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業松 周金龍 鄭宏雷
要發揮產業農合聯在鄉村產業興旺,推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必須加強產業農合聯服務載體建設,創新合作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農業龍頭企業,強化人才培養。
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浙江省大力推進“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自上而下建立了省、市、區、鄉(鎮)四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構建完成全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新運行架構、服務運作及經營管理體系,暢通了上下涉農資源,實現在“合作共贏”基礎上的新聯合。在此背景下,依托通用性服務為基礎,以專業性服務、產業鏈鏈接、平臺化運作為特點,由市、縣級農合聯中從事同一產業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行業(產業)協會和從事農資經營、農技推廣、農業生產性服務、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企業組成的產業農合聯應運而生。產業農合聯具有較強的帶動力,成為推動農民實現富裕的重要依靠平臺。為深入研究產業農合聯運行機制與服務體系,筆者以鎮海區4個不同類型的產業農合聯為研究范本,力求探尋產業聯合發展密碼,總結出規律性產業發展成果。
鎮海區現有耕地5.53 萬畝,其中糧食功能區2.465 萬畝,糧食種植穩定在4.5 萬畝以上(含復種);蔬果種植穩定在3.2萬畝;瓜果播種0.36萬畝,產量0.8萬噸。根據產業特點,推進“一業一聯”,鎮海區先后成立4個產業農合聯,分別為鎮海區莊市蔬果專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鎮海區九龍湖鎮葡萄農合聯、鎮海區農合聯水果番茄產業分會、鎮海區農合聯民宿農旅產業分會。4 個產業農合聯的組建基本由鎮海區內規模較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或基層供銷合作社牽頭,吸納區農合聯會員中從事該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種植大戶及提供涉農全程服務的企業、金融機構、農資網點、莊稼醫院及社會化服務團隊組建。其中,莊市蔬果產業農合聯成立于2018年,覆蓋面積5000 畝,年銷售額9000 萬元,年均生產蔬果10000 多噸,帶動周邊農戶500多戶農民種植蔬果;葡萄產業農合聯成立于2007 年,覆蓋面積2500 畝,年銷售額11000 萬元,年產葡萄7500 多噸,帶動周邊60 多戶農戶種植葡萄;水果番茄產業農合聯成立于2018 年,覆蓋面積2000 畝,年銷售額8000萬元,年產水果番茄5000多噸,帶動周邊50多戶農戶種植;民宿農旅產業農合聯成立于2018年,覆蓋面積500畝,年銷售額1000萬元,涵蓋各類民宿10余家、農家樂30余家、年客流達10萬人次。
(一)運行機制現狀。產業農合聯總體規模偏小,覆蓋面積500~5000 畝,銷售額1000 萬元~11000 萬元,會員數平均58人。從表1來看,農合聯組織化程度不高,合作經濟組織類會員偏少;個人會員所占比例不等,平均30個。社會團體“三會”治理機制不均衡,2 家為民政注冊的社會團體,健全會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會”治理;2家為上一級農合聯的分支機構,治理機制依賴其產生的上級社會團體。會員間的利益捆綁不緊、聯結較弱,4家農合聯都沒有形成“層層向上”參股利益共享機制和“層層向下”參股經營指導機制。
表1 產業農合聯治理方式調查表
表2 產業農合聯服務功能調查表
表3 部分產業農合聯服務人員年齡結構調查表
(二)服務現狀。從表2來看,3家產業農合聯均具有農資服務、生產技術、產業信息、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公共品牌、技術培訓、金融授信、電商及直播服務等服務,但服務資源大多為縣區級農合聯通用性資源,產業農合聯內部的,產業專用肥、產業技術、品牌等專業性服務力量較弱,尤其是缺乏產品加工等產業延伸拓展性服務,很難提升產品附加值。
民宿農旅產業農合聯對一產進行有效拓展,通過“掌上九龍湖”實施組團經營、服務,有極好的推廣價值。
(三)運行平臺建設情況。莊市蔬果產業農合聯依托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以合作社入股模式實現生產、銷售、品牌、質量、管理等統一服務;葡萄產業農合聯強化技術交流共享、推廣自主市場營銷,形成以品種引種及技術分享為特點的交互分享平臺;水果番茄產業農合聯以合作社技術指導、保底價收購的合作模式,通過“金果園”小程序開展電商銷售,幫助農民增收;民宿農旅產業農合聯通過農旅公司統一運作模式,自建“掌上九龍湖”小程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合作運營。
第一,組織發展后勁乏力。產業農合聯無論是單獨注冊,還是是上級農合聯的分支,其本質是社會團體,是公益性服務平臺,在通用性服務基礎上,提供更專業的產業服務。據調查了解,目前4 家產業農合聯,除了葡萄產業農合聯向會員收取部分會費外,其它3 家均未向會員收取會費,開展活動或服務均依賴供銷合作社或涉農部門的支持才能運行,具有極強的“政府”色彩,這樣的“政府”色彩勢必會造成會員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很難真正建設成為民建、民享、民用的組織。因此,要推動產業農合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以章程為依據,強化規范化建設、運行,推進產業農合聯自身具備一定的“造血”功能。當然,現行政策也欠缺對產業農合聯的有效扶持,如僅依托社會團體自身的會費收取來推進公益性服務,力度小,也難以持續,可持續發展及服務能力也會逐漸弱化。
第二,會員利益關聯不緊密。產業農合聯會員在加工、流通等環節難以分享增值收益,這使會員間的聯系與利益捆綁較難實現,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導致社員行動不一致。此時,亟需一個產業性聯合的實體化公司來強化會員之間的利益聯結。具體來說,由一個或幾個有號召力的會員來牽頭,倡導會員集體入股成立運營主體,年終按股分紅,實現會員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第三,服務專業化程度亟待提高。產業農合聯秉承“一個產業、一個農合聯、一個服務體系”理念,在生產和流通環節開展具有產業特點的專業性服務,這些專業性服務一般由牽頭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作為服務主體。由于政策、資金、專業服務人員資源的制約,產業農合聯服務主體功能不全,服務項目單一,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第四,服務人才極為缺乏。產業農合聯的主體是農業經營主體、一線農戶,管理、運行、服務等人員大部分仍是農民或相關涉農單位的人員。從表3來看,目前“三農”服務人才匱乏,鄉村涉農服務人才大部分是“土專家”“田秀才”,靠的是幾十年的實踐積累,這些“土專家”“田秀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專業單一、市場意識缺乏、“小農”意識強等不足;而掌握一定的農村實用技術,受正規院校培養、真正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新農民”可謂鳳毛麟角。據了解,因鄉鎮工作體制、業務方向、配套條件等因素,專業性、技術性人才很難留住,造成當前許多涉農鄉鎮的農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涉農服務技術、服務能力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傳統的供銷合作社農資經營人員因年齡問題逐漸退出服務行列,急需更高素質的農業服務人才來充實,提升農資科技化、專業化、綜合化經營服務與指導。
第一,加強服務載體建設。產業農合聯如何更好地發揮平臺服務作用,不斷豐富服務功能、增強服務能力,加大對會員的吸引力,破解產業農合聯組織發展后勁乏力、內部“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重中之重就是加強服務載體建設。
一是深化“產業+農合聯+合作社/公司”運行模式。即依托產業組建產業農合聯,產業農合聯主要會員合股投資組建合作社或公司,為會員提供專業化、經營性服務。如莊市蔬果專業農合聯,就是由種植類會員在核心農場——繁榮瓜果蔬菜試驗場牽頭下成立綠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堅持產、銷、融“三位一體”合作,實現種植計劃、標準、種苗、農資、技術、品牌、銷售的統一運行,有效地促進會員增收。
二是探索“農合聯(供銷合作社)+社會化服務團隊”的專業服務聯盟模式。該專業服務聯盟為市場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由縣級農合聯組織,為產業農合聯提供專業化定制性服務。如為滿足鎮海九龍湖糧食產業基地的服務需求,由九龍湖鎮農合聯、九龍湖供銷合作社牽頭,聯合育苗中心、農資公司、農機合作社、農村商業銀行、烘谷中心、糧食加工廠等資源,組建糧食產業服務聯盟,構成育苗育種、專用配方肥生產供應、農機服務等糧食全產業鏈式一體化服務體系。
第二,創新合作經濟發展方式。產業農合聯是按合作制原則組建起來的,發展的是合作經濟。創新合作經濟發展方式應以產業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化運行為方向,通過組織會員投資農產品加工,延伸產業鏈來獲取增值效益。
產業農合聯怎么合?聯什么?產業農合聯的活力來自于組建利益緊密的聯結實體,即以服務平臺為依托,多措并舉,在會員廣泛交流、互助合作、抱團發展上持續發力,讓會員從產業農合聯平臺資源共享中獲取商機,在交流共融中促成合作,在合作共創中實現共贏。借鑒農業發達國家的探索與實踐,在同一產業內,產業鏈上不同主體相互參股,促進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經驗,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帶動、改造傳統合作經濟組織帶動等方式,大力推進合作社與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之間強強聯合,合作組建加工、銷售等實體企業,在發展傳統合作經濟的基礎上,促進優勢互補,推動合作經濟做強做優。
第三,培育服務和產業龍頭企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居于首位,產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帶頭作用。因此,應培育為農服務龍頭企業,加快供銷合作社社有企業服務升級,推動農資企業服務轉型,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實施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推廣綠色生產,加強農技服務,研究種植一體化技術解決方案。開展“機械強農”行動,打造一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較強區域競爭力的農業生產型服務龍頭企業,擴大社有企業為農服務能力和影響力,樹立社有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同時,培育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產業龍頭企業是帶動農民增收的中堅力量,應積極開展“產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鏈式合作經濟模式。
第四,加強服務人才的培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三農”人才隊伍的培養,應做到如下幾點。一是樹立重視人才的意識,真正做到以政策引才,以事業留住人才。二是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人才培養多樣化的政策,深入實施農業知識培訓,科技入戶工程,組織農業專家下鄉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定點專業輔導和培訓。堅持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理論培訓與實踐鍛煉相融合等多種方式推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鼓勵農科類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創造機會讓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人才在實干中發揮所長、成就自我。三是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人才要發揮作用,激勵是關鍵,要制訂有激勵性的招聘制度、薪資制度、考評制度、晉升機制和人才發展方案,以吸引和激勵人才,提高他們的工作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