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妮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是黨和國家基于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教育決策,使基礎教育回歸學校,課程學習回歸課堂,讓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減負”的根本目的是“增效”,落實“雙減”的根本之策在于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那么,學校應如何通過校本研修引導教師實現“減負增效”呢?
一、圍繞“雙減”政策確定校本研修的思路
“雙減”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向我們提出了新時代的要求,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是教學中的小問題,而是怎樣實現高質量的教學——關系國之大策、民生大計的大問題。解決這個大問題的根本在于全面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及育人質量。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只是“雙減政策”的工作方法,其目的指向學校高質量教學。如何實現學校教學高質量發展是當下我們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雙減”政策提出的教育教學高質量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二是提升作業設計質量,三是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圍繞這三方面,我校的校本研修著眼于建設高質量的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學校教學的主陣地作用,讓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
二、開展深度校本研修的途徑與策略
深度校本研修主要是指在研修內容的深度上下工夫,摒棄孤立的、淺層次的、片面化的研修專題與內容,構建高質量的教學體系。
(一)深度校本研修從重新規劃教學流程入手
“雙減”政策中提到:提升教學質量,就要加強對課堂教學環節的重視,還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四大環節——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作業和課后復習。這四個環節教學的承載總量是相互影響的。如果要減輕學生課后作業的負擔,就要全面提升前兩個環節——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教學固然要提高質量,但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也不能忽視。這兩點應該成為當下重新規劃教學流程的研修重點。在以上四個環節中,只有這兩個環節是學生自己主導的,尤其是課后復習,考察的是學生在完成作業后有規劃地復習的能力。只有當這兩個學生主導的環節有效發揮作用,才可能緩解當前課堂學習和課后作業這兩個環節的教學負載。由此可見,要落實“雙減”,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就要梳理教與學全鏈條中各個環節的效能,提高整個教學流程的效率。
(二)深度校本研修以深度學習研究為基點
深度學習是聚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習,旨在“減”以往課堂知識的機械灌輸,增加“深度理解”;“減”只關注雙基的“單向發展”,增加對學生核心素養與精神品格的培養和塑造。
1.構建“問題驅動—情·知共長”的教學模式
我校以大連市本土教育家冷冉的“情·知教學”思想為指導,提出了“問題驅動—情·知共長”的教學理念。學校各學科圍繞這一教學理念,開展探索學科教學模式的專題研修。我校學科教學以“思維”為突破口,建構了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的“情·知統一”教學模型(如圖1)。
“問題驅動—情·知共長”的教學模型以學生“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反饋問題—反思問題—遷移問題”為主線,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各種具體知識和技能,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深入到學生的思維層面,用深度思考促發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由認知的提升觸發了學生良好的情緒體驗,以知載情,以情促知。這種讓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相輔相成、和諧共長的學習就是深度學習,也是“雙減”的課堂下需要“加”的東西。
2.開展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研究
(1)單元整體結構化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由于時間關系,教師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與學科素養的培養在一節課里難以兩全,單元整體教學基于課程視角,有助于理清教材整體結構中各個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動態審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與重組,形成主題的單元教學,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我們設想,是否可將一個單元的“種子課”適當延展“深入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的過程,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其它課時是否能適當整合,增加知識技能鞏固的時間?這樣既能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又將對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以單元“核心教學目標”為主線,以“精讀課”為核心,其它課時以“遷移運用”為策略,依次進行“單元導讀—字詞積累—知識梳理—精讀賞析—回顧小結—遷移運用—總結提升”的教學過程,將原先以篇教學的割裂狀態統整起來,形成一個相互聯系、逐步推進的有機整體,優化課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2)單元整體作業設計
單元作業設計是站在“單元”的層面,統籌考慮整個單元的系列性作業,體現知識前后的聯系性、基礎拓展的層次性以及綜合運用單元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性,從而實現高質量的作業設計。
語文學科基于教材單元文本主題構建“小群文閱讀”,在“同”與“不同”中體會組元訓練重點,達到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的目的。
英語學科在學完一個模塊后,讓學生運用所學單詞與功能句自編繪本小故事,將前后知識關聯起來,體現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深度校本研修把因材施教作為重要原則
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因材施教”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原則和方法。為了破解班級授課制下難以實施因材施教的困局,我們借“雙減”契機,在作業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課后服務中實施因材施教,實現學生整體質量的提升。
1.設計讓所有學生都有收獲的作業
學生課后作業負擔主要源自教師對作業缺乏“設計”,作業內容機械重復;作業難度一刀切,忽視學生的差異性。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不是在“量”上做“減法”,而是要在“質”上求“變化”,要用高質量的作業設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
(1)設計不同層級的作業
作業的難度要面向全體學生,作業中既要有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題,又要有不同層次的提高題、拓展題和挑戰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層級題目,滿足不同水平學生智能發展的需要。
語文學科注重語文課向課外閱讀的延伸。教師為學生建立“閱讀記錄卡”,學生可自由選擇喜歡的圖書閱讀,每天記錄閱讀收獲與感受。鼓勵家長開展“親子閱讀”,家校配合,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其從小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
(2)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
形式多樣的作業不僅可以鞏固知識技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與核心素養。
數學學科在教學“栽蒜苗——條形統計圖”一課前,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自己栽種蒜苗,并把蒜苗每天生長的情況記錄下來。這個作業將語文、數學、勞動學科的知識很好地融合起來,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發展,在實踐探究中享受到完成作業的樂趣。
2.實施“個體差異式”小組合作學習
我校70%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明顯,課堂教學進程緩慢,教師課后輔導負擔加重,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改變這種狀態,是提高我校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實施了“個體差異式”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利用合作學習,把差異變做課堂上的教學資源,小組成員通過互相幫助,以強帶弱,達到兼顧差異的效果,從而全面提升學習效果。“個體差異式”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把握以下3個要素。
(1)積極互信
教師首先制定共同的學習目標。在活動進行前,各組員分配不同的角色,彼此分享數據與訊息,讓小組成員認識到,只有彼此互助,才能成功地達成目標。之后透過小組獎勵與回饋,強化彼此積極互信的行為。
(2)合作協助
合作學習強調全組的成功是小組內每一名成員努力的成果。成果的獲得并非由組內能力較高的組員單獨完成,而是全體成員互相協助、共同努力的結果,無論能力高低,組員均能達到學習目標。
(3)機會均等
教學中,教師要有意為小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提供同等機會,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或練習題,使其有成功表現自己的機會。
基于“個體差異式”的小組合作學習能給學生提供互相學習的機會。能力較弱的組員向能力較強的組員分享所學成果,既能提升能力較弱組員的自我認可度,又能讓能力較強的組員體驗助人為樂的成就感。基于“個體差異式”的小組合作學習認同所有學生的點滴進步,有助于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效果。
3.開發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課后服務課程
“雙減”背景下的課后服務面臨“提質”的新需求,學校要擔起育人主陣地的重任,把課后服務作為提質減負的重要途徑。
課后服務的內容不僅是輔導學生完成作業,更要通過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滿足不同水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我校構建了“三層”“五類”課后服務課程體系,共37個社團,23門課程(見圖2)。
豐富多彩的課程增加了課后服務的吸引力,滿足了不同層級、不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強化了學校教育教學主陣地的作用。
三、推進深度校本研修的建議
(一)保證研修的時間與空間
“雙減”工作是否能取得成功,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雙減”背景下,非教學活動的時間增加了,難免會擠占教師備課、批改和教研活動的時間。因此,學校要為教師減輕負擔,讓教師的工作時間主要用于研究教學,思考怎樣讓孩子學足、學好,真正提升教學質量,從而讓學生真正回歸校園。
(二)拓展校本研修的領域
“雙減”政策要求開足開齊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三級課程”的共同發力。因此,校本研修不能只限于國家課程,還要加強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研究。可以考慮如何將三級課程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我們要深化課程價值研究,拓寬學生視野,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校本研修也要因材施“研”
對學生要因材施教,對教師也要因材施“研”。學校可根據教師的年齡、水平、研究特長分層、分類開展研修活動。如通過學科工作室、學習共同體等形式帶出一批骨干教師,讓小部分人先“研”起來,然后再由他們引領其他教師,提升研修效率;也可在某個學科先嘗試研究,再將研究成果遷移,從而引領多個學科共同發展,實現全學科的高質量教學。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