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娟 經帥


摘? 要:目的? 對運動遲緩患兒開展康復訓練計劃,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運動遲緩患兒78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39例。對照組接受常規康復指導,試驗組開展康復訓練計劃(根據《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指定方案),比較兩組患兒康復效果。結果? 試驗組患兒發育狀況各方面評分及治療效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針對性康復計劃應用于運動遲緩的患兒,能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改善患兒預后。
關鍵詞:康復訓練;小兒人群;運動發育遲緩;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
中圖分類號:R4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011(2022)-2-0018-02
導致運動發育遲緩的因素較多,臨床上尚未明確具體病因,普遍認為運動發育遲緩與遺傳因素、自然過程、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屬于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患兒主要臨床表現為姿勢、反射及肌張力異常,中樞神經運動障礙等,往往伴有聽覺、智力、視覺障礙,對其正常生長發育構成極大的影響,給患兒家庭帶來一定壓力與經濟負擔[1-2]。針對該類患兒,給予早期評估并開展針對性康復鍛煉有利于改善其臨床癥狀。既往臨床通常使用語言療法、運動療法、作業療法、按摩、高壓氧、神經電等常規康復方式治療,但臨床治療效果不佳,具有一定局限性。為此,本研究就運動遲緩患兒開展康復訓練計劃(根據《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指定方案)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運動遲緩患兒78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39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4例,女15例;年齡6個月~5周歲,平均年齡(3.17±1.23)歲;病程4~42個月,平均病程(28.37±6.27)個月。試驗組患兒中,男23例,女16例;年齡6個月~5周歲,平均年齡(3.21±1.17)歲;病程4~42個月,平均病程(28.28±6.25)個月。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為運動發育遲緩的患兒,并經影像學、臨床癥狀確診;②年齡≤6周歲;③未接受過相應的康復訓練。
排除標準:①伴有重大臟器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②合并繼發性癲癇、視聽障礙、先天性遺傳性疾病者;③依從性較低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康復訓練,對患兒病情進行分析制訂相關方案,包含早教、作業療法、高壓氧、運動訓練、語言鍛煉、藥物等。例如,幼兒通過記憶可以識別簡單的詞匯,因此,可通過幼兒感興趣的交通工具、動物等日常事務積極引導幼兒做出反應,逐漸擴充幼兒的詞匯量。使用各種媒介,如多媒體、圖畫、鑲嵌圖片以及實物模型等,并采用文字、肢體語言以及語言表達等方式充分激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漸具備將詞匯構成句子的能力。
試驗組康復訓練計劃(根據《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3]指定方案),內容如下:量表共包含五個項目,即語言、適應能力、精細運動、社交行為及粗大運動,根據患兒的實際發育年齡制訂針對性康復計劃。針對各功能區域差異較大的患兒,可對患兒的各功能區域分布評估再依據發育水平進行訓練。例如智力水平6個月的患兒,其語言功能為3個月,可根據3個月水平制訂康復方案。訓練合格后繼續鍛煉。針對≤1周歲的患兒,復診1次/月;>1周歲的患兒,復診1次/6個月。
1.4?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兒發育狀況與治療效果,并進行比較。①使用《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對患兒治療前后發育狀況進行分析[4],主要包括精細動作、粗大運動、適應能力、社交行為、語言5項內容。評分標準:70分為分界線,70~90分為一般,91~110分為正常,111~130分為良好,131~150分為優秀,150分以上為超常;56~69分為輕度低常,36~55分為中度低常,20~35分為重度低常,低于20分為極度低常。②治療效果分為三項指標[5],顯效為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復;有效為患兒肌肉痙攣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無效為上述指標均未達到。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發育狀況比較
試驗組患兒的發育狀況各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小兒運動發育遲緩與父母雙方具有吸毒史、吸煙史或缺氧、早產、腦缺血、環境污染等因素有關[6]。患兒主要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腦癱等,該病對患兒生長發育構成極大的損傷。患兒通常在腦組織發育尚未成熟階段出現運動發育遲緩癥狀,運動發育遲緩一般處于初級階段,其運動姿勢、肌張力異常狀況尚未穩定,為此,針對運動發育遲緩的患兒,給予早期診斷并制訂有效的治療方案,能促使損傷的腦組織成熟、分化,顯著改善臨床癥狀。
本研究發現,試驗組患兒的發育狀況各方面評分及治療效果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往針對運動發育遲緩的患兒通常采取常規康復訓練措施,未對不同癥狀患兒開展針對性康復鍛煉,同一患兒在不同階段所需的鍛煉也有所不同,因此常規鍛煉臨床治療效果不佳。趙雨香[7]研究顯示,采用0~6歲兒童5項神經心理發育電腦評估量表進行神經心理發育評估,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的優點,工作效率更高,可以及時發現兒童發育異常或者遲緩現象。《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通常用于評估康復訓練前后患兒的發育情況,主要包含五個方面能力。相較于正常幼兒而言,運動發育遲緩的患兒粗大動作與月齡不相符,且在各種精細動作、社會交往、語言等方面均有所差異。本次試驗顯示,根據患兒的評估結果,制訂針對性康復訓練計劃,結合患兒月齡、癥狀等給予不同的技能鍛煉,能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促使患兒生長發育各方面評分顯著提高。張志卿等[8]研究顯示,依據《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的內容實施康復訓練對于運動發育遲緩患兒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說明《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的指導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運動遲緩的患兒使用基于《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內容制訂康復計劃,能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提升治療效果,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羅維.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訓練對運動發育遲緩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20,44(9):1167-1169.
[2]段曉曉,李素杰.早期認知語言康復訓練對促進發育遲緩患兒運動和語言功能發育的影響[J].中國校醫,2020,34(2):137-138,140.
[3]李永庫.嬰幼兒發育障礙的診斷及治療[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4]陳毅克,黃敏菁,黎素清,等.近親屬為主導的情景訓練對精神發育遲緩病兒心理、智能及運動功能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研究[J].安徽醫藥,2020,24(4):730-734.
[5]陳雅恒,杜超,姜劍.精神運動發育遲緩兒童行三級康復治療對其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及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J].遼寧醫學雜志,2020,34(1):44-46.
[6]顧宇杭,張海清,賀文香,等.Griffiths量表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發育評估的意義[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0,31(1):6-10.
[7]趙雨香.0~6歲小兒5項神經心理發育電腦評估量表結合康復訓練在兒童保健門診應用的研究[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9,35(2):49-51.
[8]張志卿,趙雨香.基于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測評量表的內容實施康復訓練對運動遲緩患兒的影響[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9,40(3):219-221.
作者簡介:杜曉娟(1985.10-),女,漢族,籍貫: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兒童心理行為及兒童營養。
通訊作者:經帥,E-mail:8138120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