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姬娥


摘要:現如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到了不斷深化的發展,相應的資本市場也開始完善,促使市場的競爭壓力越來越激烈。企業為發展進行的行業內并購早已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多元化并購不斷興起,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開始逐漸增強。近幾年來,我國多元并購的數量和交易規??傮w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并購在企業發展中也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以M公司的多元并購作為研究案例,系統分析出其在并購過程中所存在的多元化經營財務風險及其成因,由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可以通過對本案例的研究,為當前企業在做出多元并購行為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多元化并購;經營活動;財務風險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資本市場變得日益完善,促使市場的競爭壓力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想通過并購來擴大自身的規模,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并購逐漸成為上了市公司擴大產業鏈條的最快捷方式之一。在加速企業擴張的同時也可能會導致企業陷入到漩渦之中。單就我國企業而言,多元并購仍是困難重重,大量的多元并購案例并未到達企業的預期,甚至有些還影響了企業的后續發展?,F如今,在并購的過程中,風險會以財務成本的形式轉化為財務風險,識別并控制財務風險就成為了多元并購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所以,針對我國當前多元并購中的多元化經營財務風險進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一、前期研究成果回顧
1.關于并購財務風險的類型的研究
王玉紅,曲波[1]指出,在上市公司并購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借殼風險、融資與支付風險、財務整合等風險,其中整合成功與否決定了企業后續經營發展的成敗,所以整合風險也就成為了企業并購活動中的巨大風險。袁屹?。?021)[2]則認為,并購財務風險包括并購估值風險,并購資金風險,過渡期間風險,并購整合風險。鄧淑玲,朱紫娟(2020)[3]通過對多元并購中的財務風險來源進行識別,將風險來源劃分為直接風險來源和間接風險來源。直接財務風險的成因有多元并購商譽虛高,并購前盡職調查不夠充分和多元并購財務整合不當等,而間接財務風險的成因有雙主業無法協同發展、股東因素等。
關于并購績效的研究,2009年就有專家研究認為,由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樣本的選擇存在差異,并購的價值效應實質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內外關于企業并購績效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認為并購是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績效。Jensen和Runback(1983) [14]總結得出,上市公司的并購績效對收購公司會有20%-30%的超額收益,對被并購企業則有4%的超額收益;另一類認為,上市公司的并購交易對并購方產生負面影響。有專家通過對美國1955-1987年的937起并購案例進行長期累計超額收益研究,發現大量企業在并購后的五年內績效全部為負值;而通過對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并購交易大多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和長遠的可行性規劃,并購沒有實質性的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
二、案例公司介紹
M公司成立于1988年,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各種huanzhi材料與設備,同時通過多元化并購不斷的拓展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因為篇幅,本文不分析其并購過程。除原有的業務外,公司多元并購后對經營業務進行了戰略布局,其中新能源領域占比最大,達到了44%,緊隨其后的是商業貿易,占比29%,業務領域涉及6大板塊,體現了公司多元化的經營戰略。
三、案例分析
(一)多元化并購后的財務風險分析
1、償債風險
償債風險是指企業并購后由于債務的負擔過重,沒有足夠的短期融資和必要的現金持有量,從而導致了支付出現困難的可能性。一般情況下,企業僅依靠內源融資是很難滿足并購的資金需求的,需要通過借款、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來進行外部融資,這些都可能會加劇收購方的償債風險。通常使用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償債能力。
現金流的管理是現代企業理財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職能,對于企業來說,只有具備充足的現金流才能保證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
由上表可知,在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方面,企業自并購后經營情況一直不佳,尤其是2015年經營現金凈流量則出現了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M公司并購獲得了三項大資產,然而由于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該主持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使得M公司收到了損失,嚴重影響了企業的主要經營收益。
在投資活動現金流方面,從2013年到2018年這六年期間,M公司的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數,特別是剛開始進行擴張的兩年間,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出金額巨大。這表明M公司正在加快對多元化的擴張速度,加劇了企業的償債風險。
在籌資活動現金流方面,其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大致較為匹配。2013年實施擴張戰略至2014年,M公司擴張速度逐漸加大的同時,籌資增幅也在逐漸的加大。但到了2019年,隨著這幾年的擴張布局的失敗,M公司的經營狀況每況日下,資金鏈開始逐漸斷裂,其籌資活動現金流入相比以往年份出現大幅下降的趨勢,可見其逐步停止了并購活動,并用所借資金償還了大筆的債務。
從整體來看,M公司自2013年開始布局多元化戰略以來,現金流長期吃緊。在企業加大對外并購投資的同時,收購項目卻收益甚微,并未給企業的現金流緊張狀況帶來實質性的緩解作用。
(二)多元化并購后的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1.盈利模式問題
由上表可知,該公司的盈利模式不夠清晰,經歷六年多并購擴張后的M公司,主營業務為新能源和商業貿易,雖然這兩個商業領域為企業貢獻了大部分的營收,但其毛利率很低,分別為9.39%和0.60%,并未給企業的凈利潤做出實質性的貢獻。原有房地產業務受到市場開發周期的影響,造成收入下滑擴大而成本持續發生,進一步加劇經營的虧損,2019年公司房地產業的毛利率降至-57.18%。同時M公司輔助業務的營業收入雖低但是毛利潤相對較高,從而可以看出M公司的各項業務尚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多元并購不但沒能實現協同效應提高M公司的整體盈利,需要原有業務對并購新項目持續進行注資。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由于經驗和資源上的局限,并購項目往往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并購企業短期內想獲得盈利較為困難。再加之尚不清晰的盈利模式仍無法實現充足的內源融資來支撐公司業務擴張需求,加劇了公司籌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2.資金管控問題
資金是維持企業日常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M公司遭遇財務風險的最大原因,是資金沒有得到有效的統籌規劃,企業并未在內控制度、資金監管、預算管理等方面提升資金管控水平,導致資金的使用出現安全隱患。
根據公開財務報告披露,2018年,M公司以現金支付了共計29.06億元的并購投資款,而此時公司的貨幣資金余額為25.8億元。此次并購將巨額現金用于支付必將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造成貨幣資金等資產嚴重短缺,降低公司的流動性,影響公司其他業務的正常運轉并加劇財務風險。本文認為,M公司的資金管控不嚴格,管理層對資金管理不重視,在并購前并未制定科學合理的資金計劃和預算管理方案,只將工作重心放在并購業務本身。正是由于企業整體資金管理規劃不清晰,最后導致資金鏈斷裂從而潦草退市。
四、案例建議
1.加強財務風險控制
企業的財務風險是無處不在的,雖然無法對其徹底消除,但可以通過合理有效的財務管理體系識別出風險并加以控制,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保障。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財務指標體系,分析當前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了解公司總體財務狀況并明確改進方向,合理安排資本結構,確保財務結構平衡。同時,增強風險控制體系的針對性,當企業處于多元化經營情況時,由于各個行業的風險均有所不同,企業應針對特定的行業環境實施不同的風險控制手段。加強資金的監管,使資金使用和保管更加規范化,嚴格授權審批制度。
2.去除不良業務板塊
企業并購活動并不是總能帶來盈利的,實際上,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并購投資的失敗率很高。在企業經營形勢和資金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面對投資回報率低的項目,企業應盡快剝離以減少盲目投資帶來的浪費,謹慎評估投資戰略后制定詳細的投資計劃,將企業現有的資源投放在那些可以盈利的業務板塊上。
如果自身的經營狀況不佳,企業應系統評價各個并購項目的盈利情況以及與公司原有業務的協同程度,盡快剝離因多元化布局錯誤而導致的不良投資板塊,提升企業盈利情況。
3.加強并購后財務整合
并購業務完成后雙方財務整合對并購的效果影響重大。一方面,有效的財務整合是企業效率提升的基礎。企業須對并購雙方的財務進行有效整合,統一財務制度標準,建立一體化且健全高效的財務體系,使并購雙方的資產和資源得到結合,提高企業并購績效。另一方面,財務整合有利于并購雙方獲得財務協同效應。不論企業是采用什么經營模式,都會在某些程度上存在相應財務協同,所以,多元化的經營需要從全局出發對業務進行整合和歸納,實現財務機構管理、資金管理、制度體系及人員管理的有機統一,以此來降低財務風險。
4.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科學合理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能從根本上降低企業財務風險,較好地監控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財務活動。尤其在多元化經營時,由于企業規模相對較為龐大、業務分支也較多,財務風險更難預估,此時應加快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企業想實現較好的財務預警效果,須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預警體系,全方位多領域動態監管財務活動中的各項風險。結合自身業務特征和經營模式,確定風險偏好和風險忍耐程度,對資本運營全過程進行跟蹤和監督,對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不斷收集并更新與本企業風險和風險管理相關的信息,一旦發現可能的財務風險因素便預先建立起相應的預警機制,以避免或減少財務風險損失。
參考文獻:
[1]周小春,李善民.并購價值創造的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8(05).
[2]佟巖,王茜,曾韻,華晨.并購動因、融資決策與主并方創新產出[J].會計研究,2020(05).
[3]鄧淑玲,朱紫娟.跨界并購財務風險及防范[J].會計師,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