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朱逸慧|文
市場風起云涌,新概念層出不窮。轉型升級、智能化、綠色鋁、延鏈補鏈強鏈等等,這些都是筆者走訪企業時最常聽到的熱詞。但深究某詞為何意時,得到的答案卻不盡相同。
筆者見過無人礦車下井,通過AI計算前進路線,降低井下作業風險,還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樣也見過偌大工廠內,巨大的機械臂做著最簡單的搬運工作,設備成本令人咋舌。兩者均被稱為“智能化”,但綜合考慮技術、成本等問題,高下不必多言。
“智能化”為發展大勢,有色金屬企業視自身需求,在生產過程中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夠充分提高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值得鼓勵。但并非人人都能“智能化”,尤其在機械化、自動化還未實現之時,盲談智能化便是紙上空談,罔顧實際。
其他概念同樣如此。“轉型”“升級”分別為何意,哪條路更適合企業現狀,“延鏈”是延向何方,又為何做出這種選擇,此時的“轉型升級”“延鏈強鏈補鏈”不可混為一談。
新概念層出不窮,“概念戰”打得不可開交,難免顧此失彼,衍生出新問題。利用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能源轉換電力生產電解鋁能有效減排,“綠電鋁”成為鋁工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企業一擁而上,誰先搶灘誰便是時代弄潮兒。近五年內,大量鋁企加速轉移產業布局,云南省內幾乎擠滿了前來開發“水電鋁”的鋁企,但猛增的電解鋁用電需求也給“靠天吃飯”的云南電力帶來巨大挑戰,隨之而來的大規模“限電”也重創了欲在云南大干一場的鋁企業。今年以來,“鋰電”概念異常火熱,靠此概念不少鋰企業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安全環保、資產管理等方面頻頻爆雷,也因此飽受詬病。
“新概念”好比調料,要想烹得美味佳肴,就得找準放入“新概念”的時機,不僅如此,選用“文火”還是“猛火”也是關鍵,心急吃不了“熱概念”。當然,筆者并非否定有色金屬企業擁抱新概念的熱情和努力,勇于靠近新趨勢、嘗試新事物是好事,但應該是認請地區形勢和厘清自身競爭優勢后的量力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