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政文
抬起胳膊稍稍用力,肩頭隆起于皮下的塊狀物便是肌肉,因其附著于骨骼而稱為骨骼肌。人體全身共有600多塊肌肉,占體重的40%。所以,肌肉減少也會導致體重降低,也有可能被其他人說“你瘦了”。但這種“瘦”卻對健康很不利。
人通過控制肌肉,牽拉、收縮骨骼,才能完成各種行動。比如臀部、腿部的肌肉牽拉、收縮下肢骨骼,人才能夠完成坐、走、跑等活動。
肌肉可以把蛋白質、肌糖原等營養與能量物質儲藏起來,以備人體急需。
肌肉包裹并保護骨骼與心腦血管等,具有防止骨質疏松與骨折,減緩血管硬化的作用。有研究認為,肌肉多、脂肪少的中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肌肉少、脂肪多的同齡人降低68%,死亡風險降低62%。
此外,肌肉還可以促進葡萄糖的利用與脂肪的消耗,避免肥胖并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即便是那些不太起眼的小肌肉也能為您的健康出大力,如咬肌強者的阿爾茲海默癥發病風險較小。胸肌強者的肺活量較大,心肺功能較強。腰肌強者能降低患腰椎疾病的風險。
肌肉要履行好上述職責與使命,需要足夠的量(肌量)與質(肌力)來支撐。如果人體肌肉的數量少,力量弱,諸多惡果將會接踵而至:
腿部肌力下降,有可能導致走路速度大大降低。
下肢肌肉無法支撐全身重量,需靠別人攙扶,或是撐扶手才能站起,且難以上下樓梯。
拿東西變難,如提不動開水壺倒水、打不開罐頭、擰不干毛巾等。
平地走路都會摔跤。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肌肉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減少,即肌肉的分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在這個正常的生理過程中,肌肉減少的速度很慢,大約每10年減少6%。一位85歲老人的肌肉重量約為其45歲時的3/4,這屬于自然衰老過程的一部分,不會對健康帶來太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您的減重速度過快——6個月內體重下降5%以上,則需提高警惕。如體重約70千克的老年人,在6個月內瘦了3.5千克以上,又沒有刻意減肥,則很可能罹患肌肉減少癥。
肌肉減少癥是一種疾病,醫學界對它的定義是:漸進性和普遍性的骨骼肌容積丟失、力量下降,伴隨軀體失能、生活質量下降和死亡等不良事件風險增加的綜合征。該病在中老年人中高發,也可見于部分年輕人。
肌肉不正常減少會導致形體瘦削,使人呈現憔悴感。更糟糕的是,肌肉減少可使全身多個系統受到損害,甚至令人罹患各類疾病。具體危害包括:因對骨骼的保護作用削弱導致骨折、骨質疏松、骨關節炎等發病率增加;代謝紊亂引發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疾病;吞咽、消化能力以及排泄功能衰退引起免疫力下降,增加癌癥患病的可能性等。因此,肌肉減少不僅是病,而且不是“小毛病”,積極防治勢在必行。
醫學研究資料顯示,70歲以下人群肌肉減少癥的發生率不到20%,70~80歲人群該病的發生率可上升到30%,80歲以上人群該病的發生率接近50%。因此,人到老年一定要關注體重變化,這是判斷肌肉減少癥是否臨身的一個重要警示信號。
相對于衰老,疾病才是肌肉的最大“竊賊”。在50~90歲的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發生肌肉減少癥的群體接近30%。這是因為,肌肉的糖代謝過程受到影響,失去了正常的能量供應,加上胰島素抵抗導致肌肉中的蛋白質降解,從而引起肌量減少,肌力下降。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會使患者減少活動,引起肌蛋白合成與葡萄糖攝入減少,食欲降低,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或體內炎癥因子增加,令肌肉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此外,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癥、阿爾茲海默癥等也易導致肌肉減少癥的發生。
對抗肌肉減少癥的重要舉措是設法多長肌肉,抵消來自衰老的生理性肌肉減少,具體可概括為吃、動、睡三字訣。
吃的要訣在于充分利用蛋白質,通過提高體內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荷爾蒙水平為肌肉生長出力。每天每千克體重應攝入1克左右的蛋白質。日常飲食應以蛋白質轉換率高的食物為主。乳酪的蛋白質轉換率高于普通牛奶,豆干的蛋白質轉換率高于豆漿,雞胸肉的蛋白質質量最佳,且所含脂肪少,豬瘦肉尤其是后腿肉為優,其他蛋白質轉換率較高的食物有雞蛋、牛肉、魚類等。
三餐的蛋白質攝入量最好平均分配,每餐攝入蛋白質約20~25克。如早上可吃1個雞蛋,喝1杯牛奶,中餐和晚餐分別吃純瘦肉或魚肉100克。同時,應著意保證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以雜糧飯、土豆、雜糧面等復合碳水化合物食品為主,糖果等簡單碳水化合物類食品則應嚴格限制攝入。
此外,還要注意鈣、鎂、鉻等礦物質的攝入量。鈣的需求量每天約為600~800毫克,換算成日常食物大約為:300毫升牛奶+15克大豆/35克豆腐干/45克北豆腐。鎂的需求量每天約為350毫克。早餐喝1碗麥片粥,吃1個雞蛋,可供給每日鎂需要量的70%。綠葉蔬菜、堅果、海產品中也含有豐富的鎂。鉻的需求量每天約為50~200微克。魚蝦等海產品、葡萄、酵母、粗糧等為鉻的優秀來源。
(1)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結合
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健身舞、游泳等可加快呼吸和心跳,滿足肌肉對氧氣的需求,增加肌肉的靈活性、柔韌性與平衡性??棺柽\動如俯臥撐、坐位抬腿、靜力靠墻蹲、舉啞鈴、拉彈力帶等,對肌肉量的恢復很有效。即便是80歲的老人,堅持2個月的抗阻運動鍛煉,肌肉也可得到一定水平的恢復。當然,老年人進行抗阻運動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全身運動與局部鍛煉結合
全身運動可參照一般有氧運動來進行。局部鍛煉的形式很多:
胸肌鍛煉,如擴胸法。取坐姿,兩手置于體側,兩肘外展,掌心朝前,以弧線推手至最高點,合并,雙手按原路線緩慢還原。
手肌鍛煉,如握拳法。雙腿下蹲成馬步,雙手握拳,拇指在內,其余四指握攏,放在腰兩側。左拳緩慢用力向前揮出,同時右拳向后拉,兩臂形成一股掙力,左拳變掌,然后掌指尖由上繞到下再攢握成拳,收回左拳至腰側,右拳隨之回到腰側。右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兩手可重復做6~8次。
腿肌鍛煉,如深蹲法。兩腳自然開立,與肩同寬,兩腳呈八字形,雙手垂于體側。屈膝緩緩半蹲,呈馬步狀,然后大腿用力收縮蹲起還原。
肛肌鍛煉,如撮谷道法。站立,先收縮肛門,深吸一口氣,感覺像是把肛門和會陰吸到肚子里,堅持3~5秒,然后緩緩呼氣,放松。反復練習30次。
肩、背和上肢肌肉鍛煉,如舉啞鈴法、負重走路法。
腹肌鍛煉,如仰臥卷腹法。平躺,前臂交叉于胸前,膝蓋彎曲,利用上腹肌肉力量使肩胛骨稍微離開地面,并停留一會,再恢復平躺。
要想延緩肌肉流失,每天應進行1~3次10分鐘以上的輕到中等強度運動。如果想促進健康,每天需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健身運動。若想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每周至少應進行中等或以上強度的運動3次,每次持續20分鐘以上。
每天應至少保證7小時睡眠,尤其要防止失眠等睡眠障礙。有研究結果顯示,與睡眠充足的參試者相比,缺乏睡眠者多流失60%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