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新
(江蘇科技大學 蘇州理工學院,江蘇 蘇州215600)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取得快速發展,大學生校園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部分在短時間內迎來快速擴張,但因相關法律規則的缺失產生了較多令人痛惜的“負面事件”。針對這一亂象,政府出臺相關規定,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務。這種“一刀切”的政策表面上似乎打碎了不良校園網貸滋生的大環境,卻使得校園貸活動轉入地下,加大了監管的難度,而且亦與我國所推行的普惠金融政策相背離。相關規定中使用了“暫停”二字,暫停是為了規范。未來金融創新及相應的制度規范后,校園貸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隨著2021年1月1日《民法典》的生效,以此為契機,從保護大學生合法民事權益的角度,提出從制度層面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和對平臺進行規范,以降低大學生校園網絡借貸民事法律風險。
同社會大眾相比,大學生網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大學生校園網貸是指以網絡為平臺面對大學生群體而新生的一種金融借貸業務,主要業務是為大學生提供分期消費或者小額現金貸款①。這是民間借貸借助互聯網的一種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是新生事物,它在高校的擴張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大學生帶來了便利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由于法律規范的滯后,使不法分子找到可乘之機,出現了嚴重侵害大學生民事權益的問題。根據筆者對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及周邊學校的510份調查問卷的統計,就“大學生網貸的利弊談談自己的看法”這一問題,大部分同學認為,網貸不超過自己的能力范圍就好,或者控制好金額。當大學生資金緊張時可以適當減輕資金壓力,能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信用意識與金錢意識。另外,網貸只能選擇正規平臺,說明大部分學生對網貸持肯定態度。多起校園貸惡性事件的發生以及政府的一系列監管措施,使大學生總體對校園貸的風險有了一定的認識。
1.有旺盛的貸款需求,但違約風險高。對于很多大學生而言,真正獨立消費是從跨進大學校門開始的,當資金難以滿足足夠的消費需求時,離開父母管控的大學生極易產生強烈的信貸欲望,把“校園貸”當成獲取資金最為快捷的方式。據2020年《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顯示,50.84%的大學生每月資金完全沒有盈余,23%的大學生經常感到資金短缺②。根據筆者的調查,510份問卷中,偶爾用網貸的有165人,占32.35%;經常用的有22人,占4.31%。我國大學生人數眾多,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在校大學生總數超過4000萬。這一比例涉及的學生總數十分龐大。據2020年《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在使用信用卡的大學生中,近43%的大學生會按時全額還款,有超兩成采取最低還款額和分期方式來償還,還有2%的使用者經常不按時還款。
2.社會經驗、金融法律知識不足,容易受到合同欺詐。大學生由于未能較多地涉足社會,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金融法律知識不足。按筆者的調查,就“您是否了解與網絡貸款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違約行為發生后的責任歸屬”,510名學生中有250名同學選擇“了解一點”,占49.02%;125名同學選擇“不了解”,占24.51%。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都不了解或者只了解些許網絡貸款行為所涉及的法律知識及責任判定,說明相關法律的普及程度還不夠。增加了同學們個人權益受到侵害的風險,很容易被網貸平臺誤導。而一些網貸平臺打著零利率、低利率的幌子,做不誠實的宣傳,甚至是虛假的宣傳,告訴學生這個貸款很便利、很便宜等以誘導學生進行貸款。大學生在簽訂網貸電子合同時不認真審閱合同條款,甚至看不懂合同條款,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社會經驗不足、法律知識欠缺,借了貸款,最終成了高利貸受害者。
3.責任意識、維權意識不足,社會危害大。在校大學生大部分年齡在十八周歲以上,擁有完全民事權利能力,有向金融機構申請消費貸款和簽訂合同的權利,能夠承擔法律責任。但往往信用意識和風險意識不強,常常禁不起物質世界的誘惑。當陷入過度負債的泥沼之中遭遇不法催收時,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有的以逃避或繼續借貸的方式解決,甚至選擇自殺等極端的方式來擺脫債務糾紛,容易引發極端事件的發生,社會危害大。
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大學生校園網貸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校園貸民事關系可適用民法典及政府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規章。
為整治互聯網金融和校園網貸亂象,國家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多次出臺規定。在民法典生效前,有關部門就規定適用《民法通則》《合同法》的相關法律中對網絡借貸法律關系的引致條款,這些規定可作為審理網貸案件的依據③。《民法典》生效后,第二分編“典型合同”中的第十三章“保證合同”以及《民法典》第二編“物權”部分、第四分編“擔保物權”可用于調整借貸中的擔保關系,第二分編“典型合同”中的第二十六章“中介合同”的相關規定可用于調整大學生與網絡貸提供信息中介平臺服務的法律關系。
這些規定主要有: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在線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強調P2P平臺應落實信息中介責任。2021年3月17日,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等5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進一步加大了監管力度,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放貸行為。按照《通知》的規定,今后只有銀行等持牌機構在風險管理的情況下可以向大學生發放貸款,且只能采取線下營銷方式。另外,必須讓父母知情,并讓父母充當貸款擔保人。
雖然大學生沒有任何收入,但是消費潛力非常大,為此曾經也成為銀行貸款重點。但因壞賬過多于2009年被叫停,于是,基于互聯網而出現的專門針對這個群體的消費分期產品,正好彌補了傳統銀行業務中難以實現的部分,成為大學生短期資金融通和消費的渠道④。一系列惡性事件發生后,校園貸被暫停整頓。至此,銀行開始對大學生提供貸款服務,“把正門打開”。然而,據2019年10月12日揚州晚報報道,銀行貸款時,需要家長通過“面簽”“短信確認”等方式進行授權⑤。業內人士認為,銀行在營銷和新模式探索上的優勢并不如網貨平臺明顯,尤其是針對大學生這樣的“重度移動互聯網”群體⑥。根據筆者調查,就“您認為網絡貸款的哪些優勢最能吸引你?”510人中有318人選擇“零首付,低利息,貸款額度大,無抵押,無擔保等一系列學生網絡貸款優勢”,反映出零首付、低利息、貸款額度大、無抵押、無擔保、渠道多、操作便捷、不需出門就到賬是網貸吸引大學生的主要優勢,而這種簡單便捷的貸款方式正是商業銀行所不具備的。筆者曾與某股份制銀行的工作人員有過探討,他認為,在大學生征信、還款能力等問題沒有解決前,銀行對大學生的貸款難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大學生對互聯網重度依賴,按照《通知》規定,線下交易和父母擔保,雖然能夠限制大學生的不理性消費,同時可以將小貸公司趕出大學生消費貸市場,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也會損害部分人的合理信貸需求,而且如何識別大學生的身份,目前也沒有細則和標準。
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嚴令下,大多數網貸平臺已經暫停了面向大學生的貸款服務。但也有一些平臺頂風作案,從以前直接貸現金給大學生,改頭換面做起了電商購物、分期還款的生意。有的還和其他網站合作,鼓勵大學生“先消費、后還款”。這些面向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實際上依然是變種校園貸。據2020年9月4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疫情期間,往常依靠生活費、兼職打工來償還網貸的大學生,因為沒了“收入”,債務接近“爆雷”。一些人不得不借遍親朋好友,或通過借新還舊、以貸還貸堵上債務窟窿,以致債務越滾越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背后,一些大型正規網貸平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它們以大學校園為目標,精準收割“優質客戶”⑦。造成大學生如今困境的“力量”,并不是網貸平臺“雜牌軍”,一些大型正規網貸平臺難辭其咎。據2019年8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閃銀、拍拍貸、及時貸等平臺在國家取締校園貸之后,仍悄悄從事該業務。在記者測試的平臺中,仍從事校園貸的占比超過42%。而且以更為難以辨別的方式欺騙大學生簽訂高額利率的借貸條款,繼續坑害無知大學生,讓人防不勝防⑧。盲目授信的校園貸存在靠的就是高利息和暴力催收,最終還會催生悲劇的重演。
近年來大學生網貸民事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制度的缺失上。
雖然大部分大學生年滿十八周歲以上,所簽訂的合同合法有效,但由于其對社會認知的不足,民事主體地位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目前,網貸中的電子格式合同由平臺制定,都對自己做了充分權益保護,影響平臺民事責任的認定⑨。大學生處于民事關系弱勢的一方,因為權益不對稱,加上大學生對校園貸后果的漠視,大學生權益容易受到侵犯。
解決校園貸糾紛主要靠協商、向監管部門投訴、向行業協會投訴、仲裁和訴訟等。從協商的方式看,大學生處于弱勢的一方,基本沒有和經營者對話的能力。目前我國有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沒有專門針對校園貸的行業協會,沒有可以投訴的渠道。因標的不是很大,而且訴訟和仲裁成本較高、程序復雜,一般不是大學生解決糾紛的首選。大多數解決方式是向監管部門投訴,從政府監管來看,銀監部門負責對網貸平臺進行管理,由于校園網貸問題的復雜性,教育、公安、市場監督等部門都參與其中。從上述規制網貸市場的相關規章來看,基本都由多個主體共同制定,容易造成監管部門權責界限不清晰。目前,各監管機關沒有設置統一的投訴電話,也會造成大學生投訴困難。因此,大學生一旦發生校園貸糾紛,救濟途徑并不是很通暢。
網貸平臺是網絡借貸民事法律關系中最重要的參與者,近幾年來的無序發展與其沒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密切相關。互聯網金融是高風險行業,由于備案登記制的寬松性,平臺無須進行審查就可以進入市場從事大量的資金交易,因此大多數平臺成為問題平臺⑩。由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對從事校園貸業務的平臺應該有更嚴格的要求,目前這一制度缺失。
由于相關制度中沒有對校園貸利率進行規范,校園貸變相高利貸是最突出的問題,極易導致違約而出現暴力催收。按照現有的法律制度,校園貸屬于民間借貸,根據2020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如以2020年7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3.85%×4計算,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調整為15.4%?。與原規定相比,民間借貸司法保護的利率上限有了很大的下降,此種借貸利率主要是針對具有經營性質的成熟貸款人,對于大學生這一群體應該有更優惠的利率標準。另外,平臺收費不透明,以低利率做誘餌,實際上將各種費用攤入利率,網貸的利率非常之高,極大地推高了大學生的網貸成本?。
目前我國應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中增設大學生網貸的行業協會,在職責范圍內對大學生民事權益進行保護,協會本身圍繞行業自律、學生維權、協調各方利益、服務各方主體等職責發揮作用。
首先,由行業協會制定統一的格式合同文本,保護大學生的平等交易權。民法典以主體地位平等為原則,法律平等原則并不能自動排除對社會中弱勢群體的壓制性待遇?,事實平等的訴求開始添加到平等內涵之中。于是,事實平等的訴求也迫使公權觀念發生轉變,要求公權擔當一部分私人領域中的社會職責?。大學生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對大學生與平臺之間的中介服務合同應由行業協會統一制定,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同時,對平臺要有更嚴格的要求,對大學生有適當的保護。因此,建議由校園網貸行業協會對校園貸產品進行審查,制定校園貸格式合同文本。
其次,完善大學生網貸行業協會糾紛解決機制。行業協會雖是自律性組織,但有違規行為的處罰權,作為居中調解的第三方有權威性,工作人員應擁有較高的金融知識及技能。由于網貸合同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復雜性,行業協會處理起來更有優勢,可以為弱勢一方的大學生群體提供幫助。同時,行業協會更貼近市場參與者,可以通過設置投訴電話的方式,將號碼寫入電子格式合同文本,方便大學生投訴,便捷高效地解決糾紛。既能節約司法資源,又能減輕政府處理校園貸糾紛的壓力。
從制度層面對網貸平臺進行規范,給予大學生一定的保護,以保障合同當事人各方的利益均衡。
首先,選擇優質平臺建立校園貸經營許可制度。在目前大力整頓網貸平臺的基礎上,對優質平臺發放校園貸經營許可。由于校園網貸行業相對于一般的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風險更高,選擇資金實力雄厚且聲譽良好的平臺,可以引導行業的發展方向?。
其次,從制度層面對校園貸產品進行規范。針對高額貸款利息的問題,相關制度有必要作出規范。英美國家校園貸的利率普遍較低,我國網貸平臺在從事校園貸業務時需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根據前述規定,民間借貸司法保護的利率上限已經大幅下降,政府應對校園貸利率的上限作出更嚴格的限制。目前,部分銀行設計的學生貸產品利率相對適中,可以作為參考,如建行推出的“金蜜蜂”純信用貸款,年利率按照5.6%執行。青島銀行學e貸,利率年息低至5.22%。在此基礎上,也可以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做適當浮動,如根據貸款時間的長短、學校的情況,專業的前景、學業的努力程度、個人的征信情況等做出不同的決斷。其中學業努力程度是一個很好的判斷標準,成績排名對大學生金融行為影響明顯,一般成績越好,金融行為越健康?。同時,政府對校園貸平臺應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如對校園貸平臺作出適當的稅收優惠。當然,為抑制大學生不理性消費,授信額度一般可以定在8000元至10000元之間,用于創業的也不宜高于50000元?。目前建行推出的“金蜜蜂”純信用貸款授信額度在1000元至50000元之間;青島銀行學e貸本專科生、研究生根據資信狀況授信額度為5000—20000元,基本能夠滿足大學生就業準備、購物、旅游、培訓或資金周轉的需要。在貸款時,還應視情況取得學生父母的同意和擔保?。
網貸平臺作為居間人負有如實告知信息的義務。針對虛假信息披露的問題,銀保監會、市場管理部門、公安部門等監管機構應加強對大學生網貸平臺的信息披露的監管,創建聯合執法機制,并出臺相關監管制度。在這方面,英國政府要求網絡借貸平臺對融資風險、貸款期限和違約率、相關手續費等內容進行詳細信息披露。我們的制度也必須明確產品數據及風險警示等信息披露標準,要求網絡借貸平臺在借貸合同內必須明確標識出這一產品詳細的風險信息,并確保大學生借款人對核心條款的理解?。嚴禁平臺提供虛假信息,巧立各種名目變相收取費用,誘使大學生做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和貸款決定,從而保護大學生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總之,大學生校園網貸的特殊性決定了制度構建的復雜性,相關部門應盡快進行民事法律制度的建設,大學生群體也應遵守契約精神,理性消費,以促進校園貸的健康發展。
注釋:
①張月.大學生校園貸法律問題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7,20(4):439.
②2020年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EB/OL].http://www.tz365.cn/baogao/1228629.html,2020-08-17.
③董新義.網絡借貸平臺的民事責任[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2):21.
④郭琳娜.學生網絡分期消費產品發展現狀、原因及利弊分析[J].中國市場,2015(16):33.
⑤大學生信用卡“喜刷刷”,揚城銀行大多限辦停辦信用卡[N].揚州晚報,2019-10-12.
⑥鈦媒體.大學生信用卡重現江湖,銀行這步棋是福是禍?[EB/OL].https://www.sohu.com/a/195398235_115173.2017-09-29.
⑦歐陽晨雨.大學生不該是被網貸收割的”韭菜”[N].中國青年報,2020-09-04.
⑧易望奇,啟江.拍拍貸閃銀等被曝悄悄上線校園貸業務:年化利率最高達199%[N].每日經濟新聞,2019-08-06.
⑨朱慧.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民事責任研究[D].湘潭大學,2019:20.
⑩付康,張輝.P2P網貸平臺市場準入制度風險與轉型研究[J].對外經貿,2020(9):73.
?彭拜政務.新規速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EB/OL].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9104729.2020-09-08.
?梁鵬.大學生網貸風險的法律控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5):99.
?Julius Stone.Human Law and Human Justice[M].Stanford,1965:326.
?王春梅.民事主體觀念平等的堅守與背離[J].求是學刊,2013(9):105.
?王懷勇,鄧若翰.校園網貸法律規制的路徑選擇[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7(12):89.
?劉丹,朱濤,李蘇南.大學生金融態度與金融行為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5(6):80.
?李玫,徐穎.我國互聯網校園貸市場法律問題與規制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7):95.
?王艷華.校園網貸的法律風險及應對機制[J].行政與法,2017(7):116.
?唐梅莉.大學生”校園網貸”的政府監管研究——以長沙市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