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紅梅,林婷婷
(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870)
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戰略目標,到2025 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 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城鄉“數字鴻溝”大幅縮小,農民數字素養顯著提升[1]。
根據2021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居民數字素養平均分比城市居民低了37.5%[2]。農民數字素養這一巨大差距,不僅關系數字鄉村發展進程,還關系著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特別是在鄉村數字化硬件配套設施逐漸完善的背景下,農民數字素養差距更加制約了鄉村整體發展。因此,提升農民數字素養,有利于激發農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破解數字鄉村發展困境,助推鄉村振興。
農民數字素養不僅體現為農民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對不同領域及渠道的數字信息獲取、識別及使用能力[3],還包括對互聯網信息的認知、社交、內容創作等能力[4],提升農民數字素養是應對數字化時代鄉村發展的科學選擇。
數字鄉村建設是通過數字技術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改造傳統農業,為農業發展賦能,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提升鄉村現代化發展水平。隨著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數字鄉村建設也發展迅速,而建設成功與否,不僅要看數字化基礎硬件設施健全程度,還要看農民數字素養與鄉村數字化建設吻合度。數字鄉村建設需要有較高文化素養、較強學習能力和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專業化數字人才,并能將掌握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數字化應用技術廣泛運用于鄉村產業發展中,促進傳統農業向數字型農業轉型,因此提升農民數字素養,并與數字鄉村建設有效銜接,是當前數字鄉村建設的現實需要,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依賴于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多領域協同推進、多要素協同作用[5]。面向各系統協同聯動發展的鄉村建設模式,提升農民數字素養有利于構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新秩序,通過提升硬件基礎設施的使用需求和使用程度,影響數字治理、數字文化、數字產業以及數字生態的參與深度和廣度,進而激發各系統的創新能力和內生動力,形成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低風險的鄉村建設體系,實現資源要素最優利用和配置,進而加快鄉村振興全面建設。農民數字素養越高,越能充分認識鄉村發展的綜合成本、預期收益、發展趨勢和潛在風險等,越能以積極形態參與鄉村振興各項實踐,助力鄉村全面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發展關系。
以數字化、信息化為核心的技術和產業正在推動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應用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成為當務之急,而努力提高農民數字素養也變得迫在眉睫。未來的農業競爭,必將是一場數字新農人的競爭、智慧云信息的較量和智能大數據的博弈,未來鄉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然以大數據的應用為重要依托,因此亟須提升農民數字素養,其素養高低直接影響數字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進而影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創意農業、智慧農業、研發服務、倉儲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形成,如淘寶、抖音、快手、社交電商等直播銷售平臺均需要有數字素養的專門型人才,而農民數字素養恰是集合了農業和數字特色,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農業發展問題。
培育農民數字素養是破解農村經濟發展困境、助推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隨著農業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對于農民數字素養及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國在培育農民數字素養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還存在諸多問題。進一步加強農民數字素養,不僅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能進一步改善,而且對于紓解“三農”問題、助推鄉村振興、實現“十四五”遠景規劃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提升我國農業數字化建設水平,就應提升農民數字素養,這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難題。
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以數字鄉村建設為契機,作為鄉村振興的微觀主體,廣大農民群體的數字化認知和應用能力成為衡量數字鄉村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尺,因此農民數字素養至關重要。但就目前而言,農民數字素養水平較低,數字化觀念保守,對數字化農業價值的評估和數字化農業認知欠缺,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由于我國傳統農業歷史悠久,農業從古至今都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這就造成了傳統農業價值觀念存續,與當下數字化理念沖突。此外,對于教育知識背景薄弱、沒有受過系統教育的老一代農民來說,將數字化技術、設備和服務應用于促進農業生產和改善生活方面的認知不足,對國家出臺的農業政策和相關扶農公告更是了解甚微,缺乏數字化理念,不利于數字化農業應用及發展。
其次,行為人的數字素養主要受其身體心理素養等因素影響[6]。身體上,日復一日地勞作,尚無余力學習新的知識以及常年勞作身體條件也難以負荷,使農民沒有心力接受系統的數字化教育。心理上,沒有意識到現代數字化農業增收的價值,對于農業數字化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的學習缺乏主動性,把大量的閑暇時間花在娛樂上,手機網絡平臺只是娛樂和消遣時間的媒介,廣場舞之類的娛樂活動成為農閑常態。
再次,在學習時間和條件及人力成本問題上也面臨著困境。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對于培訓內容的接受程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農民傳統的農業發展理念與數字化理念碰撞成為影響農業發展的桎梏,導致農業數字化缺失內生動力,影響數字賦能鄉村振興。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數字鄉村建設需要“帶頭人”“主心骨”,農民數字素養培育個體缺失,使得數字賦能未能在農村得到有效推進,蝴蝶效應結果不可預料。鄉村人才振興不僅靠“帶頭人”,成功的關鍵取決于整個農民群體,“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低下,成為阻礙農民數字素養提升的關鍵因素”[7]。隨著數字化農業的快速發展,產業應用數字化技術對于農民數字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性勞動人員文化基礎水平比較薄弱,接受數字化教育的背景知識也相對匱乏,無法滿足數字化產業升級對其知識和技能提出的新要求,農村人口的整體數字化水平、知識和技能相對較低,數字化教育嚴重缺失,數字化貧困地區的農民無法搭乘“數字紅利”的便車,造成了農業與其他數字化領域發展不平衡。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鄉村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但是城鄉發展不均衡,鄉村網絡普及率較城鎮而言相對較低,農村居民獲取數字化信息的條件有限。部分鄉村地區存在網絡覆蓋率較差、網絡費用較貴等問題。
此外,農民對于數字化信息處理的能力較弱,如農民很少通過電視以外等信息化的媒介了解農業相關的信息和政策,對于招商引資的消息,農產品信息化的播種、施肥、采摘、收割以及農產品市場行情等了解有限,農產品的售賣渠道和信息來源更是少之又少,導致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不平衡,無法實現農民利益最大化。
鄉村振興要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以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廣泛應用為關鍵舉措,以提升農民數字素養為重要抓手,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進而助推農業農村轉型升級。鄉村振興關鍵一環是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數字化農業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和激發農民對數字化認知和應用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推動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因此,通過多種渠道,全方位帶動農業數字化,提升農民數字素養是當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
農民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農民數字素養的提升,需要從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發,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主要在于讓農民轉變保守的傳統農業觀念,讓其自發地參與到數字化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成為農業數字化真正的受益人、數字化成果的享受者。
首先,以數字化人才培訓為手段,數字化實際應用及前景分析、政策解析等為培訓內容,結合農民的生活作息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等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培訓,轉變農民的傳統價值觀念以適應數字化發展的需要,形成對數字化的有效認知,提高其學習數字化知識和能力的水平,逐步向現代新型職業農民轉型。
其次,要積極推廣和宣傳農業數字化工具應用于農業,讓數字化成為農民生產生活的常態化工具,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減負,使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得到實質性提升,從而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學習數字化的主動性。
再次,利用數字化優勢,以手機終端為依托學習和應用數字化技術,在時間和空間上為農民提供真正的指導與幫助,形成時間和空間動態化協調配合機制,在農民有余力時系統化動態培訓,降低時間和人力資源的投入成本,最大限度把農民培養成具有良好數字化知識和能力的新時代職業農民,為農業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首先,要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數字素養,憑借自身數字素養取得的成果來吸引和帶動周圍農民對于數字化應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自身的發展促進周圍農民的發展,以自身數字素養的優勢吸引周圍農民學習和培養數字素養。
其次,要充分發揮鄉村個體種植大戶的典型示范作用。通過分享應用農業數字化取得巨大成果的典型范例,以可視化方式來告訴農民數字化農業的重要性,讓其親身體會數字化對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強大帶動力,轉變農民對于數字化農業的保守理念,激發他們對于數字化的興趣,鼓勵、支持和引導農民對于數字化的認同和參與、了解及學習。
再次,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管理作用。為了加強農民的數字素養,以當地從事勞動的農民為對象,專項幫扶、對口培訓。政府要加強對農民數字化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民整體數字素養。比如,根據地區內相關作物的生長情況開設專門的培訓課程,提高農業種植的科學化。針對農作物病蟲害問題的預防和防治、農產品的創收和售賣等給出合理化的建議和相關的扶持政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增收,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鄉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要提高農民的數字素養,就必須要有數字化、信息化的設備,也必須要有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比如,現代“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利用短視頻直播渠道銷售農產品,必須建設便利快捷的網絡等基礎設施,借助互聯網平臺,催生農業發展的新業態。
首先,需要不斷深化5G 網絡的普及,最大程度上做到家家有網,戶戶參與數字化經濟的發展,縮小鄉村面臨的數字鴻溝。此外,要鼓勵各科研機構和企業不斷研發助農互聯網應用軟件、技術產品,為農民搭建數字化網絡平臺和線上學習橋梁,滿足農民農業轉型的數字化要求,從而推動鄉村振興與數字化發展的有效銜接。
其次,要不斷提高農民數字化的應用能力,學會利用網絡和數字化平臺,充分挖掘數字化資源,豐富數字素養,尋找助農興農良機。
“農村數字化貧困的本質是素養貧困,是在數字化社會和數字化經濟中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素養的貧困。鄉村振興的根本在于人的振興。在數字化時代,人的振興需要提升人自身的數字素養,才能在新經濟浪潮中占得先機甚至彎道超車,實現脫貧致富”[8]。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應加強數字化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不斷增強內生動力,催生經濟發展新業態。農民是農業發展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主體,充分發揮農民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也要不斷地加強農民數字素養的培育,以便搭上數字紅利的順風車,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