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
在新形勢、新發展格局下,把握與厘清改革的本質與內涵,回歸改革常識,回歸改革的基本面,加強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廣度與深度,強化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與協同高效。要深刻認識到改革各級政府機構是建設副中心城市的前提和基礎,企業才是市場的主體。做大做強做優交投、城投、產投三個投資平臺,增強投資融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以代表政府的投資意志和投資傾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因地制宜、主動改革,突出政策針對性、實操性、落地性,激發中小微企業的活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機制堵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暢通的要素循環促進發展要素聚集的效能,提升南陽省級副中心的“含金量”。
以打造“經濟、高效、適用、智能、綠色、安全”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宗旨,兼顧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提供新動能。
傳統基礎設施的建設應以綜合性交通樞紐為抓手,高質量建設陸港、空港城市。首先,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主動與國家交通部門接軌,爭取在武漢、鄭州、西安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建設中,成為大三角區的區域交通樞紐。其次,建設航空、高鐵、鐵路、公路、水運統籌發展的綜合性交通樞紐。高鐵方面,到2035年建成四進四出八條高鐵線路。按照陸港城市的理念謀劃城市基礎設施和空間布局。鐵路方面,爭取設立反映本地特色產業的陸路口岸,實施鐵路專用線及口岸作業區建設,加快大宗商貿物流園區建設。航空方面,應著力建設空港城市,大力爭取設立航空口岸,開通國際航線。另外借助于機場搬遷的機會,建設飛機貨機、飛機維修、飛機保養的全國中心;建設電子商務物流的配送分揀中心和航空物流中心,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一個物流樞紐。水運方面,盡快恢復唐河、白河水運,打造南陽水運出海的大通道。此外,新型基礎設施是布局未來新興產業的超前投資,應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應著力發展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一類關鍵性新型基礎設施,并以此為依托全力打造數字經濟、數字城市、數字社會和數字政府。
營商環境作為一個城市綜合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不僅是生產力、競爭力,更是培育千千萬萬優秀企業的沃土。應用新觀念研究新情況,用新思路破解新難題,革故鼎新、破舊立新。堅決打破一些掣肘開放的障礙,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縱深化,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與政府治理相融合,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優化政務流程,精簡行政審批事項。以“刀刃向內”的勇氣開辟新氣象,創造一流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創新發展提供土壤和養分,為南陽省級副中心城市建設“筑巢引鳳”。
裝備制造業方面,重點支持發展目前已經具備一定優勢的農業機械、各類電機、光學裝備、石油鉆探設備、機器人、養殖設備、激光照排印刷設備等產業。通過自立自強、技術創新降低成本,強化線上線下營銷,擴大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使這幾個產業向著百億、千億級的產業集群進軍。新材料方面,重點支持發展各種特種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包括石墨烯、人造金剛石;利用桐柏的天然堿資源,發展特種玻璃、鏡片、洗滌劑;利用南召的高嶺土資源發展造紙業;利用唐河銅鎳礦資源發展銅的深加工產品和不銹鋼產品。
隨著以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形態已經成為城市功能的關鍵一環。圍繞數字經濟不斷釋放和涌現出的新動能、新業態,正成為城市創新競爭的新高地、經濟質量提升的新引擎及產業體系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發展數字經濟既是應景之舉,也是謀遠之策,是突破供給約束堵點,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關鍵選擇。因此,要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融合為先導,以5G、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領域為重點,以服務“專精特新”實體企業為引領,推動信息化、數字化與智能化變革“由虛向實”,加強南陽“主新特”產業的數字化場景支持,推進數據要素資源化、資產化,切實發揮副中心城市的“副核”作用。
發揚光大中醫文化,要盡快恢復張仲景國醫大學,加大對中醫藥現代化的研究,發展現代中醫藥產業。要充分挖掘張仲景等珍貴的藥方,將藥方開發成中成藥,造福人民。推動中醫藥的標準化,發展中醫藥的指紋圖譜,加大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和提取方法的研究,真正把南陽建成中醫藥現代化的產業基地。
南陽擁有“醫圣”張仲景、“科圣”張衡、“商圣”范蠡和“智圣”諸葛亮四大歷史名人,這些歷史名人對中國文化的進步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要依托南陽深厚的文化底蘊,打響楚漢文化、“四圣”文化、官德文化、商埠文化等文化品牌,傳承發展板頭曲、大調曲、三弦書等傳統音樂曲藝,爭創“中國曲藝名城”。辦好張仲景醫藥文化節、諸葛亮文化節、玉文化博覽會、月季博覽會等重大活動。鼓勵舉辦體現民族、民俗、民間特色的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宣傳展示南陽文化風采。加強文物和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與武漢等城市一道開展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此外,南陽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西有秦嶺老界嶺、寶天曼,東有太白頂,還有丹江口水庫、鴨河口水庫。南陽四季分明、氣候適宜,適合人類的生活,應利用這些優越的條件建設康養基地,發展旅游和康養產業。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引進德國農機技術和職業教育為突破口,建設中德產業園。南陽雖然是一個內陸城市,但是同樣需要以開放促發展。建設中德產業園,以引進德國的農機作為突破口,帶動其他制造業企業到南陽進行投資。可以采取外商獨資、合資的方式,也可以并購德國企業,然后在南陽落地生根。同時,引進德國的雙軌制教育,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創辦德國式的職業學校,為南陽產業的發展積累人才。
通過運用靈活的手段和機制,積極引進與有效整合各類科教資源,促進其圍繞基礎資源轉化、優勢產業擴展和生態經濟發展等進行技術攻關。推動科研院所和高校一體協作,形成合力、激發潛力,最大限度地體現創造力,為促進南陽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國家和國家之間競爭、區域和區域之間競爭,不僅僅是大型企業、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產業鏈集群的競爭。首先,實現制造業上、中、下游的產業鏈集群。其次,促使同類產品、同類企業扎堆形成集群。只要形成同類企業集群,即使有個別龍頭企業遇到困難,但是產業整體仍然是穩定、持續向上的,整個產業集群就能健康發展。第三,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形成集群。第四,要下功夫尋找和引進南陽產業集群的“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第五,以人才鏈支撐產業鏈的良性發展。一方面,要提升產業鏈長專業化能力,包括對鏈長及相關人員進行產業鏈集群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培訓,圍繞目標集群引進,園區經營專業公司進行經營。另一方面,實施創新—人才—地方品質多級驅動。創新驅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而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積累發展關鍵在地方品質。因此,必須實施創新—人才—地方品質驅動戰略。
南陽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應在發展中心城區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農村的發展,要把農村發展當作推進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形成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體制機制。
城市品質是城市外在風貌和內在能量的呈現狀態,這種狀態是城市物理形態、功能結構、運行機制和社會精神等的綜合反映,體現著城市的魅力、創造力、舒適性和幸福感。南陽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最集中地體現為中心城區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這樣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單靠規模擴張是難以做到的。關鍵要靠提升品質,核心是突出“特”和“精”兩個字。即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然美景為支撐,實現與其他城市不同的差異化發展,全面形成城市特色,并通過精細治理增強城市的溫馨感和方便度。
以優化中心城區功能分工為主體,優化整個區域分工。南陽應當以比較優勢為基礎,與周邊各城鎮形成合理分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功能整合,打造一批服務于中心城區的衛星城和配套基地,推動形成分工明確、相互補充、有機銜接的城鄉結構和空間布局,深化與周邊地區間的合作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要充分利用國家重大戰略,包括涉豫國家戰略和直接涉及南陽淮河生態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等戰略,推進或深化對外開放合作。
南陽市有機農業正處于起步階段,未來應利用生物技術發展有機農業,擴大有機農產品的出口。這就要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共享農莊。所謂共享農莊,就是以農村的資源為依托,把農村的土地資源變成資本,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然后共同建設現代農業,支持村莊建設,發展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南陽鄉村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要吸引社會資金進入,通過搞活農村土地,吸引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資金來搞鄉村振興,使南陽成為率先實現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的地區。
隨著收入的增長,各類新的消費產品、各種新型消費也會蓬勃發展。擴大內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市場潛能是培育經濟增長中心的關鍵。因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要以建設消費中心為戰略基點。已有研究發現,我國市場潛能中心正在從河南、安徽交界地區向西南方向移動,正在逼近和走進南陽。因此,南陽要高度重視和抓住這一戰略機遇,發揮全國市場潛能中心的重要作用,制定實施消費中心城市發展戰略,把南陽建設成河南省的消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