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景利,張國瑞
(1.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智慧圖書館是當下圖書館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和未來圖書館發展的主導模式。圖書館的發展能否從傳統物理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走向智慧圖書館,不僅決定圖書館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甚至會影響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有關“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中特別提到“智慧圖書館”[1]。在智能與智慧時代,智慧圖書館不是一項具體業務或技術工程,它是一種高度智慧化的知識服務體系,強調全媒體、平臺化和新業態[2]。圖書館如果不是智能與智慧的,則必然與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終將被時代所拋棄。所以,大力加強智慧圖書館建設,將智慧圖書館建設納入各級各類圖書館的“十四五”和未來發展規劃之中,對圖書館和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是非常復雜的課題,涉及政策規劃(頂層設計)、技術應用(技術支撐體系)、業務重組(業務流程變革與優化)、服務能力(滿足用戶各種各樣的需求)等,其中核心的一個方面是圖書館員能力的提升。圖書館員的能力能否與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相匹配以及能否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關系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成敗。而智慧圖書館能否真正實現預期的目標與任務,既不是由政策環境決定的,也不是由先進技術決定的,而是由圖書館員及其能力所決定的。
因此,在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應自始至終將館員能力建設放在首位,將能否發揮館員能力作為智慧圖書館建設成效的重要檢驗標準。做到“人”“館”相融,如果智慧圖書館建設忽視或無視館員的作用,那這樣的圖書館(智慧圖書館)是不完備的,一定不是用戶所需求的,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圖書館。為了適應快速變化的現實環境,圖書館員不僅要能勝任對現有體系和服務的執行和管理,還應具備卓越的洞察力和執著的奉獻精神,能時刻關注所在學術社區有哪些信息需求,了解如何通過建設新信息源來提升服務質量,并聚焦那些能有效傳播信息的新技術[3]。所謂智慧圖書館“用戶驅動”,一定是圖書館員借助先進的智能技術,更有效率、更為精準、更為深入地滿足用戶的服務需求,從而達到服務的理想狀態。如何發揮圖書館員的知識、專長和智慧,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任務中強化館員能力建設,增進館員素質,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從根本上講,智慧圖書館建設任務的提出是用戶需求驅動的。因此,對用戶需求的把握,既是一般意義上圖書館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一個難點。圖書館要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和交流,融入用戶一線,嵌入用戶過程,并善于了解、挖掘、預期和洞察用戶的需求,并深入地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個體的用戶進行畫像分析,為技術研發應用和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奠定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用戶需求把握得越準確、越精到,則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就越有的放矢,就有實際價值和成效。為此,需要建立動態且持續的用戶需求認知與分析系統,將用戶的現實需求、顯性需求與潛在需求、隱性需求結合起來,構建用戶的需求數據庫(User Profile),并能實現需求的價值轉換。
從技術角度講,智慧圖書館也是“數據驅動”的。簡而言之,智慧圖書館以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為特征,以萬物互聯為主要表征,以大數據建模與個性化分析為技術優勢,以用戶需求與服務有機對接為效果導向。所有這一切,數據以及關聯數據、語義數據、富媒體數據等是關鍵性內容。智慧圖書館就是要激活資源的數據、用戶的數據、業務流程的數據等,并通過建模過程,將數據的能力轉化為服務的能力。圖書館員要加強數據素養,加大數據類資源的采集和開發力度,將各類數據資源進行知識組織與揭示,挖掘大數據的價值和作用,將數據的潛力轉化為服務的能力。在智慧圖書館場景下,以數據為對象的管理與服務將是圖書館員業務的主體,學會數據管理與服務,建設以“數據館員”(Data Librarian)為主體的業務架構,就會形成圖書館員的優勢和專長,并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中發揮主導和關鍵的作用。
智慧圖書館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是動態變化的。任何有助于為用戶提供智慧服務、輔助館員提供知識服務的技術和能力,都是智慧圖書館所需要的。圖書館可以根據自身的業務發展需要和用戶服務目標,在一定的財力條件下,經過一定的實驗過程,引進各種先進的技術和系統。這些技術和系統可以是自我研發的,也可以通過市場購買,或研發與購買相結合(二次開發)。很多不具備技術研發的圖書館,可能以采購現有系統為主,但必須以充分了解其性能是否能滿足圖書館和用戶需求為前提,同時要加強技術的可行性分析和專家論證。此外,要將有限的經費的作用最大化,將經費用在刀刃上,不能產生圖書館工作實際成效的任何技術都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說,物理圖書館提供的是文獻與信息服務,數字圖書館提供的是情報與知識服務,那么智慧圖書館提供的則是智能與智慧服務。文獻與信息服務以文獻的利用及信息的揭示為主要特征,情報與知識服務以情報挖掘與學科服務為主要特征,而智能與智慧服務則以精準快捷和深入專業的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為主要特征。智能服務與智慧服務是兩個概念。智能服務基本上依賴于系統、軟件、工具和平臺,在一定的人工介入條件下,用戶可以自主自助地完成既定任務,無須圖書館員更多地干預;而智慧服務則是圖書館員在良好的技術系統的支持下,以用戶的具體任務需求為場景,充分運用自己和團隊的知識和智慧,個性化地滿足用戶復雜而深度的知識需求。如果說智能圖書館需要的是智能服務,而智慧圖書館一定需要智慧服務,圖書館以及用戶需要智能服務,更需要智慧服務。智慧服務應該是其區別于其他形態圖書館的最大特點,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最大優勢[4],只有智慧服務才能體現圖書館與圖書館員的價值與能力。
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服務不是傳統圖書館點對點的服務,而是由點及面,由外及里的多維度、多層次服務。因此,服務的方式、內容和反饋都不再是單一的線性傳遞,而是立體式的精準輻射交互。作為服務的主體對于客體的需要能否精準感知并提供有效服務,是需要館員的主觀能動性的,就圖書館的服務本質而言是為用戶免費提供有價值的知識信息的過程,館員需要綜合現有圖書館擁有的資源(文獻資源、數據資源、空間資源等)、技術、工具和渠道解決用戶的需求與認知矛盾,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強化館員的創新和創造能力,主要包括對服務模式的創新和新興技術、工具的創造與使用。這與智慧服務的內容本質上是相匹配的,館員不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知識創造轉移的重要角色。隨著館員與用戶交流的深入開展,館員將從“服務者”轉變為用戶的“合作者”,并深度參與科研決策和解決方案的制定,助力用戶完成科學研究活動。同時,圖書館員的創新和創造能力會促進智慧服務的開展和推進,也同樣會對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和革新帶來不竭動力,從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態勢。
數字圖書館相對圖書館的生存價值是一場考驗,而智慧圖書館則很可能是一場更大的考驗,但任何關于圖書館生存與消亡的論斷都是主觀臆測,都是對圖書館發展的簡單線性推斷分析。圖書館的發展是動態變化的,甚至是超常規的彎道超車。社會一定會發展變化,技術一定會越來越先進,用戶需求也一定會越來越復雜,無論圖書館的形態怎樣變化,無論圖書館發展到什么程度,最為重要的是圖書館員的專業核心競爭能力。圖書館員資源管理能力強、技術應用水平強、用戶服務能力強,則圖書館就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在智慧圖書館的場景下,圖書館不被替代(取代)、不消亡取決于圖書館員具有什么樣的專業能力、核心能力和競爭能力:圖書情報專業能力是基礎,智慧知識服務核心能力是關鍵,數據管理與服務競爭能力是戰略。構建了這樣一套專業核心競爭能力,圖書館員就會有更大的作為,智慧圖書館也將從目標轉變為現實。
對于圖書館員能力的探討貫穿圖書館研究和建設的始終。作為圖書館服務的主體,館員的能力直接決定了圖書館服務的方式、內容和質量,這對于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館員能力的培養比一般意義的圖書館要求更高、難度更大,但也更重要、更迫切。智慧圖書館的館員能力建設是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核心,更是要將館員的職業發展和規劃融入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藍圖中,要從制度保障、技術研發和工具應用、人才培養、服務標準、評價機制等方面協同努力,只有以館員能力建設為主線,才能構建起體系完備、服務精準、技術先進、管理科學的智慧圖書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