,入社社員4618人,產業覆蓋師市農業全領域。
水稻收割現場。
“社有龍頭企業+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農工合作社+社員”模式形成了龍頭企業找市場,基層社做服務,農工合作社、社員抓生產的增收機制。
具體來說,社有企業與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簽訂農作物收購合同,基層供銷合作社為農工合作社社員提供種子、化肥、技術培訓、生產服務等,以確保社員種出的農作物質量優、產量高,從而形成穩定的原料基地。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提取每年可分配盈余中20%作為“合作發展基金”,統籌用于培育扶持農工合作社建設,領辦創辦了一批經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營銷是農產品由“種得好”走向“賣得好”的關鍵。社有企業承擔起市場營銷的工作,著力打造“疆柵一品”“創錦”“海牧牛坊”“伊香大米”“潤疆情”等自有品牌,并加強線上線下宣傳,努力提高品牌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形成競爭優勢。利用援疆省市企業資源,社有企業多措并舉加強產品銷售,通過加盟、合作等方式,形成優勢互補,開展倉儲基地共建、銷售門店合建等,打通產品運輸、存儲等關鍵環節,有效保障了及時銷售農產品。目前,依托該模式,師市社社有企業與社員在牧業、米業、棉業、種業、農資等10大產業上開展合作。社有企業在做精牧業、棉業、種業、果業等產業的同時,也加強了糧油深加工、糧食收儲、乳制品、活畜交易、農副產品物流、期貨等主營業務,豐富經營種類,增強企業帶動能力。
伊犁地區屬次宜棉區,棉花種植已不具優勢。面對嚴峻的形勢,棉農該如何發展?
2017 年,依托伊犁地區優質天然草原和水土光熱資源稟賦的自然條件,借助兵團土地資源、農業產業管理優勢,第四師可克達拉市供銷合作社成立可克達拉市創錦農牧業公司,打造了西北最大的西門塔爾牛養殖基地,形成了畜產品屠宰加工、肉制品研發及銷售、乳制品生產、飼草料種植、綠色飼料加工、有機肥生產等為基礎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鏈,打造了國內第一個年產值超過30 億元的畜牧業全產業鏈集團公司。
通過“社有龍頭企業+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農工合作社+社員”模式,創錦農牧業公司帶領社員發展養殖業,為棉農找到了新的增收渠道。目前,加入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的養殖合作社已達36 個,共養殖牛18831 頭,目前存欄11582 頭,擁有10 個牛養殖基地和4 個種羊養殖基地,牛養殖棚圈180座、羊養殖棚圈50座。
為保護種質資源和做好牛種改良,公司技術人員用西門塔爾母牛作為受體牛,將乳肉兼用型褐牛胚胎成功移植到西門塔爾牛母體,培育出了純正血統褐牛。2022年,公司為各養殖合作社免費提供新疆褐牛、西門塔爾良種牛凍精,免費人工授精560頭牛,免費提供飼養配方、飼養技術等。
2021年,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為社員發放分紅。
創錦種業公司正在加工制種玉米。
可克達拉市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是我國區域性特征明顯的農業生態區,發展玉米制種產業優勢明顯。今年2 月,第四師可克達拉市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國家級制種大縣名單,今年該市年均種植制種玉米22萬畝,占全國總產量的8%。
去年3 月,師市社在62 團、64 團成立了基層社,同時組建了兩家專業的玉米制種生產公司。8月,成立新疆創錦種業有限公司,同樣以“社有龍頭企業+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農工合作社+社員”的組織化生產經營模式開展生產,建設制種玉米生產基地。龍頭企業的帶動,極大地提高了社員種植的積極性。為擴大制種玉米種植規模,強化帶動能力,創錦種業公司和伊車嘎善錫伯鄉柳樹渠村通過聯建共建,整合雙方優勢資源,探索出“黨建+制種玉米”的“兵地融合”發展新模式。創錦種業公司黨支部與村黨支部建立健全互幫互助機制,動員村民、社員共同建設制種玉米生產基地。柳樹渠村將“小、散、亂”的土地整合成大塊田,建成了連片的制種玉米生產基地,并運用創錦種業公司先進的制種玉米生產技術,為社員提供從種到收的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截至目前,創錦種業公司共有果穗烘干線3 條、籽粒烘干線2 條。通過與基層社、農工合作社聯合合作的形式,去年種植制種玉米4.6 萬畝,平均單產567 公斤,生產玉米種子2.6 萬噸。公司還制定了“十項惠民政策”來降低社員種植的農業成本投入,社員可享受農資、保險、采收費墊付以及作物烘干補貼和免費技術服務。同時,若畝產超過預計產量的,公司按照每公斤加價0.1元對社員進行獎勵。社員種植的制種玉米全程都實行“八證管理”的標準化生產模式,公司給取得“八證”的社員每畝獎勵20 元。規范管理以來,玉米制種產量每畝增加了67公斤,發芽率提高了2%,純度提高了1%,種子合格率100%,每戶社員增加收入694元。社員不僅可以免費參加各類農技培訓,公司還協調銀行為社員提供資金、貸款支持,目前已經幫助82戶社員解決貸款問題。
在創錦黃公活畜交易市場內,前來趕集的居民絡繹不絕。
近年來,通過“社有龍頭企業+團場基層供銷合作社+農工合作社+社員”的組織化生產經營模式,第四師可克達拉市供銷合作社已建設2000 畝主干結果高標準蘋果示范園、142畝標準化樹上干杏示范園,加快構建農業產業體系,推動區域林果業提質增效;借助四師國家級玉米雜交制種基地平臺優勢,以及伊犁河谷制種玉米種植“黃金帶”的地緣優勢,推廣種植制種玉米5.26萬畝,通過先進的栽培模式提升生產綜合效益;借助伊犁河谷種植水稻的基礎優勢,推廣種植高產水稻5.6 萬畝,進一步聚集種質資源,豐富產業鏈。2021 年,創錦棉花專業合作社為503 名社員購買中棉113棉種212噸,申請棉花生產質量獎補資金465.2萬元,加入合作社紅利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