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楊君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將其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近年來,興起的紅色研學是眾多綜合實踐活動項目中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不僅能夠豐富研學旅行主題和內容,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而且對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培育新時代精神具有重要價值。研學實踐應以課程為抓手,重視課程的頂層設計,將知識學習、能力提升、問題解決整合在一起,才能在研學路上真正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
紅色研學傳承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徑,要做到立意高遠、目標明確。筆者所在的余姚市具有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波瀾壯闊的革命奮斗歷史。但不同的紅色研學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目標,例如,火燒長泠江紀念館體現反抗壓迫的民族精神教育史,而浙東紅村“芝林村”傳承的是偉大的革命精神。要想走好紅色研學之路,教師首先應全面了解家鄉革命史,探尋家鄉紅色革命的源頭。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了解黨和國家的故事,才能將歷史照進現實。在真正踏上研學之路前,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引導學生在班級中互薦紅色書單,在校園里開展“閱讀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國家歷史、汲取精神營養、豐富文化底蘊。以智育為內核,以紅色研學為載體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行有所學、學有所獲。
在紅色經典的海洋里,學生一邊津津有味地閱讀,一邊與家長、同學談論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研讀從“滿堂灌”提升為“互動學”,學生了解黨的發展歷程和余姚地方黨史,了解家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感受家鄉的巨大變化,從而激發了“學黨史、知黨情、頌黨恩、跟黨走”的熱情。
在短視頻、自媒體充斥的當下,觀看紅色電影、重溫紅色經典顯得尤為重要和神圣。一部部紅色影片是學生了解黨的光輝歷史、緬懷革命先烈、接受精神洗禮的重要途徑。
“雙減”政策出臺后的首個國慶假期,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鼓勵父母帶著孩子一起走進電影院,或者在家中觀看紅色電影。《長津湖》《我和我的祖國》等一部部紅色影片給學生帶來了精神洗禮。在觀看中,學生對革命先輩的懷念之情和崇高敬意油然而生,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然而,如果沒有前期的課堂知識作鋪墊,學生頭腦一片空白地去參加實踐活動,就難以較快地進入研學旅行的狀態,只會走馬觀花,留有遺憾。
行走中的“紅色課堂”指引著學生深入學習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黨情懷、汲取奮進力量。豐富的紅色資源是黨艱辛而輝煌的奮斗歷程的見證,其中凝聚的革命精神更是前輩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筆者家鄉的紅色文化根脈深厚,不論是會議舊址、名人故居,還是烈士紀念地、歷史博物館等,都承載著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如果紅色研學只是單純打卡紅色地標,那就失去了其教育意義和價值。紅色研學旅行并非“說走就走的旅行”,其對教師做好“研”和“學”的備課工作的要求更高。為避免出現“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的現象,研學旅行強調實踐性、體驗性、探究性,注重知行合一,提倡研學旅行做到目標明確、學習有效,凸顯教育功能和育人價值。
因此,筆者認為策劃一場紅色研學之旅應做到如下幾步。
為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深刻體會革命歲月的艱辛,接受紅色精神洗禮,教師需根據學校所在地理位置和學生年齡層次特點,結合地方特色,積極探討紅色研學活動的可行性,從而設計出適合本校學生的紅色研學路線。
1.組建小隊,搜集資料。筆者所在古鎮馬渚物產豐饒、鐘靈毓秀、人文薈萃。長泠江村抗戰史跡館遠播紅色文化,青山村夏王宅里烈士墓浩氣永存,云樓村鄭公舍身就義抒發革命豪情,斗門村愛國機閘記錄大運河寧波段的前世今生。這些都為筆者所在學校設置和開展各類紅色研學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
研學前期,學生按意愿組成紅色研學小分隊,推選出隊長,并確定各個組員的活動任務,如表1所示。教師則通過布置作業,要求每個小隊通過上網查找、查看書籍、翻閱資料、訪問先烈后人等渠道查找歷史資料。通過各種途徑,學生深入了解了當地的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化,學習了先烈們的英雄事跡,領會了先輩為了革命事業頑強奮斗的精神,深化了自身對紅色精神的理解、感悟與傳承,形成了家國情懷,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表1 紅星小隊“長泠江紀念館”研學分工表
在搜集資料及咨詢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和調查訪談,增強了搜尋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小隊活動中,學生學會了交流與合作,懂得了取舍和補充,為紅色研學之路奠定了基礎。
2.分配任務,制定方案。前期搜集的信息資料為后續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富有價值的線索,各個小隊隊長根據隊員特點和擅長技能進行了研學任務的分配。教師則在研學開始前對所有小隊講解了研學注意事項。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紅色研學的目的是將“學”與“行”有機結合,讓學生走出教室、暫別課桌,走進博物館、紀念堂,開展傳統紅色教育。紅色研學活動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開闊視野、拓展見聞,深刻感悟革命烈士的奮斗精神。
1.聆聽紅色之聲。“耳際長鳴鐘如警,忍將悲憤化宏圖”。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來到滿載馬渚長泠江村抗戰歷史文化底蘊的紀念館,懷揣著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傾聽那段勞苦大眾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欺壓的屈辱歷史。每個參觀的學生仿佛來到了那個動蕩不安的戰爭年代,切身體會到今日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革命先輩的浴血奮戰。學生在所見、所思、所感、所悟中,在潛移默化中厚植愛國情懷和民族自信心。本次活動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空間,真正做到了實踐育人。
2.體悟革命之艱。“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閱讀墻面上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歷史圖片的同時,學生也對見證了紅色歷史的每件革命文物進行觀察、記錄和反思。釋讀紅色遺珍,共憶崢嶸歲月,目的就是在回望歷史中繼承歷史,在繼承歷史中把握今天,在把握今天中開創明天。
3.感受家鄉之美。“英雄業績傳千古,尚志精神勵后人”。學生從紀念館出發,徒步回學校,經過家鄉的百畝金色稻田,路過大小林立企業,又一次近距離地感受了家鄉的美好和發展,仿佛這滿目的盛世繁華是參觀紀念館之行留給我們每個人的“彩蛋”。
生態山水的游歷、傳統文化的傳承、紅色精神的滌蕩,凝聚了學生課堂內外結合的智慧結晶。筆者所在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促使學生將課內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將理論實踐化,鼓勵學生在研學途中學習與體驗,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力爭讓孩子的每一次研學旅行都收獲滿滿。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紅色研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尋訪紅色教育基地,對研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形成深刻感悟。旅行研學,學生是主體。在創意物化階段,教師與學生一起交流總結、分享成果、反思不足,進而使能力得到提升,視野得到開闊,見識得到增長,這才是學生的最大收獲。
探訪紅色勝跡,回顧紅色歷程,強化情感體悟,內化精神追求,外化行動自覺。紅色研學過程中搜集的大量紅色素材,讓學生沉浸其中。在研學結束后,學校精心組織開展了“不忘初心,勿忘國恥”的紅色征文比賽。
學生撰寫研學文章,用文字的方式表達自己“從小學習英雄,爭做少年先鋒”的決心,抒發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豪言壯語。
一張張照片沉淀著紅色的記憶,記錄著紅色的故事,鐫刻著紅色的印記。在學生的鏡頭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濡染家國情懷的紅心。筆者所在學校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從書本知識拓展到戶外實踐,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機融合起來,極大地提升了德育的效果,真正落實了立德樹人的課程目標,踐行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火燒長泠江紀念館之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之情,也讓學生迸發了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情感。在學校舉行的“描摹紅色經典,獻禮建黨百年”繪畫比賽中,學生在紙上用畫筆盡情演繹紅色黨史,描繪中國騰飛的輝煌景象。
紅色研學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舉措,其對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縱深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已成為眾多學校拓展課外活動的新途徑、新亮點,旨在讓紅色教育走出學校的圍墻,充分發揮紅色研學之旅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讓學生在行走的“紅色課堂”中體悟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