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 研究暴力攻擊護理風險評估在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內蒙古精神衛生中心收治的168例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84例。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根據暴力行為風險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觀察兩組護理前以及護理2個月后的WHO-DASⅡ評分變化,并對兩組患者護理2個月后的暴力行為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 護理前,兩組WHO-DAS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2個月后,兩組的WHO-DASⅡ評分均較護理前明顯下降(P<0.05),且試驗組護理后的WHO-DASⅡ評分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2個月后,試驗組的暴力行為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暴力攻擊護理風險評估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根據其評估結果對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可進一步改善其殘疾癥狀,減少暴力行為的發生。
關鍵詞:精神病;暴力攻擊;護理風險評估;殘疾癥狀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011(2022)-2-0068-02
作者簡介:辛鳳(1970.12-),女,漢族,籍貫: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本科,副主任護師,研究方向:精神科護理。
精神病患者暴力攻擊是指患者受病情影響,在精神因素的影響下發生各種突然性的沖動行為,包括毀物、自傷以及傷人等,通常其沖動行為具有一定攻擊性,不僅會威脅到周圍人員的人身安全,而且還容易增加各種醫療糾紛,因此及時評估精神病患者的暴力攻擊風險,對防止其發生突然性的暴力行為具有重要意義[1]。為進一步分析精神病患者暴力攻擊護理風險評估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對168例精神病患者進行分組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內蒙古精神衛生中心收治的168例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84例。對照組男44例,女40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37.62±5.37)歲;病程2.0~5.0年,
平均病程(3.94±0.74)年。試驗組男43例,女41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37.60±5.81)歲;病程1.5~5.0年,平均病程(3.90±0.7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下進行,并經倫理委員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精神病相關診斷標準[1]的患者。②四肢活動自如的患者。③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④既往有暴力行為史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②生活無法自理或者活動不便的患者。③先天智力缺陷的患者。④拒絕參與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安全護理、心理護理、用藥護理以及健康宣教等內容。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根據暴力行為風險評估結果對其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暴力行為風險評估量表為醫院根據相關文獻再結合科室實際情況自主設計所制,量表內容包括風險因素評估、持續暴力風險評估、預防暴力干預措施3個方面,風險因素評分和持續暴力風險評估評分的總和即為患者的暴力評分,評分范圍為0~21分[2]。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①充分掌握患者的既往病史、性格特征以及有無攻擊性行為等,積極與家屬溝通,使其可以更加理解并配合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并根據患者暴力評分落實護理干預措施。②在與患者溝通時,注意態度和藹,語言親切,舉止穩重,并且做好自我保護工作。對患者的攻擊性行為進行正確處理,不與患者爭辯,可以讓患者親密信任的人去說服患者,轉移患者的注意力。③加強用藥護理,防止患者吐藥藏藥,確保患者用藥的有效性,以幫助控制其精神癥狀,同時密切留意患者服藥后的不良反應,做好對癥處理以及解釋工作等。
④加強已經存在暴力攻擊行為患者的心理干預以及行為干預,并做好其安全護理,妥善保管危險物品,對于有暴力先兆的患者,需要立即采取制止以及隔離等措施。在與患者溝通時,注意溝通技巧以及說話方式,端正自身態度,以防止患者受刺激發生暴力行為。⑤加強患者沖動早期的護理干預,引導鼓勵患者參與到醫療決策中,以降低其對治療與護理的敵視態度。鼓勵患者大膽說出內心顧慮以及不滿等,引導其宣泄情緒,釋放心理壓力。
1.4? 觀察指標
①通過世界衛生組織殘疾評定量表第2版中文版(WHO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 2.0,WHO-DASⅡ)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和護理2個月后的殘疾癥狀進行評估,量表包括理解交流、社會參與、生活活動、與人相處、四處走動以及自我照料6個維度,采用1~5分的5級評分法,總分30分,得分越高表示殘疾癥狀越嚴重。②統計兩組患者護理2個月后的暴力行為發生情況,包括斗毆、毀物、傷人以及自殘等。暴力行為總發生率=發生暴力行為的患者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 22.0處理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和護理2個月后的WHO-DASⅡ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WHO-DAS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2個月后,兩組的WHO-DASⅡ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明顯下降(P<0.05),同時試驗組護理后的WHO-DASⅡ評分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2個月后的暴力行為發生率比較
護理2個月后,試驗組的暴力行為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人們受生活壓力以及工作壓力不斷增加的影響,在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精神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2]。對于精神病的具體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精神病患者普遍具有攻擊性,其可以在精神因素的影響下對人或者物發生暴力行為,不僅會嚴重威脅醫護人員及其家屬的人身安全,而且還容易增加各種醫療糾紛[3]。因此,有效預防精神病患者發生突然性暴力行為,無論是對患者的安全保障還是其周圍人員的安全保障均有重要的意義。精神病患者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可受較多因素的影響,如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因此對其采取暴力攻擊護理風險評估很有必要[4]。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WHO-DAS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2個月后,兩組WHO-DASⅡ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明顯下降(P<0.05),同時試驗組WHO-DASⅡ評分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2個月后,試驗組的暴力行為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提示,根據暴力攻擊護理風險評估結果對精神病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不僅可以對其殘疾癥狀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而且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患者精神殘疾的發生,有利于防止及減少各種暴力行為的發生[5]。
綜上所述,暴力攻擊護理風險評估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根據其評估結果對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進一步改善其殘疾癥狀。
參考文獻
[1]陳燕,鐘文凱.精神病患者暴力攻擊護理風險評估及干預對策探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6):126,131.
[2]王成芳.預見性風險評估在精神科安全護理中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20,39(11):144-146.
[3]簡怡娜.探究精神病患者暴力攻擊行為的護理及預警機制[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34(4):162-163.
[4]羅志清.暴力行為風險評估及護理干預對流浪精神障礙患者的應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9):156-158.
[5]陸敏.3種暴力風險和攻擊量表在精神科臨床使用比較分析[J].世界復合醫學,2019,5(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