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生活環境、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更完善的社會保障等充滿期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落實這一部署,社區建設是重要一環。
近日,住建部、民政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圍繞“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智能化服務、健全社區治理機制”四個方面推動建設完整社區,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居民的歸屬感、認同感,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
“完整”既包括對物質空間創造性設計,以滿足現實生活的需求,更包括從社區共同意識、友鄰關系、公共利益和需要出發,對社區精神和凝聚力的塑造。
“完整社區”是為群眾日常生活提供基本服務和設施的生活單元,是在居民適宜步行范圍內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完備的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全覆蓋的物業服務和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且居民歸屬感、認同感較強的社區。
具體來說,完整社區包括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完備的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全覆蓋的物業管理以及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六大方面。《通知》指出,試點社區應規劃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幼兒園、托兒所、老年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站,還將配建食堂、家政服務網點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
完整社區的發展歷史
2019年
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住建部提出了“完整社區”建設,并組織開展“共同締造”活動,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2020年
住建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從6大建設標準出發,規定了完整社區必備的20項“標配”。
2021年12月
住建部組織編制《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明確規定完整居住社區建設的最新標準,指導各地統籌推進完整居住社區建設工作。
首先,完整社區更新有利于彌補前期社區更新短板,建設更符合以人為本的社區。
《通知》聚焦群眾關切的“一老一幼”設施建設,聚焦為民、便民、安民服務,切實發揮好試點先行、示范帶動的作用,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樣板,盡快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環境,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
其次,建設完整社區能切實改善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居民的歸屬感、認同感,打通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通知》要求各省級住建、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協同機制,結合城鎮老舊小區、老舊街區、城中村改造等工作,統籌推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因地制宜探索建設方法、創新建設模式、完善建設標準,以點帶面提升完整社區覆蓋率。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聚焦群眾關切的“一老一幼”設施建設,聚焦為民、便民、安民服務,切實發揮好試點先行、示范帶動的作用,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樣板,盡快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環境,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
試點工作自2022年10月開始,為期2年
完善社區服務設施
規劃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幼兒園、托兒所、老年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統籌若干個完整社區構建活力街區,配建中小學、養老院、社區醫院等設施,與15 分鐘生活圈相銜接,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
打造宜居生活環境
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工作,加強供水、排水、供電、道路、供氣、供熱(集中供熱地區)、安防、停車及充電、慢行系統、無障礙和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改造建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完善設施運行維護機制,確保設施完好、運行安全、供給穩定。
推進智能化服務
整合家政保潔、養老托育等社區到家服務,鏈接社區周邊生活性服務業資源,建設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務圈。
健全社區治理機制
對于涉及社區規模調整優化、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改造、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功能配置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應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
鏈接閱讀
馬亮
近日,住建部和民政部印發《關于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個城市選取3個—5個社區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其中,試點任務包括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智能化服務、健全社區治理機制等幾個方面。
2010年,吳良鏞院士提出“完整社區”的概念,認為社區的內涵豐富,不只是住房空間。近些年,福建廈門、遼寧沈陽、上海等城市對完整社區進行了探索。今年年初,住建部辦公廳印發《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認為完整社區是居民生活、社會治理和城市結構的基本單元。
完整社區是指在居民適宜步行范圍內有必不可少的各類設施、空間和服務的居住社區,居民有較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具體來說,完整社區包括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完備的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全覆蓋的物業管理以及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六大方面。
提高生活品質的關鍵承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而社區則是其關鍵承載。之所以推動完整社區建設,就在于當前不少城市的社區還不完整,在一些關鍵設施和核心功能方面甚至是殘缺不全的。
比如,一些社區的容積率達不到要求,居住人口密度大,物業管理跟不上,同居民需求的差距較大。這同我國城鎮化進程速度快和前期投入不足有很大關系,也意味著社區有不少欠賬和短板需要補。
試點建設完整社區,加快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將公共服務概念進一步延伸,不僅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還涉及非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完整社區特別強調“一老一幼”設施建設,通過豐富社區服務來滿足居民需求。
以托兒所、幼兒園等為例,將為生育政策提供托舉,引導更多育齡婦女生育,并加快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再以社區助餐為例,獨居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吃飯問題突出,配建食堂、家政服務網點等服務設施,對于老年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大有裨益。與此同時,健身休閑、自習閱讀和文化娛樂等方面的設施服務配備,也會為社區吸引更多年輕人,構建青年發展型城市。
解決“最后一百米”問題
如果說建設一刻鐘服務圈是“最后一公里”,那么建設完整社區則是“最后一百米”的問題,而二者之間也有很強的聯動潛力。《通知》提出,要將鄰近的完整社區統籌為活力街區,配建教育、養老、醫療設施,與15 分鐘生活圈相銜接,使街道和社區兩級公共服務銜接起來。
這意味著,作為最小治理單元的完整社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點連成線和由點及面,社區、街道、區域和城市組成多層次體系,實現各自分工和有序銜接,無縫隙地為居民提供各類服務。
與此同時,完整社區建設的試點先行和示范帶動,也需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并促進更多社區趨于完整。特別是要為不同區位、類型、規模和特征的小區設定靈活選項,使小區可以因地制宜和探索持續,避免“千社一面”。
新建社區和既有社區要采取不同建設模式,而商品房小區、城鎮老舊小區、老舊街區、城中村等不同類型的社區也需要因地制宜和探索創新。比如,一些小區可以將若干項目實現設施共享,既避免了空間不足或浪費的問題,也有利于社區服務項目的集成、集約和高效利用。
服務設施和項目是否完整至關重要,更為重要的是確保服務質量和持續運營。完整社區既需要硬件投入,也需要軟件增強,特別是在長效管理方面探索新路。住建、民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協同機制,實現“居民點菜,社區上菜,政府買單,企業參與”的多元協同格局。
此外,也要加強智慧社區建設,推動社區平臺化發展,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各類設施和服務互聯互通。將由此積累的居民行為數據匯聚應用,推動社區服務優化提升,從而形成完整社區的良性循環。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完整社區建設就是對這一要求的探索與實踐。
而在這方面,近些年,北京市通過“吹哨報到”“接訴即辦”等機制創新,切實解決物業管理和社區治理的“關鍵小事”,也為完整社區建設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
總而言之,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不只是建個食堂、養老院那么簡單,而是在一套合理、科學的方法論指引下建設社區,它不是單調的,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而如果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在建設完整社區的過程中,必然需要運用到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技術,進而才能讓社區治理體系更加精細化。而這,顯然也有利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