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
南陽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河南省將南陽確定為河南的副中心城市,是實至名歸。中心是相對于區域而言的。所謂中心城市,首先,就是有一定的腹地,周邊一段距離內沒有比之更大的城市。其次,有一定的規模,城市規模越大,輻射帶動力就越強。最后,有一定的首位度,和周邊的城市比較,是遙遙領先的。南陽作為副中心城市,是相對于河南全省而言,省會鄭州是全省的中心城市,南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陽建設河南副中心城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城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城市,就是只靠政府支撐的城市。城市最初出現是因為在某一個地方設立了政府,一批政府官員領了俸祿,一批人為其服務,城市的規模往往取決于政府的級別。直到現在,省會城市比地級城市規模大、地級城市比縣城的規模大。另一類城市就是靠產業發展聚集人口形成的,是現代城市。現代城市的規模不是靠政府的級別,而是靠產業的發展,很多沿海城市雖然不是省會城市,但發展得很好,靠產業支撐的城市就是現代城市。因為產業發展帶來就業崗位,帶來人口的聚集,也帶來了財政收入,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所在和活力所在。產業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南陽要重點發展制造業,尤其是發展現代制造業。制造業有三個特征:一是技術密集;二是勞動力密集;三是資本密集。有些產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但不是技術密集型,那就是低端產業。制造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市場半徑很大,可以銷售到全世界,所以南陽一定要把制造業作為發展的重點。發展制造業是中國的優勢所在,我國最大的優勢是勞動力優勢,我國的勞動者是勤勞的,這是世界多數國家比不了的。當然也要發展現代物流業,不僅“買全國賣全國”,也可以“買全球賣全球”,要把生產的產品賣到全世界。
發展產業是各省(區、市)共同的認識,但發展產業是有條件的,打造產業發展平臺是加快產業發展的一個有效舉措。產業發展平臺就是開發區、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等。產業平臺不僅僅是掛一塊牌子或畫一個圈,而是要有投入的。要集全市之力改善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要把開發區的基礎設施搞得非常完善,最起碼達到“九通一平”。不要追求面積大,不要追求數量多,一定要集中發展、集約發展、集群發展,“暢通微循環”。
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體制創新。通過創新,可以解決傳統產業存在的問題,解決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問題。深圳最重要的經驗就是體制創新,通過體制創新解決很多難題。比如人才問題,創新靠人才,人才從哪里來?一是培養,二是引進。人才和投資一樣,是有選擇性的。吸引人才很難,但不一定養很多人。人才和產業不一樣,產業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人才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南陽需要理清人才、產業、資本的關系,給人才開辟發揮作用的空間。
河南、湖北、陜西三省交界地區,和黃河金三角區域格局基本相同。漢江生態經濟帶,其實不是一個流域,而是一個區域。目的是消除行政壁壘。因為行政分割制約了要素流動,制約了市場的擴大,制約了區域發展。通過區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壘,就能夠使城市、經濟得到發展。南陽和襄陽距離不遠,均為豫鄂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希望南陽加強與襄陽的合作。另外,南陽應主動和豫南地區各市加強合作,和湖北、陜西的相鄰地區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