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宋建華,唐士通,查東瓊
(曲靖職業技術學院,云南曲靖 655000)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從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以下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1]。2019年4月,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國教育大會部署和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要求,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制定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2]。2019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關于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中,明確提出產教融合企業需承擔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任務[3]?!?+X”證書制度是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通過學校課程設置積極獲取與崗位職業能力掛鉤的證書,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截至2021年3月,已經招募了四批培訓評價組織作為“X”證書實施的主體,招募的培訓評價組織根據當前行業方向、市場需求設立證書種類及標準,是市場導向的結果,更能培養適合市場的人才?!?+X”證書制度已成為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1+X”證書制度,是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復合型、實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舉措,可以為高等職業教育打通學校到職場的路徑。堅持“1+X”證書制度,改善課程體系,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4]。高職大數據技術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十四五”規劃中,重點提出“加快數據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這一目標,未來大數據產業將涉及全行業,大數據行業人才缺口也將越來越大,而當前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主要是對學生的數據處理和數據采集能力進行培養,無法與未來人才需求緊密結合,根據當前大數據產業的職業能力證書更改課程體系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當前教育部公布的“1+X”證書制度試點中涉及大數據相關證書如下表所示:
綜合分析,企業對大數據技術證書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數據采集、數據標準、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應用、數據平臺運維、大數據應用開發等方向?;靖采w大數據工程所有內容,即大數據處理、大數據分析、大數據管理,其中大數據處理、大數據應用開發是主要方向,涉及應用行業廣泛,是大數據復合型人才的必備能力。大數據技術以計算機科學為主,數學、統計、經濟管理為應用學科的復合型學科,滲透政府、生物、電力、化工等多個行業[5]。從目前“1+X”證書設置來看,大數據行業主要以計算機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為重點,強調學生具備數據獲取、數據組織與存儲、數據預處理及分析、數據應用程序開發等實踐能力。

表1(續)
在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上,要結合學院本身實際情況來進行定位,我院在專業建設上的定位是立足地方產業、服務全國、培養新時代工匠、加強與企業深度合作、落實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結合學院所在的地方產業明確培養目標,一是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數據處理人才,二是培養人工智能領域語音應用開發人才??拼笥嶏w兩個職業能力證書包括了大數據工程所有工種所需的能力,表2、表3就是職業技能等級的具體要求。

表2 人工智能數據處理職業技能等級要求

表3 人工智能語音應用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要求

表3(續)

表4 大數據人才能力體系表
圍繞培養什么人才、怎樣培養人才,將職業能力目標分解為素質、知識、技能三個二維指標,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形成新時代大數據技術專業大學生的能力體系架構。
“1+X”證書制度的實施主體有三個,政府政策導向監控、學校培養基礎能力、企業實施等級考核,從而形成一個閉環的育人體系,三個主體各司其職、協同發展,才能讓“1+X”證書制度有效實施,才能培養出行業需要的大數據人才。細化三個主體的具體分工職責,讓人才培養過程更加合理、順暢,特別是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三個主體分工明確。課程是實施教學的載體,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支架,關系到學生專業教育的成功與否,為了避免課程體系建設出現不合理現象,學校要成立由校企雙方組成的課程建設小組,并聯動區域政府部門共筑課程體系[6]。職業教育本質上就是技能人才的培養,要落到服務行業這一根本目標上來,畢業后,學生既掌握基本知識,又掌握從事行業的職業能力,這樣的人才才是社會需要的,所以在課程體系建立過程中,政府、學校、企業三個主體,缺一不可。
“1+X”制度的提出就要是要劃清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根本界限,形成一套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要以“1+X”制度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開發適合本校培養目標的校本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7]。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教材專業性不夠,在上課過程中教師無法針對具體目標實施目標教學。校本教材的建立,一方面滿足了本校教學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培養目標更加細化,將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緊緊銜接起來。我校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提高學生人工智能領域的數據處理和語音應用開發兩個職業能力,所以我校也應緊緊圍繞著這兩個證書能力的要求去開發專業課校本教材,從而保證課程內容的有效性。
課程體系的建立,不單單是簡單課程的疊加,而是在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中分步驟、有計劃地進行課程實施,讓每一門課程之間都有聯系,使學生在能力上呈螺旋式上升。目前我校大數據技術專業實行的是兩年的課程教學,半年的定崗實習,半年畢業設計,根據整體部署,教學課程的安排就非常關鍵,精準實施課程教學才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識,從基礎能力到專業能力再到技術能力,最終形成個人職業能力。

圖1 課程體系模型圖
根據以上對“1+X”制度的分析以及職業能力的要求,具體把專業課程具體細化分為三個能力模塊:基礎能力、專業能力、技術能力?;A能力為公共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專業能力為專業必修課,技術能力為專業方向課。整個課程體系,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1+X”職業證書為載體,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終極目標,三個育人主體共同發揮作用,三個能力模塊課程精準實施,課程內容實時更新,培養目標貫穿整個培養過程。
“1+X”制度是新時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以企業崗位能力為基礎開發出來的評價方式,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評價,對學生的技術規范和能力標準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這樣的培養目標和評價體系建立的課程體系能夠把能力培養落到課堂上,把能力標準嵌入教學內容中,是學校始終堅持和貫穿校企共同育人理念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