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春
為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有關“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數量和作業時間,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要求,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提出的“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結合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筆者認為,“雙減”政策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高質量作業設計可以通過以下三個策略來實現。
一、以語文學科知識內在聯系為核心,設計基礎性作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要通過語文學科的教學,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雙減”政策后,語文學科基礎性作業應該以學科知識前后連續性強、相關知識拓展性突出的核心內容為主,這種基礎性作業在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能引導學生主動梳理相關知識,拓寬視野,促進思維全面發展。
在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課時,教師在全面完成該課的所有教學任務后,可有目的地引導、啟發學生感悟《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哲理,把該課的基礎性作業設計為:
同學們,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到過廬山,也寫過廬山。其中以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最為著名,連本課作者、北宋文毫蘇軾讀到“詩仙”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后也十分贊賞,并為此寫出了“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的詩句。請大家回想一下,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白居易游廬山后 ,又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很快就聯想到以前學過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聯想到李白集狀物、寫景、抒情于一體的寫法。然后,教師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將其與本課所學的《題西林壁》做比較,讓學生對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蘇軾的思辨哲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教師再圍繞廬山詩詞,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互動交流,巧妙地把白居易游廬山所作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一詩引入,讓學生從另一個視角感受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游廬山時發出的感慨,甚至還可以通過激發學生所掌握的物理學科、生物學科知識,解析海拔高度與溫度之間的變化關系。因為地處海拔1100~1200米之間,根據物理學科的知識,在標準大氣壓下,海拔每升高1000米,溫度要降低6℃,所以才有了詩人在《大林寺桃花》中發出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感慨。教師通過設計這樣的基礎性作業,既讓學生拓展了學科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還幫助學生開闊了視野。
設計語文基礎性作業,教師一定要以語文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為核心,以關鍵知識為紐帶,有目的地開展知識的前后縱向聯系或是相關知識的左右橫向聯系,同時要避免盲目、無效、生搬硬套的知識組合,以免導致語文基礎性作業在鞏固學科知識的過程中給學生增加新的負擔。
語文學科中跨學科的內容很多,教學文言文《三峽》,教師既可以引導學生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連接,還可以與現代集防洪、發電、航運為一體的“三峽工程”相聯系,有意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內容的連接,激發學習興趣,鞏固拓展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以語文學科知識要點和核心內容為整合點,設計跨學科作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時,應該“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學科教學時,應該主動開展與其它學科的知識聯系,設計高質量的跨學科作業,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
在學習文言文《隆中對》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釋譯全文的同時,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
課文“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中“抑亦人謀也”的“謀”字是全段的關鍵字,請同學們想一下應該怎樣理解“謀”,再根據你們所掌握的歷史學科知識,說一說歷史上曹操為了打敗袁紹進行了怎樣的“謀”。
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在全面理解這里的“謀”是“謀劃”的意思的基礎上,通過聯系中國歷史《三國鼎立》一課的歷史知識,知道了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占據河南一帶的曹操為了增強實力,招募流亡農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實力不斷增強。曹操還把漢獻帝迎到許昌,用來“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公元200年,河北一帶的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只有三四萬人的曹操,由于曹操幾年來一直采取增強實力的措施,再加上開戰時采納了謀士許攸襲擊袁紹屯糧處、火燒糧草的計策,頃刻打敗了比自己實力強大的袁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
這樣的作業設計,是以語文學科文言文中的“謀”為知識整合點,構建起語文與歷史、地理學科間的知識連結,這種形式的知識連結,既強化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鞏固,又促使學生主動拓展、聯系相關學科的有關知識,使知識從學科“割裂”走向跨學科“整合”,幫助學生形成整體的知識觀。
學習文言文《曹劌論戰》一課,教師可根據本課的核心內容,設計這樣的跨學科作業:
《曹劌論戰》一文的核心是曹劌與莊公在齊魯長勺之戰前,圍繞如何取信于民進行的重要對話:“(劌)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請同學們課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所學的歷史學科知識,再查找與之相關的資料,仔細分析一下,曹劌為什么認為只有當莊公做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才能“取信于民、戰勝齊國”?
課后,通過聯系所學的歷史學科知識及查詢與檢索網絡資源,每個學習小組都圍繞教師設置的作業形成了一份總結分析材料。通過各小組間的彼此交流,大家了解到,《曹劌論戰》發生的歷史年代是我國的春秋時期。由于春秋時期生產力有了顯著提高,社會關系出現了激烈的變革,奴隸社會逐漸解體、封建社會尚未確立,處在“禮崩樂壞”的大變革時代。這個時期,不同的思想家從各自不同的立場、角度出發,分別提出了不同的治國方案。儒家代表學派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國”“以德輔民”的社會治理思想;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提出了“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理想社會理念;戰國時期出現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派,主張建立“兼愛”“非攻”“尚賢”的理想社會;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學派主張建立“上法而不上賢”“以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等等。
通過完成這樣的作業,同學們了解到當時曹劌所在的魯國雖然面對社會各類治國安民思想的沖擊,但依然固守西周以來“以刑統民”的治國理念。春秋前的西周統治者一直以“禮”和“刑”兩條原則管理社會,“禮”是不成文的法典,主要針對貴族的行為;“刑”則是有條文的約束,專適用于“庶人”,即民眾的行為。“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對西周時期社會管理的準確概括。基于此,《曹劌論戰》中,才有“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思想。
這樣的跨學科作業設計,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鞏固、拓展、加深學科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合作探究、總結交流、歸納綜合等多方面學習能力。
語文跨學科作業設計不僅可以聯系歷史學科,還可以整合其他學科。比如學習《黃河頌》一課時,教師完全可以與音樂學科的《黃河大合唱》等歌曲進行跨學科作業設計;在學習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時,可以與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等學科進行跨學科作業設計。在設計語文跨學科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語文學科要點知識或核心內容為結點進行設計,在注重語文跨學科作業設計開放性的同時,保證作業的“語文性”,保證作業根植于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之中,以鞏固、拓展語文學科知識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豐富、發展學生綜合知識和各項能力為方向,全面實現語文跨學科作業設計的效能。
三、以語文學科特點為立足點,設計實踐性作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針對語文學科教育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語文學科實踐性作業作為作業設計的主要路徑之一,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語文實踐性作業很多,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從簡單到復雜地設計不同類別的作業。
比如,教師可以從“說”的角度設計語文實踐性作業,低年段的作業是講故事、猜謎語,進行簡單的語言表達;中年段可以開展競聘演講、知識競賽活動,進行有一定難度的語言表述;高年段可以組織辯論大賽、用外語翻譯成語、詩詞等較高難度的語言活動。從“寫”的角度設計實踐性作業,低年段可以進行小報、詩配畫等文本編寫活動;中年段可以開展對周圍人的專訪、介紹家鄉一景等文本撰寫活動;高年段可以圍繞周圍環境,開展調查報告撰寫等活動,還可以結合中小學開展的研學旅行、勞動實踐等活動,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性作業。
設計語文學科實踐性作業,教師要立足語言應用、思維創新開展實踐活動,突出語文學科的“語文味”,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性作業完成過程中注重情感體驗,提升自我感受,使語言運用能力與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師在評價語文學科實踐性作業時,要以增值性評價為主要手段,既要充分考慮不同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更要考慮學生在實踐性作業完成過程中的進步幅度與情感變化,開展多元、多樣的綜合評價。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