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煦曈 劉 晶
(中國人民銀行延邊州中心支行 ,吉林延邊 133000)
1.J銀行A支行因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票據業務,遭罰款30萬元;Z銀行Q支行因簽發貿易背景不真實銀行承兌匯票,遭罰款30萬元。
2.G銀行J支行因簽發銀行承兌匯票的調查環節嚴重不審慎,遭罰款20萬元;L銀行H支行因存在貸前調查不盡職,遭罰款30萬元。
3.M銀行A分行因違規與“票據中介”開展票據交易,遭罰款30萬元;LJ農商行因賬外經營票據業務,被罰沒2614.69萬。
1.合規風險觸及“紅線”
合規風險,是指銀行機構因違反法律法規、相關部門的監管要求以及適用于銀行自身業務活動的行為準則,而遭受法律制裁、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失的風險。就吉林省這幾大票據違規案件而言,J銀行A支行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票據業務,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Z銀行Q支行簽發貿易背景不真實銀行承兌匯票,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十條:“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其實,核查貿易背景真實性一直是票據業務的重點監管工作,《關于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票據業務的監管意見》第五條也指出:“不得以風險程度較低為由放松對高比例擔保業務的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盡管外部和相關內控制度一再強調審查背調的重要性,但在票據業務中的違規操作仍然屢禁不止。
2.操作風險漸成“主流”
操作風險,是指業務處理人員因責任心不強,或自身業務素質不能滿足崗位需要,從而帶來的工作失誤及風險。《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操作風險的描述是:由于員工、程序、制度不完善或者外部事件而引發的風險,包括與銀行機構員工有關的風險、與銀行機構系統相關的風險、與銀行不直接控制事件相關的風險,具有普遍性風險特征。特別是票據業務具有“低信用風險、高操作風險”的特性,有章不依、核保不嚴、盡調流于形式等操作風險尤其值得關注。例如案例中,G銀行J支行簽發銀行承兌匯票的調查環節嚴重不審慎、L銀行H支行貸前調查不盡職等行為,在客觀上致使內控失效,業務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而使銀行遭受巨大的損失,具有明顯的操作風險特征。
3.道德風險成為“考驗”
道德風險,是指銀行機構工作人員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違反道德原則或規范準則,從而引發的資金風險,甚至使國家和公眾的利益蒙受極大損失,因此道德風險也成為道德危機。道德風險主要表現為內部人員與外部不法分子相互勾結,謀取額外利潤;上級指使下級違規操學,套取巨額資金。例如本案例中,M銀行A分行違規與“票據中介”開展票據交易;LJ農商行在利益的驅動下,內外勾結,違規賬外經營票據業務等行為,除涉及合規風險外,也是明顯道德意識缺失的表現。值得關注的是,除該案件外,由于道德風險引發的票據案件接二連三,例如著名的“1.13案件”:2016年1月13日,農行北京分行投資銀行的四名員工,收受票據中介賄賂,違規將票據業務包提前出庫或假包入庫交由中介再融資,致使該行與金融市場部的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涉及風險金額高達39.15億元。
1.合規風險的成因分析
內控管理失效,合規意識淡薄。“互聯網+票據”熱潮不斷,票據業務創新持續活躍的同時,也滋生了大量游離于監管范圍之外的票據違規交易。其實,各銀行機構在票據業務的操作、審查、保管等方面均有明確規定,但一些經辦人員在實際辦理業務時,卻未將有關制度規定落到實處,更有內部員工違規參與外部票據中介或資金掮客的交易,觸碰法律紅線、合規意識淡薄。長此以往,將對商業銀行的合規經營構成極大的沖擊,也為票據市場帶來很大的潛在風險,多起票據業務違規交易事件將商業銀行面臨的合規風險暴露無遺。
2.操作風險的成因分析
審查流于形式,責任意識欠缺。隨著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銀行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多元化的金融產品為銀行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使得銀行業務的操作風險呈現出渠道多樣,成因復雜、管理困難的特點,給票據市場風險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加之近年來,銀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銀行員工的壓力持續加大,當業績指標、職位晉升、服務投訴、外部監管等眾多壓力匯于一身時,很多員工將應酬、交際放在了首位,而忽視了業務操作的責任心和立足崗位的初心,操作風險的管理逐漸成為銀行風險管理體系中較為薄弱的環節。
3.道德風險的成因分析
個人利益至上,道德意識缺失。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票據業務的優勢逐漸顯現。從商業銀行角度來看,票據業務既可以獲取貼現利差和中間業務收入,又可以讓趴在銀行賬上的資金“活”起來,其帶來的經濟收益逐漸被商業銀行所看重,進而導致一些員工在逐利心的驅使下,作出收受賄賂、內外勾結套取銀行資金的違法違規行為。眾所周知,銀行工作人員由于其從事行業的特殊性,面臨更多的利益誘惑,而他們作為第一道風險防控線,如若不能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在利益心的驅使下踏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1.合規風險防控對策
加強合規文化建設,樹立合規經營理念。一是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修正)》《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加強票據業務監管促進票據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銀發〔2016〕126號)》等文件,及時更新管理辦法,使執行有據可依。二是各行員工應利用晨會或集中學習時間,對內控制度進行逐條學習,加深對管理辦法的認識,從思想上敬畏紅色高壓線。三是將每個級別、每個部門、每條線的風險點落實到每個個體,要求每個員工主動學習本部門條線的相關制度規定,將法律意識和合規意識落實到每一操學環節。
2.操作風險防控對策
加強操作規范學習,夯實風險防范基礎。一是規范操作流程,做到重點突出、流程簡潔、便于操作;同時,明確崗位職責,做到統一管理、分級授權、責任到點。二是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培訓應突出時效性,緊跟最新管理辦法,結合近期發生的票據風險案例,梳理風險點,構建預防機制;培訓應注重實踐性,增加“操作環節的風險要點、票據真偽的識別關鍵點,貸前保后的審查要點”等貼合業務實際的專項培訓,拒絕假大空。三是定期開展業務知識技能測試,更新業務人員知識儲備,引導員工主動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修正)》《支付結算辦法》及相關知識,提高審票、驗票操作的能力。
3.道德風險防控對策
加強責任意識引導,落實理性行為準則。一是通過現場培訓、線上培訓等形式,定期組織針對部門負責人、審核人員、經辦人員、技術支持人員的道德及法制教育培訓,鞏固員工“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的思想理念;二是通過比賽、競賽等激勵機制,調動員工的學習積極性,加強遵紀守法的自覺性;三是對于新上崗授信人員,長期推行廉政教育實踐活動,結合案例進行講解,不斷促使授信人員加強道德和理性的約束,增強抵抗“病毒”的免疫力。
一是健全票據業務風險管理制度,既要體現管理活動的特點、目標、要求等內容,又要體現風險和關鍵環節的控制,避免為發展票據業務而進行內外勾結、過量承兌和違規貼現等違法行為,控制合規風險。二是健全票據業務操作規范制度,細化審查、審核、審批“三審”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加強監督制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權衡制約關系,降低操作風險。三是健全科學的績效考核評價制度,改變傳統的利潤考核模式,轉變為合規經營基礎上的多維度綜合考核模式,明確獎懲辦法,減少惡性競爭,防范道德風險。
一是定期開展內部監督檢查工作,轄內各銀行機構的監督部門應根據相關法律制度及規范文件,對本行和支行一定時期內票據業務的合法性、合規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現場檢查,出具檢查意見,留存檢查底稿,督促被檢查單位整改和提高。二是持續做好員工異常行為排查工作,“查”細、“談”深、“訪”到,多渠道了解員工行為數據,及早發現問題苗頭,及早進行防范處理;同時,加大處罰力度和連帶責任追究力度,不搞下不為例,不搞降格處理,確保員工行為可控、合法合規。
一是完善應急處置預案,轄內各銀行機構應提前制定應對票據風險的連續性方案,根據突發事件的等級劃分,設計不同的應急處置具體方案,明確業務應急處置方法、處理流程、預防機制等事項,確保標準化、高效率的應急處置。二是組織開展常態化應急演練,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多部門聯合或單個部門專項應急演練,使員工熟練掌握防范票據詐騙的處置程序和方法,積累處置此類風險事件的經驗,提升識別和防范票據風險的能力。
一是推動轄內各法人銀行機構電子商業匯票系統(ECDS)的建設。與紙質商業匯票相比,ECDS具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實現電子票據的簽發、承兌、轉讓、貼現、質押等全流程的線上處理,并以電子簽名取代實體簽章”,依托信息化技術,進一步壓縮業務流程和環節,減少人為介入,可大大降低票據操作風險。二是鼓勵轄內各法人銀行機構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再貼現業務券款對付結算(DVP結算),DVP結算功能具有“雙方交割風險對等、高效率、低風險”的特點,可實現票據與資金的同步交割,有助于提升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保障資金結算安全。
一是評估評價機制應體現科學性,準入標準、評估方法、評估流程等應堅持一致性和規范化的原則,在統一規范的體系內開展進行,以便于風險比較和信息交流。二是評估評價機制應遵循客觀性,銀行機構應通過公開信息平臺進行資料收集,客觀考察客戶的業務開展現狀、征信情況、償債能力等情況,綜合評定風險的疊加性和相關性。三是評估評價機制應突出時效性,風險誘發因素的變化發展,使得風險評估結論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因此風險評估應堅持持續監控、動態評估的原則,將風險誘因的變動和趨向納入其中,及時化解票據風險。
近年來,票據在支持實體經濟、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方面發揮了巨大的金融支持作用。展望未來,圍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票據市場將在綠色金融、三農服務等領域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釋放票據市場活力的同時,風險防控依然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人民銀行應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助力票據市場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