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恂|文
甘肅稀土以“六個聚焦”為重點,扎實推進產業工人改革工作,確保了工作任務按步驟、按計劃有序推進。
近年來,甘肅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甘肅稀土”)按照省、市產業工人建設改革工作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務,以“六個聚焦”扎實推進工作,確保了產改工作任務按步驟、按計劃有序推進。
甘肅稀土持續加強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優化基層黨支部支委會結構,確保每個黨支部至少有一名工人支委會成員;加大吸收優秀一線工人充實到基層黨支部,確保每個班組有黨員、黨員成為骨干力量。召開公司一屆工會委員會第七次、八次、九次全體會議,增補2名生產一線工人擔任公司工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替補1名一線工人擔任公司工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實現了《甘肅稀土產業工人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將一線工人在公司工會委員會的任職比例分別從6%提高到18%、從9%提高到18%的目標;增補了15名生產一線工人擔任職工代表,實現了將公司職工代表大會生產一線工人代表比例從40%提高到60%的目標。開展“公眾號”勞模宣講活動2期,組織訂單式勞模宣講3場次,征集“勞模工匠伴我行”抖音、微視頻作品3部,在《包鋼日報》《甘肅工人報》《白銀市總工會》和“甘肅稀土”公眾號開設“包鋼好工人”“榜樣在身邊”等欄目,共刊登產業工人先進事跡30余篇,奏響了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時代主旋律。落實公司工會委員會一線工人委員與基層黨支部一線工人支委代表參加公司安全生產例會,為議事能力強、能夠充分反映一線職工意愿的代表有序參與公司治理創造了條件。

甘肅稀土圍繞打破管理與工程技術崗位、生產操作崗位之間的身份壁壘,改革人事管理體制和薪酬激勵辦法,創新分配激勵機制,完善高技能人才選拔任用、表彰獎勵等制度,選拔任用產業工人從事管理與工程技術崗位工作,優化產業工人技術等級晉升路徑,拓寬人才流動渠道,提高高技能人才津貼,疏通產業工人職業發展通道。修改不適應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發展的制度10多項。選拔83名一線產業工人擔任班段長。全面落實技師、高級技師等級的產業工人分別享受300至500元的差異化高技能人才津貼,給予獲得北方稀土、包鋼(集團)“稀土工匠”“包鋼好工人”的一線產業工人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獎勵。通過技能認定,授予650多名通用工種和270多名特種作業產業工人晉升技術等級。產業工人薪酬連續三年以超過10%的比例增長,績效和崗位工資重點向一線傾斜。
甘肅稀土以實用型、現場化為方向,堅持深化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改革,積極推進焊工、電工、危化工等3個工種實訓基地建設。不斷完善公司、車間和班段三級培訓體系,落實每年全員培訓率100%以上的目標。積極構建產業工人技能評價體系,改進技能等級評價方式,優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評價規范,黨委工作部(人力資源)嚴格按照程序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編制各工種題庫,使試題技術標準明確、清晰、可考核、可操作。扎實推進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工程,大力培養“維修多能”、稀土萃取冶煉復合型人才。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加強與白銀礦業職業技術學院、蘭州大學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以一對一培養、新型學徒制培訓等為主要模式進行深度合作。兩年來,與白銀礦冶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技能人才培訓等協議,鉚工、機床、鉗工、電工、化驗等專業領域的員工試行“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新型學徒制培養,試行了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工學交替”培養模式;2021年,與蘭州大學開展了入校即入企的“現代學徒制”校企深度合作,從當年新生中建立訂單式培養班,學生實習和畢業后擇優招聘進入甘肅稀土就業,主要涉及應用化工、冶煉、裝備智能化改造專業方向。
扎實開展“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主題勞動和技能競賽,以稀土分離萃取、稀土金屬冶煉為載體,相繼在201車間、金屬車間、檢測中心舉辦萃取工、電解工、分析工等5個工種勞動技能競賽,有146名選手參加了比賽;廣泛開展“師帶徒”活動,結成對子達700 個,促進了職工技能素質的提升,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勞模創新工作室、創新型班組,加快了企業技術革新、發明創造、服務創新、管理創新的步伐,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兩年來,甘肅稀土重點打造的李虎平、王保國“勞模創新工作室”,把科研創新與安全生產、解決事故隱患、工器具改進、工藝流程改善、技術攻關等公司生產難點結合起來,積極開展“五小”創新和QC活動,用勞模精神引領員工,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以崗位創新項目評選為平臺,引導職工立足崗位攻關創效,近年來共征集員工自主改善項目900余項,參與率達到31%,有90多項改善成果榮獲北方稀土特等、一、二、三、四等獎,公司工會榮獲員工自主改善“特等獎”。積極營造全員參與管理、創新的氛圍,鼓勵全體職工圍繞安全生產、提質增效提想法、提建議。迄今為止,兩個“勞模創新工作室”,共完成了13項技術攻關,累計創效2000 余萬元,申請了11 項專利。2022年創建的市級王斌“勞模創新工作室”,共完成了11項技術攻關,累計年創效2812.56余萬元,申請了5項專利(授權3項)。
甘肅稀土堅持和完善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持續推進集體合同制度,積極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扎實推進廠務公開,依法保障產業工人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持續加強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監督管理,大力整治事故隱患和職業病危害作業點,加強一線產業工人安全教育培訓,切實維護產業工人的安全健康權益。深入實施獨具甘肅稀土特色的職工健康工程,扎實推進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體檢、健康行動,有效提高了一線產業工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力弘揚甘肅稀土文化,著眼于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設計務實管用的活動載體,廣泛開展職工演講比賽、安全知識競賽、安康杯競賽、職工籃排球比賽、職工乒乓球比賽、職工羽毛球比賽、田徑等文體活動,為廣大職工群眾呈現了一道道文化大餐,豐富了廣大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基層工會主席聯席會、職工代表巡視檢查等多種方式,加強與產業工人的互相交流,暢通產業工人訴求表達和建言獻策通道。
甘肅稀土工會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和牽頭作用,牽頭組織各部門、相關單位討論和起草《甘肅稀土產業工人改革實施方案》,廣泛征求經營層和基層一線意見建議。在《包鋼日報》《甘肅工人報》各刊發專版1次,在各種媒介發表相關新聞20余篇。認真履行產改辦職責,建立上傳下達、材料報送、意見征集、工作協調推進機制,組織召開協調推進工作會議4次;組織工作人員到基層督導、調研各單位工作進展12 次,促進工作深入開展;開展產改理論研討文章和調研報告征集評選活動,征集文章30余篇。不斷創新工會工作方式,建立完善了工會聯系與服務基層車間、班組和一線工人的長效機制,強化了班組建設與班組民主管理,形成了面向基層、服務職工、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為產改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