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景希 華僑大學美術學院
當代中國漆畫是由漆藝發展而來的,它的源頭歸屬于古老的漆藝。傳統漆器裝飾美術是中國漆畫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條件,中國漆畫和漆器藝術有著一脈相承的發展軌跡。探討漆畫的起源,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漆畫藝術是古代漆藝在當代的一種新發展。如今漆畫要在傳統的程式化的精致工藝中有突破性的發展,就要在現代生活中提取有用的元素,并推敲形式法則,使漆畫的藝術審美與漆藝的特性融為一體,從而使傳統材料美煥發出現代造型之美。福建漆畫在歷次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作品”的評比中,獲獎數量最多,充分展現出了福建漆畫的技術實力。
福建省高校中“漆藝”課程多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學科門類,并且只有少數幾所學校有獨立的漆畫學科及規范的教學設施。課程類型上包括了選修課和必修課。但課程教學時間相對較短,系統的教學研究也沒有質量保證。現今,大漆的應用更為廣泛,從最初的工藝小品,到當下的力作迭出,發展速度令人驚嘆。但美術院校作為人才培養、藝術傳播、美學研究的專業機構,在漆畫教學上卻相對滯后。
目前,在福建省高校設置了漆畫學科的院校主要有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和閩江學院等,其中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漆畫專業開設于2006年,在國家級的展覽中共計入選近400件作品,近90件獲獎,8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1974年開設漆畫專業方向,在國內同類院校中最早開辦,經過40多年的發展,漆藝系已形成完善的現代教育模式,在以往國家級的展覽中有400多件作品入選,80多件獲獎;福建師范大學漆藝創作與研究中心于2004年創立,2007年在原本的裝飾專業漆畫課基礎上發展為美術學漆畫專業,在國家級專業學術展覽中獲獎180余項等;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福州工藝美術學校,2002年工藝美術學校整體并入閩江學院成立美術學院,漆畫是美術學院的特色專業,同時在國家級專業學術展覽上也是屢獲佳績。
華僑大學美術學院在漆藝課程設定上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托福建漆畫的學術高地優勢,以華僑大學國際漆藝研究中心漆藝實驗室為平臺,開設漆藝方向中的《磨漆畫》專業選修課程。
華僑大學不同于福建省其他高校,其教學模式在省內是獨一無二的。《磨漆畫》課程是美術學類的專業選修課程,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天然大漆的繪畫技能,了解髹漆、鑲嵌、蒔繪、變涂等漆畫的基本技法,熟悉漆畫的制作步驟,并能夠進行漆畫創作,同時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該課程的第一部分是關于漆畫的歷史緣由,簡要地介紹漆畫的發展史,第二部分是漆畫技法,第三部分是漆畫的繪制程序,第四部分是漆畫的創作,本課程實際上是一個整體,每個環節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在該課程教學實踐中,每一部分都有所側重,但均離不開材料、工具、技法、繪制程序對漆畫創作的作用與價值。
《磨漆畫》課程應用思政教育與課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中國傳統大漆文化進行愛國教育,讓學生深入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這是該課程的一大亮點。在為學生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鼓勵以及倡導學生結合自己家鄉的文化特色,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思考,完成作品的創作,進而使學生更直接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達到的效果。
筆者的漆畫作品《焰彩香江輝——歸來》(如圖1)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該畫以香港回歸祖國為題材,利用人群的高低層次、高樓大廈的穿插以及煙花進行了構圖,在漆的局限性中打破常規,使作品更具特色。筆者思考如何應用漆藝來呈現煙花與喜慶的場景,在初步的線稿構思中,提取更能凸顯畫面與完善構圖的素材,從如何表現畫面精彩的角度去琢磨修改。漆藝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所運用的材質——大漆,此外它還可融合許多的鑲嵌材質,如蛋殼、貝殼、金箔、銀箔、錫箔、鋁箔、銅箔、金屬絲或者經篩選的玉石等,并結合其他裝裱工藝進行髹漆研磨,從而使作品的質地、花紋、顏色達到獨特的效果,而鑲嵌材質的合理使用也可以使作品更富有層次感與立體感。一般應用漆創作都會采用涂、繪、勾、刻、填、雕、磨、鑲、嵌多種手法,從而使作品達到亮、細、勻、艷、雅的表現效果。

圖1 漆畫《焰彩香江輝—歸來》 袁景希/作
“學生走岀去,大師走進來。”筆者走訪了閩南地區多位漆藝家后,體會到了閩南漆藝的獨特魅力,并應用傳統漆藝結合在校所學,經過各種嘗試創作出漆畫作品,創作理念從保守邁向開放,題材從狹隘邁向寬廣多樣,風格從效仿邁向個人創新,媒材從固守邁向包容,技法從“沿蕪古法”邁向“無法而法”,從而更好地傳承傳統漆藝。
華僑大學美術學院2019屆畢業生佟瑞聰在漆藝課程中接觸到了大漆,這一次的相遇為他打開了新的藝術世界,大漆的“可塑性”和“延展性”讓他十分驚喜。此后,該學生便跟著老師學習漆藝,并花了很多的時間去鉆研技法,一頭扎進了大漆的世界(如圖2)。德化是我國主要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全國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產基地,有“世界陶瓷之都”“中國陶瓷之鄉”的美譽,德化陶瓷的顏色純潔晶瑩、制作精細、質地細密、造型生動。來到瓷都的佟瑞聰,一下子愛上了這種獨特的“白”,他找到了大漆的另一種可能性(如圖3、圖4)。

圖2 佟瑞聰髹飾工作中

圖3 白瓷髹飾大漆成品

圖4 白瓷髹飾大漆成品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考察后,佟瑞聰將工作室搬到了德化,在這里他開始研究“大漆+白瓷”的表現手法。他有一個大膽的創想,除了做好產品之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想把復雜的工藝“做出來、擺出來”,讓普通人了解到大漆這一古老的工藝。他自述道:“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想從大漆的源頭開始,從種一棵漆樹開始,割漆、煉漆……親自把控整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做到對大漆負責,對消費者負責,把漆藝制作過程打造成可體驗、可賞玩的趣事。”
在德化,像佟瑞聰這樣的年輕創業者不在少數,以匠心為自律標準并踐行于實際,精進技藝,堅持做有態度的陶瓷藝術。
目前,佟瑞聰對白瓷髹飾大漆的工藝探討還在起步階段,由于其作品做工精美、質量上乘,所以市場需求量很大,但因為產出少,所以面臨著產出難的問題,其中“用工難”是最大難題。佟瑞聰口述道:“為確保產品質量,工作室的人員都經過了嚴格訓練,一個合格的人員從入門到上手再到熟練,一般要花2~3個月的時間來訓練。”
漆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當代已呈現出多樣性的趨勢,不再完全受傳統意識形態的禁錮。當代漆畫的表達越來越開闊,人們也期待它的進一步開拓,它的生命力也愈加鮮活了,這也恰到好處地證明了現代漆藝的價值,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藝術創造。中國漆藝是一種根植于東方且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和眾多傳統藝術門類一樣,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新時代大漆美學所涉及的傳統人文維度,已經超出了傳統漆藝的范圍,在當代大漆藝術家各種美學語言探求與嘗試的背后,“漆藝意識”成為他們引領大漆行業美學轉型過程中的一份人文自覺。怎樣在多元文化格局中豐富我國傳統大漆的表現內容和手法,使其在當今的藝術發展潮流中呈現生機勃勃的新氣象,是我國當代傳統漆藝創作者所面臨的問題。現代漆畫的藝術語言很豐富,相較于中國畫,現代漆畫的包容性更強一些,對視覺效果的強化也更加明顯。同樣是平面上的顏料,現代漆畫更強調顏料的豐富性,而漆畫顏色的鮮艷性、通透性、反射性等優點,更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達到的。漆畫豐富的材料在視覺沖擊力上更勝一籌,這是一個新的研究、新的發現。但也正是在無限而有趣的探索中,現代漆畫藝術語言的表現更加豐富,可選擇空間也更大。如鑲嵌,以蛋殼、貝殼、金導線等材質進行鑲嵌;堆灰,有人為造型和自然造型,還有厚度和紋理等各種表達。其中的技巧和表現形式又可更深層次地推敲,使得現代漆畫更具藝術吸引力,更富有表現力與張力。
漆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和關注。福建在其優越的地理環境下,已發展成為全國漆藝大省。早在20世紀初期,福建福州的漆器就聞名天下,出口量也日趨增長,從而推動了福建的漆藝發展,因此福州的漆藝產業成為政府大力發展的產業之一,為了保護漆藝,政府也頒發了許多相應的政策。而漆藝從民間走向高校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高校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如何推進學生對漆藝的認知以及創新,是當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