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澤炎 林晨陽子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支撐,離不開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創新的重要主體,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民營企業尤其是具有創新性、成長性的“專精特新”民營中小企業發揮生力軍作用。
當前,絕大多數民營企業都視創新是保持核心競爭優勢的時代要求,高度重視并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民營企業在多領域多層面富有活力的“創新泛在”,為社會整體創新水平的提升創造了大量的正外部性,貢獻了“創新紅利”。據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2018年研發投入占比78.6%,有效發明專利數占比81.8%。現實中,創新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大型民營企業,如華為、吉利、百度、騰訊等公司不乏從0到1的原始創新,在研發人員、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等方面都要高于中小微企業;占民營企業90%以上的中小微企業基于市場需求導向的創新活力極強,大多開展從1到N的改進型或應用型創新(陽子和澤炎,2021)。
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顯示,研發人員方面,在340家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超過10%(含)、3%~10%、1%~3%、1%以下的分別為120家、109家、59家、52家企業。
研發投入強度方面,在439家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大于10%(含)、3%~10%、1%~3%、小于1%的企業分別為7家、55家、106家、271家;研發費用投入排名前五位的500強企業主要涉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汽車制造業。
研發費用來源方面,仍主要來自企業內部,獲取外部經費支持占比較低,僅有214家500強企業獲取了外部經費。獲取外部經費前幾大行業為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綜合,(1)“綜合”指企業在填報相關數據時無法明確區分所屬行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行業,共涉及136家企業,占獲取外部經費企業數量的63.55%。
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來源方面,在429家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來源于自籌資金、銀行貸款、政府資金的企業分別為409家、130家、104家,分別占填報企業的95.34%、30.30%、24.24%;來源于合作方資金投入、風險投資公司投入的企業分別為69家、7家,較上年分別增加14家、3家。
研發合作方面,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的500強企業有393家。從合作方式看,仍以開展項目合作為主,企業數量348家,較上年增加22家,增幅6.75%;191家企業共建研發機構,較上年增加20家,增幅11.70%;66家企業共建學科專業,較上年增加7家,增幅11.86%。
國內外專利方面,民營企業500強國內申請專利158253項,其中發明專利79050項;國內專利授權量80102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29508項。500強企業國內外有效專利合計為412722項,較上年增幅3.64%。其中,國內有效專利389289項,增幅40.18%;國際有效專利23433項,降幅80.56%。
參與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在406家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企業48家,參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企業41家,參與“領域類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企業40家;近五年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的企業60家,(2)指近五年企業獲得位列獲獎單位前三名的國家級科技獎勵。擁有經認定的省部級研發機構954個。
綜上所述,重視創新、充滿創新活力、依托創新保障持續健康發展已成為新發展階段廣大民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趨勢性特征。
民營企業順應市場需求采取多種方式提升創新能力,逐漸形成了適合自己特點的創新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模式和合作創新模式(陳勁和吳欣桐,2021)。這是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自我適應”和“政策引導”的結果。自主創新模式是企業響應國家倡導科學技術發展和原始創新的模式之一,是在進一步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思想的基礎上,提升自身創新能力與水平,實現整個產業、品牌和產品的全面創新。模仿創新模式是企業有效緩解創新與風險二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對先進入市場的產品功能、外觀、性能等進行深入研究和二次創造,使該產品在市場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但是,隨著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國家專利制度的不斷完善,模仿創新模式的適用范圍會逐漸縮小。合作創新模式是企業與其他技術優勢企業、高校或科研機構采取聯合開發或技術咨詢、合資合并,甚至是創立新企業的形式,共同完成技術或產品的研發與開發工作。企業合作創新通常是在供應鏈上下游之間進行,能夠不斷提升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例如,騰訊和美的集團共同構建基于IP授權與物聯云技術的深度合作,就有效地實現了家電產品的連接、對話與遠程控制。
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顯示,在393家實際填報的500強民營企業中,295家認為合作產生的作用很大,占填報企業數量的75.06%;94家認為合作產生的作用一般,占填報企業數量的23.92%。未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的500強企業共69家,其中認為“信息不對稱”的有20家,占未開展合作企業數量的28.99%,占500強企業的比例為4.00%;認為“企業不需要”的有10家,占未開展合作企業數量的14.49%,占500強的比例為2.00%。影響民營企業500強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因素中,有99家企業認為高校院所技術與市場脫節,占500強的比例為19.80%;87家企業認為對企業研發支持力度不大,占500強的比例為17.40%;認為技術轉讓費用高、科技成果的所有權不清晰、與高校院所溝通不暢的企業分別為78家、43家、32家,占500強的比例分別為15.60%、8.60%、6.40%。
新發展階段,隨著數字技術發展和企業為適應市場競爭的合作發展日益重要,大中小企業需要與外部創新網絡中不同主體,如產業伙伴、知識伙伴、政府機構、創新中介機構等進行資源融合互補、知識協同共享、共創價值,乃至需要基于產業鏈、價值鏈共建創新生態系統。這種趨勢性發展力量要求企業開展融通創新。另外,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也為企業整合外部數字化創新資源、實施融通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所謂融通創新,是指以社會實際需求和價值創造為導向,通過資源融合互補、知識協同共享、價值共創共得來實現產學研、大中小企業、國有民營企業協同創新的跨組織合作創新模式(陳勁和吳欣桐,202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3)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中國政府網,2019-11-05.這為企業指明了融通創新的戰略使命及發展方向。
不管是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抑或融通創新等企業創新發展方式,都是在經濟發展趨勢力量作用和政策引導下,企業適應發展需要主動選擇的結果。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撰文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4)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9).這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指明了戰略方向。
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偉大實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進行戰略部署,指出我國即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型國家建設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要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作為創新的重要主體,能否積極開展創新活動對建設創新型國家至關重要。工信部最新公布的4762家“專精特新”企業中,80%是民營企業。依托全國民營企業調查系統, 2021年5月,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對9586家企業開展的網絡調查顯示,21.3%的民營企業(2042家)參加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及重大項目。其中,作為牽頭單位的企業占5.85%(561家),作為參與單位的企業占15.45%(1481家)。因此,有必要鼓勵支持更多大型民營企業開展前沿技術創新突破,引導服務更多中小微企業專注“專精特新”,展示創新生機活力,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新發展方向。站穩人民立場,體現人民至上,做到心中“有民”,與員工建立“事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促進共同富裕。這不僅是企業發展奉行“客戶至上”的價值追求所要求的,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內在本質所要求的。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這一社會主要矛盾,要求企業不斷創新,為人民提供高品質、高品位、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這種創新是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既可能是產業、技術、工藝、流程、外觀層面的,也可能是管理、商業模式、業態、組織層面的。這是從“富起來”邁向“強起來”過程中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變化所導致的,也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所必需的。民營企業要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順勢而為。處于新發展階段的中國,除了巨大的消費市場能動性帶來的市場紅利,由投資知識產生的人力資本紅利,以及我國保持戰略定力、戰略謀劃能力、戰略實施能力帶來的戰略紅利外,已經出現且極為重要的是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紅利”。正是創新無處不在,滿足人民多方面個性化、人性化需求的“創新泛在”,激發了人作為生產力第一要素的靈感,激發了人的創造力,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動力。這為企業堅守實體經濟、提高供給質量、實施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空間和新的機遇。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市場極為敏銳的民營企業必然會緊貼人民群眾的個性化、多樣化需要(林澤炎,2017),展現無限創新生機活力,為新發展階段創造并獲取“創新紅利”貢獻力量。
著眼創新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創新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高質量發展一定是由創新驅動的,需以企業為主體,強化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才能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同時,新發展階段,數字化轉型、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民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主要約束條件和發展機遇。民營企業唯有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才有可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與企業發展存在一個邏輯關聯:提高產品創新能力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創新能夠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降低資源消耗,以更少的生產資料生產出高質量產品;創新還能有力驅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產品性能的提升,促進新科技、新模式、新產品、新業態的出現,不斷推動產業向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實現高質量發展。
順應數字技術對企業創新發展邏輯調整的要求。目前,應用數字技術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顯示,在439家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九成左右的企業在戰略、管理、人才、業務等方面已實施或計劃實施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戰略層面,已制定或著手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的企業數量分別為250家、154家,分別占500強的50.00%、30.80%;管理層面,開展數字化轉型整體布局或局部布局的企業數量分別為244家、151家,分別占500強的48.80%、30.20%;人才層面,已有數字化專業人才、擬培養和引進數字化專業人才的企業數量分別為232家、171家,分別占500強的46.40%、34.20%;業務層面,已實現降本增效的企業數量為265家,占500強的比例為53.00%。
2022年1月,騰訊研究院開展的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情況問卷調查顯示,在4877家參與調查企業中,38.16%的企業無主營業務數字化轉型計劃,38.81%的企業處于主營業務數字化轉型初步探索階段(數字化改造占比小于20%),16.30%的企業處于逐步實施階段(數字化改造占比20%~50%),5.19%的企業進入全面優化階段(數字化改造占比50%~80%),1.54%的企業已實現全面數字化改造(數字化改造占比80%~100%)。第二產業企業中已進行主營業務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比例最高,其次為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多元化企業最低;大中型企業已進行主營業務數字化轉型的比例明顯高于小微企業。
數字化轉型勢必會改變企業創新速度和創新過程。一般來說,數字技術給企業創新帶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陳勁和吳欣桐,2021)。一是數字技術改變消費者的消費邏輯。數字技術改變了消費者參與的時間與空間,以及消費者的思維邏輯,催生了很多不同的市場需求,對企業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數字技術驅動的創新,往往并非技術本身,更多的是業務模式、用戶體驗、運營、商業模式及戰略的轉變。二是數字技術改變了企業的創新邏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企業創新范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速的創新和大爆炸式的創新逐漸打破了原有創新規則,取代了傳統的創新模式,由此企業擁有了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動態能力。因此,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面對數字技術驅動的新型創新模式,企業必須探索新的創新方式。
民營企業興衰成敗的發展邏輯與歷史經驗表明,創新發展既需要企業的積極探索,也離不開政策的有效引導。
基于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現狀的科學研判實施積極引導。為助推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近年來國家在支持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建設創新平臺、增加普惠型科技創新投入、暢通國家科研資源開放渠道、完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促進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顯示,在政策效果方面,458家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有409家認為“減免稅收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較上年增加6家;認為“產業政策”、“科技人才獎勵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發揮作用的分別有299家、284家、240家,較上年分別增加58家、24家、36家。在429家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獲得專項資金支持或財政補貼、稅收減免、人才引進與培養、用地等要素保障、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支持的企業分別為308家、232家、172家、47家、16家,較上年分別增加18家、41家、9家、11家、4家,漲幅分別為6.21%、21.47%、5.52%、30.56%、33.33%;獲得信用擔保、科技保險支持的企業有15家,較上年減少8家,降幅為34.78%。但是,由于民營企業自身建設欠規范和創新結果預期的不確定性,當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普遍面臨融資難、招才難、享受政策難、產權保護難和市場開拓難等挑戰。從外在因素看,不少促進企業創新的政策經常會出現“腸梗阻”、“最后一公里”不暢、支持創新政策適配性不夠等問題,致使企業缺乏政策獲得感;多層次資本市場,尤其是風險投資、天使投資市場不發達,致使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難以獲得持續的資本支持,創新途中“夭折”現象頻發。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顯示,422家實際填報的500強企業中,認為“技術成果產業化困難”、“缺少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企業分別為238家、177家,分別占填報企業的56.40%、41.94%;認為“外部市場不確定”、“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的企業分別為157家、153家,分別占填報企業的37.20%、36.26%。從內在因素看,企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不敢創新,擔心風險不愿創新,因創新資源有限尋求降本增效而不是基于創新尋求技術突破,缺乏“進取者優勢”。不管是從民營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還是從民營企業發展的外在環境看,其創新發展的動力都是十分強勁的。為保障民營企業基于創新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關鍵要在科學研判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出臺合理政策,積極引導。
出臺有針對性的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貫徹新發展理念,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創新的重要主體作用,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戰略選擇。新發展階段,應致力于提升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支持方式,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民營企業“揭榜掛帥”,參與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創新評價和激勵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確保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性。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和企業全員創新的發展氛圍。
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目前,民營企業在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發揮與其作為創新重要主體的定位是不相稱的。因此,應對民營企業長期投入建設完全自主可控的共性技術平臺,納入國家優先推廣目錄。支持以領軍企業為主體建設開放式創新平臺或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并給予持續穩定的科技專項計劃支持。制定落實新型舉國體制、組建創新聯合體等工作指引,完善戰略科技成果有條件共享和權益按比例分配的開發利用機制。完善民營企業參與戰略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建立企業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制度,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失敗補償制度。推動戰略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允許企業根據市場對戰略科技產業化成果進行自主定價,加快開放更多公共應用場景,大力發展創新產業化示范基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以戰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牽引,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區域創新型產業集群。優化戰略科技創新投融資服務,整合統籌各類財政資金和產業引導基金,設置投向事關戰略科技創新的最低比例,完善績效考核及激勵約束免責機制,創新科創型企業保險增信機制,加大社會資本投資收益稅收減免力度。實施戰略科技成果國際知識產權戰略,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授權進度,指導企業開展知識產權海外布局,重點關注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給予定向的政策支持和保護。創新激勵約束機制,持續營造支持企業參與戰略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推動民營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專精特新”民營企業大都以中小企業為主,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產業,以創新贏市場,是中小企業的優秀代表。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九成集中在制造業領域,具有小配件蘊含高技術、小企業支撐大配套、小產業干成大事業等特點。這說明,“專精特新”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意味著在成長路徑中深耕專業領域,提升創新能力,朝著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發展,把企業打造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項冠軍,大有可為。同時,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廣大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營企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要多方面賦能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舉辦各類對接活動,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點產業鏈建設,在強鏈、補鏈、延鏈中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構建區域產業鏈共同體,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要從“政策+資本+服務+載體”等多個層面,在基礎研發、成果轉化、產品配套、技改升級、場景開放、專利布局、資金融通、人才引進、標準建設、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發展、空間規劃以及質量品牌建設等多個方面給予“專精特新”企業富有針對性的支持,為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良好環境、培厚創新土壤。要建立并落實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聚焦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構建從孵化培育、成長扶持到推動壯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體系,針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短板弱項提供精準服務,加大培育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要充分發揮商(協)會在推動民營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中的作用,盡可能吸納一批專注細分市場、創新能力突出、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成為會員,組織“專精特新”民營企業發展情況及產業政策、行業發展規律研究,暢通民營企業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交流、專題培訓、展覽論壇等活動,積極參與行業政策、團體標準制定,助力民營企業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發展。
促進大中小民營企業融通創新發展。推動大型民營企業加強引領帶動,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民營企業融通創新,目的在于引導大型民營企業通過生態構建、基地培育、內部孵化、賦能帶動、數據聯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民營企業融通創新發展典型模式;激發涌現一批協同配套能力突出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政策引領、機制建設、平臺打造,推動形成協同、高效、融合、順暢的大中小民營企業融通創新生態,有力支撐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這不僅是構建大中小民營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企業發展生態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需要。促進大中小民營企業融通創新發展,關鍵在于提升大中小民營企業融通發展能力,要引導民營中小企業專心細分市場、專注核心業務,持續加大技術攻關,努力攻克技術、工藝等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技術替代、產品替代,不斷提高配套協作能力;采取專業分工、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與產業鏈骨干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引導行業龍頭民營企業開放供應鏈資源,帶動產業鏈相關企業融通發展,旨在釋放企業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率和效益。要實現大中小民營企業融通創新發展,關鍵在于促進大中小民營企業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全面融通,要以創新為引領,推動創新資源共享、創新成果轉化,實現協同創新,打造大中小民營企業創新鏈;要以提升韌性和競爭力為重點,發揮大型民營企業龍頭帶動作用,提升中小企業配套支撐能力,打造融通發展區域生態,協同突破產業鏈斷點堵點卡點問題,鞏固大中小民營企業產業鏈;要以市場為導向,完善供應鏈合作機制,加強供應鏈供需對接,延伸大中小民營企業供應鏈;要以數字化為驅動,發揮大型民營企業數字化牽引作用,增強工業互聯網支撐作用,提升中小民營企業數字化水平,打通大中小民營企業數據鏈;要以金融為紐帶,創新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方式,引導大型民營企業加強供應鏈金融支持,推動直接融資全鏈條支持,優化大中小民營企業資金鏈;要以平臺載體為支撐,搭建專業化融通創新平臺,推動各類平臺強化融通創新服務,拓展大中小民營企業服務鏈;要以隊伍建設為抓手,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共享,提升人才隊伍融通創新能力,提升大中小民營企業人才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