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艷
工匠精神需要長時間的錘煉,在此精神的培育視角下,大學生要想滲透傳統文化來培育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就需要長時間的創業經驗累積,并對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清晰的認知。傳統文化是中華上下5000 年的歷史沉淀,包含豐富的知識內容,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大學生的創業培育中,不僅可以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還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未來更好地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是歷史發展進程中受各種環境因素影響,經歷長久時間的沉淀形成的被多數人接受的文化,不僅包括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還見證了我國悠久歷史的發展,是我國偉大民族精神的載體。傳統文化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情感表達等,對人們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在新時代,傳統文化也發生了改變,具有現代化色彩。培育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可以從傳統文化出發,將其滲透到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育中,才能夠使得大學生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我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涉獵廣泛,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大學生在創業時可以結合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將其優勢發揚光大,主要包括以下特點:
第一,源遠流長。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傳統文化是流傳時間最久、延綿不斷發展的文化。自從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中華文化歷經各個時代的洗禮,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經久不衰。中華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但傳承先人的文化,還在先人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上,源遠流長。
第二,豐富多樣。我國傳統文化主要由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構成,包含的內容豐富多樣。其中,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主要是以懲惡揚善、統一真善美、文化教化為中心的政治文化,具有獨特的倫理特色。不僅決定了民族人格,還決定了民族特征。
第三,和諧統一。傳統文化有著多樣性的內容,匯集了儒、道、佛等多種流派,這就導致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兼容合一的特點。中國國土廣闊,民族眾多,各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中華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多次融合,以漢文化為中心,將其他地區的民族和文化漸漸融合,形成了和諧統一的中華傳統文化。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的認知不高,且存在認知差異。各大高校只有在大學生要就業時才會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導致就業教育過于形式化,對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等方面的培育不夠重視,導致大學生的就業效果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也缺乏相應的認知,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畢業后只要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就可以,創業是在就業不理想的前提下才會進行的選擇。并且,大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導致最終的創業效果不理想。而家長會認為,大學生如果創業那這些年學的專業就成了白費功夫,認為創業是不務正業,大多數的家長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創業。
在學校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教師的任務是教學,在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知識傳播。因此,能否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就要看教師的綜合素養水平。目前,我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缺乏專業的師資團隊,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不高,相應的創業經驗不足。因此,教師除了要具備專業知識外,還要掌握創業經驗。目前,各大高校缺少經驗豐富的教師,導致大學生無法獲得專業的創業指導,使得大學生在實際創業時缺乏經驗。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是近期由西方傳進我國的新型理念,缺乏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導致大學生在學習時大多運用外來的理論體系,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大學生在創業時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大學生在實際創業時,結合我國當下的時代發展,要積累創業經驗、樹立創新精神、強化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管理能力,并以中國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為根本,才能夠取得理想的創業效果。
工匠精神培育視角下,培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包括創新和創業兩方面,創新指大學生要具備創新精神,創業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導致大學生創業變得更加困難。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大學生的創業培育中,不但可以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大學生還能夠將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和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滲透傳統文化既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視角下,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領域,包含眾多的思想文化,其中,“天人相應”多指“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指代人類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不僅指代一種思想,也是一種狀態,強調了人與世間萬物的和諧相處[1]。這種“天人相應”的思想在歷史發展中,一直影響著我國人民的思想,為新時代的文化發展奠定基礎。自古以來,我國民族一直都是向往和諧統一的民族,“天人相應”的文化思想就體現了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思想,在當下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有著重要意義。
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這種理念就可以看做是“天人相應”思想的體現,旨在說明:在人們發展經濟,獲取利益的同時,要維護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在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育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就是讓大學生秉持著和諧發展的理念。在實際創業過程中,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要保持善良的本心,充滿包容的心態,提高自身素養。只有這樣,大學生在創業時才能夠加強人際交往能力,獲得事業伙伴的幫助,提高團隊凝聚力和創業能力,保證創業的過程順利。同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承擔自身職責,保證建立的團隊能夠順應社會發展需求。敬畏自然,適應環境變化,保護生態平衡,而不是為了發展自身利益破壞自然生態,以確保創業過程中能夠與自然和諧發展。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視角下,大學生在創業時滲透傳統文化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中華上下500 年的文化歷史,愛國故事數不勝數。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愛國精神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撐。傳統文化思想不僅影響了人的價值觀,更表明了人在社會發展中應承擔的責任。在社會發展中,只有集體合作的力量才會強大,才能有效發揮人的創新能力。愛國精神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核心,在社會發展中,要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就要時刻關注國家、社會、民族的發展狀況,并時刻做好奉獻的準備,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未來相連接,將自己的愛國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2]。
結合當下社會發展現狀,越來越多的畢業大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但是,在實際創業過程中,大學生容易丟失創業初心,一切以自身利益為主,一味追求利益。這就導致,當個人利益受損時,就會忽視自身責任,不會對他人的利益進行讓步,沒有奉獻精神。因此,在培育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時,可以將傳統文化的愛國精神滲透進學生的創業理念中,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創業能力時,也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以便促進社會發展,順利實現創業目標。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視角下,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滲透進大學生的創業過程中。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自古以來,君子都是“重義輕利”的典范,重視誠信,也就是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在傳統文化中,人們常用“義”和“利”區分君子和小人,其中“義”代表道德,“利”代表利益。《論語·里仁篇》就曾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這也表明了雖然古人崇尚“義”,但對“利”也同樣推崇,關鍵是“以其道得之”,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3]。
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要重視社會道德規范,重視誠信,因為誠信是一個創業者在市場經濟中立足的根本。古往今來成功的商人都是通過重信才逐漸發家致富,因此,創業的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除了要具備知識和素養,還要嚴格遵守社會道德規范,重視誠信。在傳統文化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人們對君子的說法,也是對君子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創業應具備的良好品質。通過在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培育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將我國優秀的誠信文化發揚光大,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大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多元思想并存的階段,其思想發展深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個人發展息息相關。當前,經濟迅速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思想意識、文化元素交流逐步加深。新時期的大學生,他們追逐時尚,對現實世界的了解不夠深入,由此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價值觀念。還有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中,忽視了價值理想、淡漠了社會主義理想的追求。在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追求,這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標志,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高校應借助多元化的形式引導大學生積極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實現代代相傳,從而為民族發展提供精神支持[4]。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延續,其中有大量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論,高校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精髓,在于展現傳統文化優秀內容的同時,尋找到時代變遷的獨特元素,這對于大學生的成長也具有積極的價值。因此,高校需結合大學生現實生活,基于特定價值教育目標的支持,培育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為價值教育領航,引入經典史集,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感知和理解,領悟先輩們的思想精髓,結合思想需求,將其內化于思想外化于行動,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精神傳承促進學生的成長。
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創新精神時,要因勢利導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將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情感、誠信精神、和諧發展等思想滲透進創新創業能力培育中,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大學生創業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