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嬌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2年3月份以來,受疫情復發和經濟下行等疊加影響,我國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沖擊時還大。4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全力擴大國內需求。5月2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推出6方面33項措施,其中包括6項穩投資促消費舉措。
當前時點下的擴大內需,既是長遠之策,更是當務之急。結合中央會議要求和改革舉措,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把聯網、補網、強鏈作為建設的重點,著力提升網絡效益。加強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建設新一代超算、云計算、人工智能平臺、寬帶基礎網絡等設施。抓住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契機,加強城鎮、農村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打造智慧城市,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二是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培育消費不僅需要通過提升傳統消費升級、培育壯大新興消費和大力發展服務消費等,激發消費活力,也需要通過擴大就業、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提高消費能力,還需要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和住房保障體系建設以及完善產品和服務質量監管體系等,改善消費環境。三是建立和完善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近期,中央密集出臺系列文件完善體制機制,如《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關于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的意見》《“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等,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保駕護航。
為全力做好擴大內需這篇大文章,各級財政部門積極作為,強化財稅政策支持,釋放內需潛力。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截至6月末,2022年用于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基本發行完畢,并要求8月底基本使用完畢。受專項債券加速發行使用的帶動,上半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1%,增速比前5個月加快0.4個百分點,效果可謂立竿見影。二是大力支持促消費。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支持農產品等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聚焦汽車、家電、餐飲、零售等重點領域,通過稅費優惠、消費券、補貼等形式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通過降低企業社保費用、實施穩崗返還、加大職業培訓投入等政策保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穩定居民消費預期。三是落實退稅減稅降費政策。推動增值稅留抵退稅和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等政策紅利逐步釋放,減輕企業和個人的稅費負擔,增加企業現金流和個人可支配收入,提高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意愿,激發市場活力。
下一步,各級財政部門在落實好各項政策的同時,還需關注以下幾點:一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強化財政金融協同,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更好保障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二是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進一步加快支出進度,提高支出質量,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發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三是改善消費環境。增加消費環境建設支出,完善消費體制機制。增加教育、醫療、社保和就業等方面的公共支出,穩定消費預期。四是優化制度供給。加快清理廢除財稅領域內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改革阻礙要素市場化配置的財稅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