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華 胡俊青
(中共衢州市委黨校,浙江衢州 324000)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是我國的基本發展戰略。綠色金融是推動“雙碳”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走低碳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動力源泉。綠色金融作為新型的金融業態,在促進綠色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潛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方面作用日益突出,衢州是我國重要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取得了突出的發展成績,也面臨諸多發展難題,是我國綠色金融改革的典型代表。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綠色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相關研究的深度和維度不斷拓寬,研究的熱點和分歧點主要集中在綠色金融作用于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和效率測度方面。張林(2017)認為金融產業規模、金融體系結構是影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主要解釋變量,他提出金融產業規模擴張、金融體系結構以及政府干預都會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增長效率產生負向影響。針對這一觀點,游士兵(2019)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當前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綠色發展效率的提升主要靠規模效率拉動。不過多數學者認為影響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核心因素是金融政策。例如,周弘和盧敏欣(2020)研究得出綠色金融工具在提升發展效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丁攀(2021)指出綠色金融政策可以通過提高企業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從而給經濟可持續增長施加正向影響等。
國內學者側重于綠色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優化升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層面來研究綠色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并立足于綠色金融規模與結構、政策效用視角分析綠色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然而,目前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綠色金融體制以及實體經濟存在何種自身內生性問題、綠色金融如何作用于微觀實體經濟領域和縣市區經濟生態發展等,這些問題都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選取作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浙江省衢州市為案例地,分析當前綠色金融改革的衢州經驗、綠色金融支持地方實體經濟的現實困境與發展策略意義重大。
第一,綠色金融具有資源配置功能,能有效引導實體經濟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變。金融機構利用金融政策和資本市場的資金引導功能和優勢,能有效調節資金流向,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方面,通過提供信貸門檻和信貸率控制高污染實體企業過度發展,最大成度避免環境污染,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專項綠色資金支持等手段,調節資金優先支持綠色環保型,清潔型企業發展。第二,綠色金融具備環境風險控制功能,及時發現和控制經營風險和環境風險,通過對環境風險的識別、預測、評估和管理,有效降低實體企業的經營風險和環境污染風險,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第三,綠色金融具備經濟行為引導功能,能引導實體企業發展“低碳、循環、生態、節能”的綠色經濟。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推出的綠色金融產品在支持和引導綠色產業、生態產業和循環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綠色金融能夠為企業轉型提供資金支持。企業轉型需花費大量的財力,要有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綠色金融依據自身特色,以綠色信貸為主導,結合綠色金融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多種綠色直接融資模式,為企業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使企業有能力、有動力加快自身綠色化改造,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第二,綠色金融能夠引導社會資金流向。綠色金融本身具有資金融資功能,綠色金融創新產品的豐富和發展,能夠將匯集的社會資金引入到綠色產業領域,進而把大量社會資金轉化為產業資本,并用于投資。這種行為客觀上在資本市場中形成了一種資金導向,引導著社會資金向綠色產業聚焦,間接地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構建了有利因素。第三,綠色金融能夠形成促進產業整合。在綠色金融的推動下,社會各項資源逐步向綠色產業領域流動,并且隨著技術、人才、能源等生產力因素向綠色產業的匯集,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開始在產業間、區域間重組,原有的產業結構被打破、整合,一個全新健康的綠色產業鏈開始形成。
第一,綠色金融產品體量較小,資金供給能力有限。當前一段時間衢州綠色金融市場供需矛盾依舊突出,供不應求現象顯著。特別是在綠色經濟、綠色產業快速發展的浪潮中,衢州綠色金融機構數量較少,綠色金融產品在金融機構金融產品輸出中的比例偏低,綠色資金輸出體量較小,已難以有效滿足衢州日益增長的綠色金融市場發展需求。第二,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種類相對單一,產品結構有待完善。目前,衢州在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創新產品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果,但從比例上看,綠色信貸產品較多,綠色債券和綠色保險方面的產品相對較少。2021年衢州金融機構先后推出綠色金融產品219個,其中,綠色信貸產品167個,綠色基金28個,綠色保險產品19個,而綠色債券產品數量較少,全年僅推出5個。
構建跨部門、跨層級、跨主體的多元化的綠色金融供給架構和協調機制是綠色金融改革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也是系統推進綠色金融市場化建設,提升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的關鍵環節。目前,衢州精準化、科學化、系統化的綠色金融供給架構和協調機制尚未完全確立。一方面,缺乏科學統一的綠色金融制度架構。銀行、證券、保險等主要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有待進一步融合,各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交叉嚴重,多層級的綠色專營機構體系尚在構建之中,清晰、合理、統一的綠色金融架構體系尚未形成。另一方面,缺乏系統有效的綠色金融協調機制。衢州綠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綠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協調機制不健全,風險監測協調機制和風險補償協調機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協調機制難題,特別是依托中國人民銀行企業征信系統而建立的以“綠色金融”為主體的跨部門聯動協作機制需進一步加強完善。
科學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是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持續傳播,全球性綠色標準相繼實施,荷蘭銀行、匯豐銀行、花旗集團等部分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已經參與簽訂全球性綠色標準。目前,我國綠色經濟飛速發展,綠色產業迅速崛起,但綠色金融領域還處在不斷探索階段,比如,對綠色金融尚無完整科學的定義與標準,缺乏科學合理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從整體上來看,衢州科學、完善、規范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尚未完全確立。例如,衢州《綠色企業評價規范》、《綠色項目評價規范》等政策性文件還需進一步更新和完善,綠色金融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綠色金融融資程序還要進一步統一和規范,特別是綠色貸款專項統計系統在界定綠色金融統計范圍和統計口徑方面還不夠科學和全面,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金融債券以及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等多重綠色金融產品的開發使用標準尚未統一。
一是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體系欠缺。目前現行的綠色金融法律法規多是一些以政策文件形式出臺的地方性規章制度,缺乏統一且具有權威性的高層次法律制度,對保障衢州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有限。二是立體化綜合服務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為提升綜合服務保障體系水平,衢州建立了全國首套能動態評價各縣(市、區)綠色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的綠色普惠發展指數體系,但在“綠色金融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綠色金融數字化應用平臺建設、綠色金融科技研發平臺建設等立體化綜合服務保障方面仍需完善和發展。三是科學嚴謹的風險防范化解機制有待加強。衢州現行的政策制度多以鼓勵綠色金融創新產品體系,加快綠色金融“智能化”、“便捷化”、“一體化”發展進度為主,與綠色金融風險控制和風險防范化解機制相關的政策制度相對匱乏,完整、科學、嚴謹的綠色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尚未形成。
第一,加快綠色金融體系創新。積極構建以銀行綠色信貸為主體,同時匯集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等多元化綜合性綠色金融創新體系,不斷擴大綠色金融產品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逐步實現綠色金融機構類型、層次、區域的全覆蓋。如,嘗試設立專營性的綠色基金管理機構和綠色信貸專營機構,穩步建立健全綠色金融專營機構體系。第二,加快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鼓勵支持優質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嘗試發行綠色政府債券。堅持綠色金融與綠色發展“血脈相融”基本立場,加快探索環境權益貸款、能效貸款等綠色信貸產品創新,逐步擴大綠色園區、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等貸款規模,提升綠色資金供給總量。第三,加快綠色金融管理模式創新。緊跟當前數字金融發展趨勢,借助數字信息技術,提升綠色金融管理模式創新。如,深化金融機構數字改革,運用浙里辦、衢融通、掌上端APP等數字化手段,與“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等綜合應用信息充分共享、互聯互通、功能高效協同。
第一,加快碳賬戶金融體系建設,推動產業“低碳化”。逐步構建能源、工業、建筑、交通、農業和居民生活六大領域碳賬戶體系,推進碳賬戶金融應用場景建設,持續加大制度保障和產品創新力度。重點圍繞建立支持碳賬戶應用政策框架、完善依托碳征信的差別化信貸管理體系、加快信貸管理系統改造、創新貸款模式和金融產品等方面,形成要素資源正向配置和減碳低碳綠色發展的價值導向。第二,推進“兩山銀行”改革,推動鄉村生態產品“資本化”。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建立健全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轉化的平臺、機制和體系,做大“兩山銀行”信貸支持總量,聚焦區域生態資源可轉化業態及商業模式特點,創新推廣與“兩山銀行”改革相匹配的金融產品。第三,完善綠色金融協調機制建設,推動協調機制“統一化”。加快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跨部門、跨行業、跨層級的綠色金融聯動協作機制,保證綠色金融在統一的制度框架內有序發展。加強綠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協調機制、綠色金融產品協同研發機制、綠色金融風險監測協調機制和風險補償協調機制建設,打通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橫向和縱向溝通渠道。
第一,對照我國現有的綠色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按照我國綠色產業界定標準要求,主動對接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綠色產業發展的實際資金需求,及時建立健全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提升綠色資金供給效率。如,圍繞園區產業鏈接循環化改造、園區資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園區污染治理集中化改造等產業園區綠色升級改造項目,建立健全與之相對應的統一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提升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精準度。第二,立足現有綠色金融標準,加快確立與綠色產業標準相適應的綠色金融標準規范。如,建立健全標準化綠色貸款專項統計系統、綠色信貸信息共享系統、碳賬戶金融系統,并適時向其他區域復制和推廣。同時,還應逐步統一綠色債券標準,實現綠色債券與綠色信貸等其他綠色金融產品標準的統一,積極促進商業銀行綠色金融債與綠色信貸的銜接,綠色信貸與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銜接。
第一,加快制定綠色金融制度法規。參照《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細則,加快制定高層次權威性綠色金融法規制度,逐步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法規,促進全國性和地方性綠色金融相關實施細則及時落地。第二,建立立體化綠色金融服務保障體系。按照“線上有平臺、線下有顧問、空中有橋梁”的基本框架,不斷打造完善立體化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推進“碳賬戶”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構建金融“數智化”平臺。打造綠色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平臺升級版,大力推進信易貸平臺建設,以“新金融+高科技”模式,促進金融機構數字化經營提質升級。第三,構建科學的綠色金融風險防范制度。依靠金融監督機構,完善信息溝通機制,構建跨部門監管協調機制,建立動態風險監督機制,實現金融監管部門和政府職能部門實踐的橫向協調和統籌協作。同時還要充分發揮金融機構自身風險控制主體作用,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在開發綠色金融產品之初將環境因素嵌入業務決策流程之中,充分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為綠色金融構建一道堅實的風險防范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