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蓉
幼兒遇到問題時,也會跟大人一樣思考,這個思考的過程正是其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的過程。教師需要幫助幼兒培養問題學習意識,推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而繪本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材料。教師需要結合繪本圖文并茂的特點,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創造能力,引導幼兒學會觀察、推測和聯想,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閱讀素養。
幼兒園階段是培養幼兒邏輯思維、閱讀習慣的一個重要時期。對于低年級的幼兒來說,教師要幫助他們獲取知識,必須先引起他們對知識的關注,使其在不斷了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興趣,從而喜歡上閱讀。繪本是以圖畫為主、并配有少量文字的一類適合低年級幼兒閱讀的書籍,不僅閱讀起來較為輕松,還蘊涵著一定的知識,對于幼兒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讀性。生動活潑的圖畫能夠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將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但對于低年級的幼兒來說,他們的識字量較低,面對篇幅長的文章容易喪失閱讀興趣。由此可見,教師不能選擇枯燥的教材內容,單一地向幼兒傳授相應的知識,而需要靈活變動,思考如何集中幼兒的閱讀注意力,讓其在繪本閱讀中獲得良好的閱讀學習體驗。加之低年級幼兒年齡較小,自制能力較差,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響,這也就造成其在閱讀書籍時容易走神。而繪本以一個具體的故事為載體,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導其全身心投入閱讀中。同時,繪本中很少有生僻字,為幼兒的閱讀降低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如果教師能夠在旁邊加以引導,幼兒便能夠借助繪本中生動形象的文字和深入淺出的道理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豐富個人的詞匯量,為個人今后的知識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繪本書籍中的繪畫能夠調動幼兒的閱讀興趣,也能夠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間,讓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發展閱讀思維。幼兒此時不會帶著抵觸心理去閱讀繪本,反而會主動閱讀繪本中的相關文字,結合繪本中的文字理解繪本故事,從而收獲不同的閱讀體驗。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也能夠緩解個人閱讀的緊張情緒,投入輕松愉悅的繪本閱讀過程中。
教師需要強調觀察對于幼兒閱讀的重要性,引導幼兒觀察相應的繪本閱讀封面,并且通過閱讀封面上的內容大膽猜測繪本內容,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為其之后的精讀打下一定基礎。
比如,在《做最勇敢的自己》這一繪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做最勇敢的自己》是一本很有童趣的圖畫書,故事中的小兔子洛根表情生動、憨態可掬,眼睛里常常散發著夢想的光芒,在一次次鼓足勇氣、克服內心的恐懼中,它漸漸認識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最終成為最勇敢的自己,也開始接受新奇的事物,尋找屬于自己的夢想。這一繪本主要以克服困難為主題,較為貼合幼兒的生活,并以小兔子洛根為主要描述對象。首先,教師可以為幼兒出示封面,帶領幼兒獲取繪本的基本信息。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關注到“做最勇敢的自己”,并且根據書名提出了“什么是勇敢?”“我是勇敢的人嗎?”“我到底有多勇敢?”這三個問題,幼兒的好奇心被充分激發。然后教師可帶領幼兒進一步解讀封面信息,幼兒再次仔細觀察封面,把關注點聚焦到了人物上,注意到小兔子洛根的表情、動作和位置。教師可要求幼兒猜測一下小兔子洛根看上去怎么樣?它是什么心情?此時,幼兒能夠根據個人的理解進行解答,并且也注意到了封面的小兔子洛根似乎正看著某一個物品。在解讀過程中,幼兒能夠厘清主要的繪本對象,并且大致猜測相關的劇情。在繪本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一步步引導幼兒進行故事的描繪,鼓勵他們自主探究故事的趣味性,提高自己的敘事能力。繪本內容引發了幼兒對勇敢的思考,這不僅能提高幼兒的敘事能力,還能教育他們如何認識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最終成為最勇敢的自己,尋找屬于自己的夢想。
優秀的繪本具有一定的猜測空間,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一定的繪本閱讀問題,或者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使幼兒能夠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增強繪本閱讀意識,并在問題思考中成長。
比如,在《小氣鬼豬豬》這一繪本的教學過程中,幼兒需要用質疑、聯系和猜想等方法探究繪本的內容。教師可以先介紹:“豬媽媽給豬豬買了一罐水果糖,晶瑩剔透的,看起來好吃極了。豬豬將糖果帶到學校去,同學們馬上就被五顏六色的糖果吸引住了,團團圍住豬豬。”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問題,引起幼兒的注意,如“豬豬將水果糖帶到了幼兒園里,你猜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大多數幼兒想的是豬豬會將水果糖分給它在幼兒園里的好朋友。但是故事的發展出人意料,“豬豬,這個糖看起來真好吃,”猴猴饞得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我能吃一顆嗎?”“不行不行,這是我的!”豬豬推開了猴猴。“哎呀,你有一罐糖,分一兩顆給我們有什么關系嘛!”小白兔為猴猴抱不平,“對呀對呀,豬豬你太小氣了。”其他同學也附和道。豬豬氣得臉都紅了,緊緊抱住糖果罐,說道:“這些都是我的,一顆都不給!”故事講到這兒,教師可以繼續向幼兒提問:“你們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幼兒帶著問題也開始了思考。然后,教師講述故事后續,其他同學見狀都離開了,只剩下豬豬一個人和他的糖果罐。第二天,猴猴帶來了一大包棒棒糖,給同學們一人分了一個,也分給豬豬。“謝謝。”豬豬為自己之前的小氣感到羞愧,連忙將自己的糖罐遞過去,“猴猴,你也嘗嘗我的水果糖吧。”豬豬又給其他同學們分了水果糖,同學們也給豬豬分享了他們帶來的食物。豬豬的水果糖雖然變少了,可是他卻嘗到了更多的美食。接著,教師便可以提問:“從這個故事里你們學會了什么道理?”有的幼兒說道:“小氣鬼豬豬因為一罐水果糖失去了朋友,體會到孤獨寂寞的滋味。最終,小豬學會了分享,重獲友情。學會與他人分享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美德,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社交能力,學會分享,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朋友和快樂。”可見,教師需要關注問題的相關設置,進一步推動幼兒深入了解繪本內容。此外,幼兒在繪本閱讀問題的回答中,能夠強化對于繪本內容的深刻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優秀的繪本是作者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結果,教師需要重視幼兒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為幼兒營造一種適合繪本閱讀的良好氣氛,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在《葉子先生》這一繪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起幼兒的注意:“葉子先生曾住在我家附近,就在一堆葉子里。但昨天,風把葉子先生吹走了。他會去哪兒,你知道嗎?”接著,教師可以將楓葉、橡樹葉、銀杏葉、無花果葉等不同形狀、色彩和斑紋的葉子巧妙組合,拼貼成各種動物、植物和秋日風景。在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后,教師可以將幼兒帶到幼兒園附近的樹林,引導他們了解香樟、銀杏、海棠、廣玉蘭等植物的特性及各式葉子的不同屬性,如“香樟的葉子聞起來有香味,海棠結的果子像小蘋果,銀杏樹葉又叫‘鴨腳子’……”隨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收集不同形狀的樹葉,并帶回幼兒園,將其拼制成一幅幅秋天美麗的畫,創作出屬于自己的美好秋天童話。
一本優秀的閱讀繪本中往往隱藏著豐富的主題,教師需要抓住繪本的主題,將其和教育主題相融合,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品質,幫助幼兒在主題的思考過程中增強表達能力。幼兒也能夠通過繪本創編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習思維,深入挖掘繪本中的閱讀主題,從而感悟人生的相關哲理。
比如,在《小粽子,小粽子》這一繪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幼兒出示主題,先激活幼兒的閱讀興趣,再接著介紹:“一開始大家只是暗自比拼同伴數量的多少,后來被看熱鬧的魚兒們起哄,甜咸兩隊小粽子開始為了各自團隊的‘榮譽’爭吵起來。到底是甜的好,還是咸的好呢?小朋友們心里有答案嗎?正當甜咸兩隊爭得面紅耳赤之時,一個神秘的竹筒從河面上漂浮過來……”此時,教師需要借由端午節這一主題,引導幼兒在閱讀過程中聯系個人的生活實際,發揮無限想象力,為他們的想象拓展留下一定的空間。當幼兒能夠了解這一主題之后,教師還可讓幼兒進一步思考之后的故事。幼兒進行了如下思考:甜、咸粽子為什么會鬧矛盾呢,甜粽子和咸粽子因為地理位置和口味上的不同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和對方不是一個隊伍的,因此產生了嫌隙,之后又在魚兒的煽風點火之下激化了矛盾,于是才開始了“誰是小朋友最喜歡的粽子”的爭吵,最后又在竹筒粽的開解下知道原來自己都是中華小粽子,是一個隊伍的,于是甜、咸粽子重歸于好。之后,教師可以圍繞“爭吵的解決方式”這一主題,讓幼兒再次回顧故事的主要內容,并且把不同粽子的看法列舉出來,進行整體的回顧。教師還可以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表演,從而進一步擴展幼兒的想象空間。
總而言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需要重視幼兒個人邏輯思維的發展和閱讀思維的激發。教師需要重視繪本閱讀教學,引導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發展個人的思維,提高學習興趣,讓幼兒能夠有效融合相關故事和實際生活,形成良好的創造性思維,進一步獲得綜合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