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佩佩,袁慧娟,賀鈺婷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自CAFTA 建立以來,東盟國家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區域。據國研網資料顯示,除個別年份外,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增長速度較快,2002—2020 年平均增長14.55%。可見,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穩中向好。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面臨新的發展機遇,2022 年1 月1 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為中國農產品貿易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為此,在RCEP 背景下估算中國向東盟國家出口農產品的潛力,對中國未來的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查閱相關文獻,總結歸納相關學者的研究思路發現,國內學者偏向于利用各類指數研究分析中國農產品貿易特征。楊玉文等(2021)[1]利用貿易競爭力指數,分析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的特征,指出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關系日益密切,出口農產品結構向勞動密集型轉變。陳博歐和張錦華(2021)[2]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產品出口相似性指數等,分析中美農產品貿易特征。結果表明,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具有互補性較強、競爭性較弱等特點。針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及出口潛力等問題,國內學者大多采取構建模型、貿易潛力測算等方式研究。葛明等(2021)[3]基于CMS 三層分解模型,研究RCEP 框架下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的驅動因素,發現RCEP 進口市場規模的擴大是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的主導因素。李國慶等(2022)[4]通過構建貿易引力模型測算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潛力,發現中國與排名前十的農產品進口國家具有較大的貿易潛力。
現有文獻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研究主要關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美國、非洲等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對東盟國家的研究較少。在貿易潛力測算方面,大多以GDP、距離、人口等常規變量為主,文章加入一些新變量研究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的出口貿易,以此建立拓展的引力模型進行測算,為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未來農產品貿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的貿易出口額從2002 年的1.89 億美元上漲到2020 年的196.05 億美元,農產品出口總額增長了10 200%,得益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04 年,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早期收獲計劃”的簽訂,500 種農作物享受零關稅,使貿易出口額迅猛增長。2013 年,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出口總額增幅變大。2020 年中國出口總額較2013 年增長幅度達到70%,年均增長達到10%,如圖1 所示。

圖1 2002—2020 年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額
2002—2008 年中國出口東盟國家的貿易主要集中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4 國。其中,馬來西亞占中國出口東盟國家農產品的30%左右。2008 年后,中國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4 國,占中國出口東盟國家農產品的78%左右。文萊、柬埔寨、緬甸和老撾僅占中國出口東盟國家農產品的5%左右,如圖2 所示。

圖2 2002—2020 年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占總額比重
國研網2020 年數據顯示,按照HS 編碼分類,在東盟區域內,2020 年中國出口量最大的是第二大類農產品,達到105.63 億美元,出口總額是第一大類的4.20 倍、第三大類的39.12 倍、第四大類的1.69 倍。從中國出口東盟國家4 類農產品的占比情況看,第一類農產品出口到泰國占比超過40%,第二類農產品出口到越南和泰國占比均超過15%,第三類農產品出口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占比均超過30%,第四類農產品出口到馬來西亞和泰國占比均超過20%。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種類結構不均衡的特點,如圖3 所示。

圖3 2020 年中國出口東盟國家第一至第四類農產品占比
現階段,學者主要采用構建貿易引力模型的方法分析經濟主體間的貿易,對測算貿易潛力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文章采用貿易引力模型展開研究,以農產品出口額作為被解釋變量,結合實際情況,引入合適的變量,最終選取東盟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用地面積、匯率、人口數量、距離、農村人口占比等6 個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建立貿易引力模型,分析各因素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程度。貿易引力模型如下。

GDP·GDPpc表示中國與c國在p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的乘積(美元),反映兩國的經濟規模。一般出口國國內生產總值越高,表明其越有生產出口能力;進口國經濟水平越高,進口需求越大。預期β1 系數為正。AGRpc表示p時期c 國農業用地面積,反映貿易國農業資源稟賦。農業資源稟賦越好,農產品進口需求越小。預期β2 系數為負。EXCpc表示p時期c國兌換美元的官方匯率。某國貨幣貶值表明該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優勢,會增大出口減少進口。預期β3 系數為負。PEOL·PEOLpc表示中國與c國在p時期人口數量的乘積,反映兩國的人口規模。人口規模越大,市場進口需求越大。預期β4 為正。KILOpc表示中國與c國在p時期的距離(以兩國首都的距離為準),反映兩國的運輸成本。距離越遠,運輸成本越高,會形成貿易阻礙。預期β5 系數為負。ACpc表示p時期c 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反映貿易國勞動力資源稟賦。勞動力資源稟賦越好,進口需求越小。預期β6 系數為負。
為了研究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潛力,選取所有東盟成員國作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樣本國。根據HS 海關編碼,將前24 章的全部農產品共四大類的出口總額作為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根據數據的有效性,選取2002—2020 年的國研網數據,貿易引力模型中的各變量含義和數據來源如表1 所示。

表1 模型變量數據來源
農產品出口貿易引力模型的回歸結果如表2 所示。兩國經濟規模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與預期一致,且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由此說明影響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規模。

表2 農產品出口貿易引力模型的回歸結果
農業用地面積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與預期一致。隨著東盟國家的農業用地面積不斷擴大,使得農產品產量增加,足夠滿足本國人民的消耗,會減少從中國進口。
匯率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與預期一致,表明東盟國家的匯率貶值,將會加大對外出口,進而減少對外進口。
人口規模總量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與預期不一致。因為中國作為出口國人口總量增加,會導致國內農產品自身消耗增多,從而減少對外出口。
距離在固定效應中無法有回歸結果,因地理距離變量不隨時間變化,回歸時剔除。
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顯著為負,與預期一致。勞動力資源稟賦越好,農產品進口需求越小。
兩國的雙邊貿易潛力可以通過貿易引力模型估算。依據引力模型得到測算中國出口貿易潛力的模型如下。

根據貿易模型估算預測值,實際值與預測值的比值為貿易潛力值。文章測算的貿易潛力如圖4 所示。

圖4 2020 年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潛力值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潛力較大。潛力開拓型,中國與東盟4 個伙伴國的貿易潛力值均為0.8~1.2,表明中國對這些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達到一定規模,但通過加強溝通、優化產品結構等仍能提升國家間的貿易潛力。貿易過度型包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3 國。從貿易潛力值來看,2020 年3 國的貿易潛力值都在1.2 以上,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較小。隨著RCEP 的正式簽署減讓關稅、開放市場準入,繼續根據各國具體情況找出新的增長點,改造現有的出口情況,進一步鞏固與發展。貿易不足型包括文萊、老撾和柬埔寨3 國,貿易潛力值均小于0.8,中國對這3 國的貿易潛力尚待開發,具有巨大的合作市場。可以依托“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基礎設施的相互聯通以及農產品貿易暢通,深層次挖掘農產品出口潛力。
基于2002—2020 年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數據,分析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現狀,運用引力模型研究中國對東盟各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潛力。從中國農產品出口東盟國家的貿易現狀來看,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總體呈上升趨勢,對越南、泰國兩國的出口占比在東盟十國中占比高達49.3%。出口農產品的種類主要集中在第二類產品,遠高于其他3 類產品。由此可見,出口國家差異化較為明顯,且出口的品種結構不平衡。從中國對東盟國家農產品出口因素的影響來看,中國與出口目的國的經濟規模對中國出口農產品有明顯正向影響。目的國的農業用地面積、匯率、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以及兩國的人口總量增加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有明顯負向作用。從中國農產品對東盟國家的出口貿易潛力來看,中國農產品對東盟國家的出口潛力存在顯著差異。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抓住RCEP 實施契機,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市場。中國應著重擴大文萊等具有較大上升空間國家的農產品貿易,保持與泰國和越南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加速推進中國農產品的對外出口。
第二,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技術要素投入力度。隨著技術要素在農產品生產中逐漸占據主導,應運用科學技術等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發展,優化灌溉技術。在RCEP 的實施背景下,積極給予東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援助,實現中國同東盟國家間的互聯互通。
第三,積極發展本國經濟,增加東盟國家對中國農產品的需求。中國經濟規模擴大有利于農產品生產技術發展及出口。東盟國家應保持本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升級消費結構,提升東盟國家對中國農產品的需求量與購買力。
第四,推進區域全面合作,開拓新的貿易合作領域。與成員國加強貿易政策溝通,提高中國與東盟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消除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非關稅壁壘。與緬甸等國探索合作新領域、新形式,突破農產品貿易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