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新金融工具準則自2017年4月發布以來就受到了廣泛關注。準則主要包括金融資產分類和計量、金融資產減值和套期會計等內容,目前已全面推進實施,研究新金融工具準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為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尚未適用準則的非上市銀行提供了有益借鑒。
1.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新金融工具準則“三分類”法降低了金融資產分類的復雜性,將分類原則由“持有金融資產的意圖和目的”變更為“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由于業務模式的客觀性和一貫性,減少了人為因素和主觀判斷對分類結果的影響,進一步提高了商業銀行金融資產分類的客觀性和會計核算的一致性。
2.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后,由于分類原則的改變導致更多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列報。如目前商業銀行的部分應收賬款和票據、結構化存款、銀行理財以及持有的非標投資等,以公允價值計量能真實反映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使會計信息更加真實、可靠。
3.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謹慎性。新金融工具準則規定金融資產減值從已發生損失法轉變為預期損失法,預期損失法的應用一方面擴大了商業銀行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范圍(財務擔保合同、信貸承諾等表外資產也需計提減值),另一方面將計提周期最長延長至金融資產的整個存續期,從而增加了商業銀行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謹慎反映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價值。
1.推動改變資產負債配置策略。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的增加提高了商業銀行利潤波動的可能性,促使商業銀行在制定投融資策略時更為謹慎,在綜合考慮金融產品的業務模式、風險水平、財務列報結果后,有針對性地調整資產負債配置策略,以平滑商業銀行的利潤波動,確保持續穩健經營。
2.推動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新金融工具準則要求適用預期損失模型對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這對商業銀行減值模型構建、減值數據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商業銀行主動完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前瞻性地識別金融資產管理過程中的風險因素,及早計提減值準備,釋放金融資產風險,不斷提升商業銀行資產管理質量。
3.推動業務與財務管理深度融合。新金融工具準則在商業銀行的落地需要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金融資產分類原則的改變涉及到業務流程的再造,預期損失模型的使用也需要考慮宏觀經濟指標、貸款人財務狀況等諸多因素,這都離不開商業銀行各領域的協同配合,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的業財融合度。
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擴大了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計量范圍,部分應收賬款、票據、非上市公司權益工具投資以及結構化主體投資無法通過合同現金流測試,均需以公允價值計量。而目前各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估值體系尚不健全,對于不存在活躍市場報價的金融產品估值難度較大,在估值技術、估值模型、估值參數管理方面仍不成熟,需要商業銀行重點關注解決。
如何由已發生損失法過渡到預期損失法是商業銀行順利施行新金融工具準則的關鍵點,這其中面臨三大難題。一是在運用預期損失法劃分金融工具所處的減值階段時,如何確定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二是若金融工具信用風險顯著增加,如何對整個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進行計提。三是從目前商業銀行減值數據的管理情況看,表外信貸承諾、財務擔保合同等減值歷史數據和參數缺乏,需進一步完善以滿足減值管理的需要。
新準則實施對商業銀行數據計算、賬務處理和數據分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完善優化原有系統以保證準則的順利實施。前端業務管理方面,原系統缺乏金融資產分類所需的合同現金流和業務模式的線上評估功能,不利于提高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分類效率;中端會計核算方面,現行系統核算規則與新準則中金融資產估值、套期會計等內容不匹配,需對相關內容予以改造;后臺決策支撐方面,改造前各類研究分析系統要素與前、中端系統不一致,不利于向管理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
新準則的實施意味著商業銀行將在業務流程、風險管理、會計核算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也將一定程度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尤其是在金融資產估值、金融工具減值、套期會計運用等方面,經營理念的轉變需要業務人員用專業判斷、專業操作去實踐。但目前,國內中小銀行在人力、系統等方面的力量較為薄弱,缺乏估值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同時現有業務人員的能力素質與準則實施要求也有一定差距。
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并不是一次簡單的會計準則轉換,實施的影響范圍從財務層面延伸至預算考核、資本管理、風險管理、數據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資產配置、產品設計等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關鍵領域,但上述領域的監管指引尚未出臺,現有的監管要求尤其是中小銀行的監管要求與新準則存在較大差異,監管指引遲滯于會計準則,商業銀行在業務開展時缺乏有效的指導。同時,在預期損失模型下的撥備覆蓋率、撥貸比等相關的監管指標的取數口徑和標準亟需明確和統一,監管報表相關表樣與新準則項下報表會計科目不匹配等問題也給商業銀行報表人員報送監管數據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一是增加待估值金融資產的認定環節,區分是否有活躍市場及公開報價,有活躍市場及公開報價的,公開報價即為公允價值,無公開活躍市場的金融資產,需使用估計技術進行估值以取得公允價值。二是針對新增待估值金融資產建立科學可行的估值流程,選用恰當的估值技術和模型,完善金融資產產品與估值模型的映射關系,逐類確認金融資產估值方案,選用合適的輸入值進行估值計算。三是建立估值內部控制體系,明確相關部門及崗位的權責,通常會計財務部門為估值牽頭實施部門,風險部門為復核部門,審計部門為監督部門,各部門各司其職確保估值數據的合理性。
一是在減值階段劃分時,商業銀行應在原有分類標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違約概率變化、內部信用評級變化、預警清單、外部評級等信息,細化各類金融資產信用風險顯著增加的閾值標準,提升減值階段劃分的可操作性。二是充分借鑒同業先行者準則實施的先進經驗,完善金融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實時關注金融資產主體的生產經營水平和財務狀況,及時收集減值相關信息,優化減值方法及模型,為計提金融資產整個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打下基礎。三是完善減值數據管理,將減值數據收集范圍由表內資產拓展到表外信貸承諾、財務擔保等方面,為減值測算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新準則的順利實施有賴于商業銀行各項信息系統對數據處理的支撐,因此對信息系統進行改造就成為商業銀行準則施行的重要一環。一是完善前端業務系統,優化原有金融資產分類模式,嵌入合同現金流和業務模式的線上測試功能,明確評估參數和標準,實現金融資產的智能分類。二是改造中端減值撥備、金融資產估值以及相關會計核算系統,將新準則要求固化到系統流程設計中,加強關鍵環節管控及有效性測試,提升數據收集、傳輸和管理質量,確保新準則的要求與各類系統內容相銜接,實現減值計提、資產估值、會計核算的自動化管理。三是調整后臺決策分析系統,對系統項目與要素進行適應性微調,確保數據前、中、后端的匹配性和一致性,有效支撐管理者決策。
中小銀行要從對外、對內兩個方面積極整合人力資源為新準則實施提供保障。對外方面,建議中小銀行積極引入外部專業咨詢機構,借助專業力量制定詳細完整的新準則實施方案,指導實施過程,確保新舊準則轉換順利過渡。在金融資產估值和減值模型建立等方面也可酌情邀請外部專家介入,提升管理的科學性和效率性。對內方面,商業銀行要加大對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重點對新舊準則對照、信息系統調整、業務部門協作機制等方面內容予以培訓,同時加強與同業的交流學習,不斷提高業務人員對新準則的熟悉度與運用能力。
由于金融相關業務的復雜性和創新性,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實施需要大量的專業操作和判斷,給準則落地帶來了巨大挑戰。建議準則制定部門把準則實施過程中好的做法、好的經驗進行總結推廣或以制度形式予以明確,針對準則實施中的熱點問題、關鍵問題,下發講解或釋義,明確實操關鍵問題,細化專業判斷情形和標準,指導金融機構正確實施準則。另一方面,建議監管部門加強監管規則與會計準則的協調統一,盡快出臺與之相配套的監管指引,明確監管指標填報口徑,調整監管報表表樣,切實為金融機構開展相關業務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