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英
“三全育人”是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有機結合。“三全育人”強調育人并不僅僅是輔導員與思想政治教師的責任與義務,每位老師、每位領導都有此責任與義務[1],打造出在時間上無縫銜接、在空間上360 度監督、在內容上考慮健全、在全體人員上認真負責并積極探索的育人體系。因此,推進高校的“三全育人”建設,需要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全程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將其融合在教學、管理和科研中,以此來培育優秀的時代新人。
在高校大學生人才建設中,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深入了解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實踐中探索大學生的成長現狀、大學生要得到更好的發展還需要在哪方面進行加強。本文采取隨機調查的方式,通過網絡問卷對本校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問卷下發5316 份,有效回收5200 份,有效率為97.8%。
依據研究的目的,本次的調查分為高校大學生成長部分和大學生的發展需求部分。其中,成長部分包括大學生目前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方面的發展,以及大學生對自身的認知和未來的規劃等等。發展需求則是大學生就業需求、創業需求、發展需求等等。
1.大學生的自我認識和專業認知情況。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能夠幫助自己及時發現成長中的不足,并尋求改進,主要包含興趣愛好、性格特質、能力、價值觀四個方面,它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優良品質的前提,對大學生未來參加社會實踐或就業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問卷調查結果說明大部分學生清楚的認識自身現狀,有57.35%的大學生比較了解自身的現狀,11.65%的大學生對自身的現狀有清晰的認識,27.38%的大學生對自身的情況不能全了解,只有極少數的學生不了解自身的現狀。同時,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學生的自我認知情況在性別上并沒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從年級角度分析,數據顯示年級越高的學生對自身的認知越清晰。另外,實踐較多的學生例如學生干部的自我認知情況也較為清晰。
專業認知包括專業學習認知和專業發展認知,專業學習認知現狀包括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課程安排、學習目標、各課程之間知識體系的關聯與構建等等。專業知識的認知會影響學生智育的發展[2]。專業發展認知現狀包含此專業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學習此專業畢業后從事工作的類型方向、此專業要求的職業素養等。良好的專業發展認知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有助于學生職業道德的提升,促進學生向德才兼備的目標努力。
調查結果說明有3.2%的學生對自身的專業非常了解,這類學生大多是藝體類;有41%的學生對專業比較了解,其中,藝體類所占比例較高,文史類次之,最后為理工類。從整體上分析,大多數學生都對自己的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極少數的學生非常不了解自身的專業知識,這類學生占1.13%,要引起學校的關注。
2.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現狀。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是其成長發展現狀的重要體現,涉及諸多方面,包括學習表現、課余時間安排、生活情況等等。
調查結果顯示2.26%的大學生非常滿意自己的學習狀況與生活情況,2.19%的大學生非常不滿意現在的學習與生活狀態,29.94%的大學生比較滿意,滿意度“一般”的學生比例高達49.46%,這些數據表明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生活需求還有很大地提升空間。
從大學生生活狀況分析,學生最大的困惑在于就業問題,尤其在大三學生身上得到更為深刻的體現。學生不知道畢業后離開校園自己可以做什么,害怕找不到與專業相對口的工作。其次便是體育的發展問題,大學生的課余時間比較單調,參加社團、運動的人數較少,生活一成不變,較為枯燥。另外,大學生美育發展較弱,審美意識較差。部分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缺陷,不善與人溝通交流,當長期處于壓力環境下,其心理狀態就會比較脆弱,容易引發許多的心理問題。
從學習方面分析,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比如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較為嚴重,據調查分析發現,有69.4%的大學生在上課時會玩手機,并且隨著年級的遞增,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導致發生上課時跟不上教師講解的專業知識、課下作業難以完成等問題。
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的是學生在大學期間對自己的就業或創業及職業生涯的規劃。具體全面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奮斗方向,科學規劃在校期間的學習目標[3]。
專業認知情況不同的大學生其職業規劃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專業認知程度較高的學生,其職業規劃越明確;對專業認知程度一般的學生大多處于有基本規劃,但是規劃相對來說比較空洞的狀態,還沒有形成具體明確的規劃方案;對專業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的學生,雖有一點規劃意識,但大多數沒有規劃。
1.大學生學業指導與能力提升需求現狀。大學生涯的結束意味著大學生需要按照規劃,進一步進行學習深造或者踏入社會尋求自己的價值。很多學生對從校園學習到社會工作的轉變比較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就業發展方向。
調查顯示大學生想要在學校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有29.93的大學生希望教師能夠深入指導所學專業的技能,53.82%的大學生想要利用課余時間去加強自己的其他技能,極少數學生對于技能沒有特別的要求。學習對于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實踐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在技能的學習中,不單單是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多情況下需要學生進行實踐,以保證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相結合。
2.大學生成長指導與專題輔導需求現狀。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弱,在體育測試中總有不達標的學生,尤其是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體力不支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另外,大學生的“壓力排解”和“兼職鍛煉”需求所占比例分別達到18.23%和24.66%,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過大,高校方面需要根據師生的訴求來構建心理狀態監測體系,邀請專業人員的介入,為師生提供心理健康檢查服務。
“6”代表6 個體系,包含大學生成長成才體系的構建、德育的發展與指導、學業的安排與設置、體育指導、美育指導、勞動教育指導[4]。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6 大體系共同發展才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的發展與成長。“5”代表5 個工程,包含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心理素質方面、身體素質方面、軍事素質方面以及文化素質方面。“4”代表4 塊試驗田,包括大學生習慣養成試驗田、大學生自我發展試驗田、大學生就業試驗田、大學生創業試驗田。“1”代表1 個平臺,即學生成長成才規劃診斷平臺。
育人是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高校教育中,“教書育人”是核心任務,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還需要積極開展服務育人、管理育人,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并將這項工作融入到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提升教育質量[5]。第一,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做好管理、服務、作風的建設工作,采取科學的措施來提升服務質量,做到“熱情服務”“依法管理”,通過上述舉措來切實為學生解決問題,改善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第二,加強學生智育發展,讓學生充分了解所學專業的學習內容與方向。改進高校管理和服務的各項規章制度,杜絕學生課上玩手機的情況。整合學校各崗位的教育內容,明確不同崗位在“三全育人”中的任務和作用,并根據要求制定服務育人與管理育人的具體措施,做到有章可循。第三,創立“三全育人”服務中心,做好校園交通、宿舍、食堂等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為學生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并做好溝通工作,了解學生對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訴求,尊重學生的合法權益[6]。第四,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積極開展體育活動與體育競技比賽,引導校園運動APP,加強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第五,做好勞育建設工作,為學生搭建適合的育人平臺,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提供生活補貼、助學金的同時,要掌握好幫扶方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提供適合的兼職崗位,設置專業化的兼職平臺,并盡可能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相關,這不僅可為學生帶來收入,也照顧到了學生的自尊心。對于某些特殊情況,可采用“一對一”幫扶措施,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物質與精神支持。第六,根據學生就業產生的心理壓力,將制度規定上升至政策層面,在校內建立科學的心理育人機構,直接與“三全育人”對接,投入必要的資源,為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在校內,還要做好宣傳工作,讓師生明確心理教育的重要意義,提升心理輔導工作的能效,定期在校內組織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工作。
第一,針對大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情況與就業壓力狀況,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其充分認識所學專業的職業道德規范與相關的法律法規,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第二,根據大學生目前就業壓力狀況,重點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構建“四四三二”心理健康的教育體系,將心理育人與“三全育人”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幫助學生消除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障礙,與“三全育人”目標相對接。同時,在校內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心理健康育人隊伍,將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育人屬于高校育人活動的重點,離不開各方力量的支持,這要求各個高校和下屬的院系都要積極參與,做好溝通、反饋工作[7]。第三,依據大學生的生活狀態,改善大學生課余生活單調乏味的情況,加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提升工程,積極響應國家全民健身的號召,將體育活動加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推行校園運動APP,在后臺對大學生每天的運動量進行統計,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項內容進行評價,促使大學生加強身體素質。第四,為有效改善大學生學習低沉的精神狀態,開展大學生軍事素質提升工程。通過構建“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大學生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第五,根據學生對專業技能以及理論知識的需求,開展大學生文化素養提升工程,堅持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專業技能[8]。“三全育人”對學生的評價上,需關注綜合素質的考核,具體的考核內容包括專業知識能力、思想政治素養、社會實踐活動參與情況、校園外化活動參與情況等,為學生提供正向的指引,提高學生參與“三全育人”活動的積極性。
在明確了大學生的發展方向后,需要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另外,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習慣也需要及時改正,故第一塊試驗田就是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習慣養成的試驗田,比如通過帶領大學生植樹、開展創建文明宿舍來改善大學生的生活習慣[9]。第二塊為自我成長試驗田,根據調查發現大學生的課余活動比較單調,大多數的學生在課余時間都是在宿舍打游戲,參加校園活動較少,而第二塊試驗田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自我成長試驗田中包含豐富的社團活動,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加。第三塊為就業實驗田,這是為了減輕學生在臨近畢業時的就業壓力而創設的。第四塊為創業實驗田,部分大學生想要依據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創業,這一塊試驗田可提供一定的指導。
大學生的成才需要多方面的教育與引導,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構建能夠全面診斷大學生成長和發展問題的平臺至關重要,這需要高校在日常的教學過程和課程安排上注重6個體系的滲入;還可積極與其他兄弟高校交流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相關經驗,從幫助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構建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劃診斷平臺。
本文依據對大學生的專業認知情況、學習和生活習慣、自我認知狀況以及就業成長方向等幾個方面進行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專業科目學習、身體素質、生活狀態、就業需求等方面均需要進行提升與加強。本文在“三全育人”視域下提出“6541”大學生成長成才體系,希冀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