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
(安康學院 圖書館,陜西 安康 7250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各類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新校區的建設已是眾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高校圖書館的建設在新校區建設中位居首位。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高校圖書館建設亦進入數字時代,智能化的應用更加深入全面[1]。因此圖書館在建設初期,要充分考慮圖書館行業的發展方向,進行科學規劃,加強信息化、智能化等基礎建設,推動圖書館創新發展,適應廣大讀者多元化的文獻信息服務需求。筆者結合安康學院江北校區省市共建圖書館信息化服務平臺項目的建設,闡述高校圖書館新館建設中信息化建設思路。
2012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明確鼓勵基層公共圖書館與其他文化機構的資源整合,促進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安康學院作為安康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作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也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因此校方與安康市政府達成一致,利用各自優勢,共建安康學院江北校區圖書館。建成后,在滿足本校師生讀者文獻需求的基礎上,面向廣大安康市民開放,從而改善當地民生,提升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達到共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安康學院圖書館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是解決安康市公共文化設施落后的民生工程,有利于改善民生,提升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安康學院圖書館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不但解決了安康圖書館工作信息化滯后的問題,也是對安康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補充,同時也是實現文化引領、文化服務、文化育人的重要保障;安康學院圖書館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是實現校地共建、校地共贏、資源共享的重要舉措。
圍繞高校圖書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原則,依據現代圖書館事業發展新趨勢和新要求,針對安康學院江北校區圖書館信息化功能布局、服務項目、業務模塊和資源配給,主要包含以下分項建設內容。
基于RFID技術的智能館藏管理系統已在國內外眾多公共圖書館、院校圖書館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取得較好的效果,成為改革圖書館傳統借閱管理模式、提升圖書館讀者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
RFID智能管理系統分為“兩個平臺,九個子系統”,各子系統通過網絡實現數據共享,并通過SIP2協議接口模塊實現與圖書館其他管理軟件的無縫鏈接,實現數據的共享與交換。
3.1.1 圖書館RFID管理平臺。①電子標簽轉換子系統:實現對圖書標簽、借書卡標簽的關聯與注銷,架標、層標的注冊與注銷功能。同時提供圖書查詢、讀者查詢、RFID標簽打印、日志查詢功能,同時可用于包括流通工作站工作人員日常人工圖書借還、續借使用。②圖書盤點子系統:包括推車式移動盤點車,實現對圖書的順架、盤點、上架、倒架、剔舊功能,同時提供對圖書、書架的查詢與定位。③圖書安全監測子系統:對借閱圖書進行合法性檢測,當發現沒有辦理借閱手續的圖書時,自動進行聲光報警。④翼式閘機子系統:實現進館人員認證,人流量統計與管理。⑤中心管理子系統:實現對RFID設備工作狀態的實時監控,記錄報警日志并控制RFID設備的運行;同時通過連接現場攝像頭,實時監控現場情況。
3.1.2 圖書館RFID服務平臺。①室內自助借還子系統:實現圖書的自助借還與續借功能。②手機借還軟件系統:通過手機實現圖書借書,還書,續借,查詢,預約等功能。③3D導航子系統:實現圖書網上查詢功能,同時圖形化顯示、定位圖書所在位置。④SIP2接口子系統:實現與圖書館自動化圖書管理系統的無縫鏈接。
信息化資源服務平臺依托各個子系統協同運行,包括有線、無線網絡基礎設施、云共享存儲平臺、中心機房、視頻監控系統、數字廣播系統、自助打印系統、云桌面系統。
3.2.1 有線網絡系統。根據圖書館的網絡需求,本著先進性、擴展性、可控性、高帶寬、安全可靠的原則,依據“萬兆主干,千兆桌面”的思路建設整個網絡,以保證網絡的高速訪問。核心層交換機采用萬兆核心、千兆到桌面三層架構。
3.2.2 無線網絡系統。無線網絡建設應充分考慮圖書館有線網的設備,既要充分利用,同時又要保證兼容性。實現與現有的校園網絡及認證系統的統一管理,并且支持無線終端的準入及無感知認證管理,采用瘦AP部署方式,包括無線控制器、無線接入AP、POE交換機、無線網管等。
3.2.3 共享存儲平臺。建設圖書館數據共享存儲平臺,包括存儲、服務器虛擬化、容災備份及安全防護等,將原有圖書館的硬件設備等物理分散的硬件資源,通過云計算形成一個物理上分散但邏輯上集中的共享存儲平臺,為圖書館的各項數據管理及應用系統順利運行提供硬件環境的支撐。
3.2.4 中心機房。圖書館中心機房是圖書館智能化核心所在,承載館內各種業務的互聯互通及與校園網的連接,機房系統建設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機房空調新風系統、UPS系統不間斷電源、機房消防系統、低壓配電系統、防雷接地系統、動環監控系統、機房裝修等。
3.2.5 視頻監控系統。圖書館面向全社會開放,人流量大,安全隱患多,建設先進的視頻監控系統,保證圖書館內人員、圖書、設備的安全,是現代圖書館的基本要求。建設圖書館視頻監控系統采用全數字網絡設備,與安康學院視頻監控設備實現對接,并預留公安系統數據共享接口。
3.2.6 數字廣播系統。數字廣播系統是圖書館的重要基礎設施,通過廣播可以提供公共信息、新聞發布、緊急事件通告、播放課鈴、背景音樂等。該系統將為廣大讀者提供舒適化的文化氛圍。
3.2.7 自助打印系統。自助打印復印掃描服務系統全程無人化管理,為向讀者提供全天候、更加便捷、立等可取的優質服務。讀者可在圖書館內任意一臺復印打印掃描一體機上,進行刷卡繳費,完成打印、復印和掃描。
3.2.8 云桌面系統。當前,云計算和虛擬化技術逐漸成熟和普及,云桌面系統逐漸取代傳統的臺式計算機,成為圖書館中數字資源閱覽檢索、日常辦公管理等各項業務的服務終端。云桌面系統的建成,在保障圖書館智能化資源服務平臺提供各項優質服務的同時,能夠有效降低終端設備的損壞和故障頻率,極大地提升了管理人員的管理效率和更好的保障系統及資源的安全。
隨著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資源已經成為讀者獲取和利用信息資源的主要渠道。安康學院江北校區圖書館作為校地共建共享項目,是基于安康學院圖書館的基礎上建立的。學校常備數字資源主要圍繞教學、科研方面購置,而面向安康市人民群眾服務,館內資源配置明顯不足,內容不豐富,難于滿足安康市民更為豐富的需求。
本項目圍繞安康本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需要,迎合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增加數據庫、服務平臺、數字閱讀設備、移動圖書館以及數據分析系統,針對安康本地科研機構有針對性地增加相應專業數據庫,如關于環境衛生、書畫藝術類、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專業庫。從資源的內容上更加豐富、展現形式上更加多樣、使用方式上更加方便。
服務與科技的融合優化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各行各業都在圍繞著“智慧服務”這一理念進行新形態的發展建設。數字互動是當今圖書館提升和改進服務方式的新的突破口,將樹立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全新認識,增加手機閱讀平臺、報刊閱讀機、電子借閱機、數圖一體機、朗讀亭等,方便讀者閱讀,給讀者提供更為優質的閱讀體驗。
結合安康地域文化特點,依托高校科研團隊力量和行業資源共享渠道,發掘整理民間文獻,復制回流歷史散逸文獻,收集收藏現當代地方文獻,利用數字化、影像化等加工技術,豐富保存手段,挖掘文獻利用價值,逐步自建特色資源平臺,進而形成資源聚合效應,打造區域特色資源服務中心。
智能化圖書館是當今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是圖書館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前提條件。為了促進圖書館功能和服務的不斷優化,通過圖書館信息化持續建設,為高校的教育教學、科研等活動提供多樣化、智能化的服務,推動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工作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