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欣
(西安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2021 年中央發布“一號文件”,對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政府助力分散農業經營風險的重要工具,對降低農戶受災損失、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發揮著關鍵作用。2007 年我國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以來,財政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農業保險的類型更加多元。據統計,2020 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814.93 億元,惠及1.89 億戶次農戶,2021 年保費規模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政策性農業保險面臨的問題也愈發凸顯,農戶投保積極性低、農業保險門檻高、災害查勘測損困難等成為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主要障礙。
近年來,數字技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數字技術催生的數字金融也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數字金融結合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公司[1],突破了傳統金融服務的局限性,降低了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少了金融服務的成本,為農業保險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2]。數字金融在提高農戶風險防范意識與投保積極性、降低保險公司勘賠定損成本、對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的動態監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數字金融如何賦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創新發展,以推進農業保險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研究表明,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數字經濟加速騰飛,有效地支撐疫情防控和經濟智能化轉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顯示,2020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 萬億元,占GDP 比重的38.6%。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數字金融,推動了農村金融交易的便捷化與普及化。數字金融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為大眾提供了新型金融服務,也為突破農業保險發展的困境提供了契機。
一方面,隨著數字終端的普及,農村居民作為農業保險的參保主體,大部分能夠熟練使用移動支付、手機銀行等數字金融工具。截至2021 年12 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2.84 億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7.6%,為農村數字金融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另一方面,數字金融大幅降低了保險公司的成本,提高了風險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保險公司可以通過“3S”(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降低自然災害查勘測損的難度,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規范化、精準化、透明化。
在數字金融發展的大好形勢下,有必要重新剖析政策性農業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利用數字金融改變傳統的農業保險發展方式,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創新發展。
首先,我國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較低,農戶對目前國家已有的農業保險類型缺乏了解,對自然災害的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從供給端來看,我國出臺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已經覆蓋了大部分農產品種類。但從需求端來看,農戶缺乏了解渠道,造成信息嚴重不對稱,農村居民容易被誘導購買不良的金融產品。
其次,我國農業仍然以小規模經營為主,尚未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規模化、機械化的農業種植,這種現象在西部偏遠地區尤為突出[3]。加上農村外出務工的人口不斷增加,農戶對農產品收入的依賴程度和預期值都大幅降低。因此,自然災害不足以對農戶家庭收入造成致命性的損失,導致農戶缺乏投保的動力。
再次,保險賠償缺乏統一標準、規則制定不明確等也會導致農戶對農業保險望而卻步。保險公司對農業損失的判定存在較大的主觀性,會直接影響農戶最終的賠償金額。即使參與農業保險,若賠償金額達不到農戶的預期,也會導致農戶對農業金融失去信心。
我國農業發展仍然呈現出分散和小規模的特點,大型農業企業正快速發展,但數量較少。而保險業在篩選客戶群體時存在固有的偏好,會重點尋求規模大、集中化、盈利能力強和具有穩定現金流的大型企業。例如山地種植、梯田種植等西部地區的農業更容易受到金融公司的歧視,導致有限的資源更多被分配給大型企業,從而擠占農村農戶的金融資源,這顯然違背了農業保險的初衷。總體來說,農業保險對需求主體存在較高門檻,保險公司對廣大農戶的需求以及農業保險的潛在市場仍然缺乏重視。
由于農業保險面對的客戶群體數量龐大,搜集農戶的信用信息成為一項復雜煩瑣的工作。農村信用信息的征集主要采取業務員對接客戶的方法,每個業務員需要對接的客戶較多,造成業務員的信息搜集工作不夠充分。沒有接觸過貸款等金融服務的農戶,甚至在征信系統缺乏信用信息,農戶的信用信息系統覆蓋面小、尚不完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也越來越重視。這時群眾文化活動就成了他們首要選擇的方式,其中群眾美術文化成為人們追捧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一。高水平的群眾美術輔導活動有利于提高群眾的審美能力。美術的發展經過了長時間的積累和進化,在傳承和發展的同時,美術用它自身的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高水平的群眾美術活動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凈化。
傳統金融模式下,客戶可能進行信用造假,向金融機構出具虛假證明、編造虛假信息,難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因此,征信系統數據不健全、信息不完善等制約著農業保險的發展。
農作物的勘賠定損是一項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工作,評估結果會直接影響農戶的理賠金額。勘賠定損存在較強的主觀性,如果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會導致不同保險公司對同一農作物受災程度的判斷不同,保險公司也可能利用農業保險的這一特點故意減輕損失評估的嚴重程度,導致農戶難以真正受益。因此,農作物受災情況勘賠定損的科學性是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難題,否則農業保險將難以在分散的農戶中進行大規模推廣和落地。
保險公司在經營農業保險的過程中,會因為農戶的地理位置偏遠分散而面臨高額成本。同時由于我國地勢多山地,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3,這些農業發展的固有特性都會增加保險公司理賠的難度[4]。
在傳統的金融模式下,保險公司需要點對點實地考察和評估農作物受災情況,增加了保險公司的人員成本和時間成本,更加限制了薄利的農業保險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農業保險存在的道德問題引發了學者的熱烈討論,大部分學者重點關注了需求方即農民的道德風險,而對保險公司的道德風險缺乏足夠關注。不同于其他商業保險,由于政策性農業保險受到國家財政的大力扶持,導致了農業保險不僅存在投保人騙保的現象,還存在保險公司套取國家補貼的行為,即政策性農業保險出于自身特性面臨著嚴重的雙向道德問題。
從農戶角度看,農戶參與農業保險以后,可能會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導致農作物產量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故意加重經濟損失。若發生自然災害,農戶可能對農作物損失漠不關心,不采取措施有效止損,而是放任不管,導致受災更加嚴重[5]。同時,農戶可能通過虛報瞞報等方式騙保,提供虛假的受災資料,甚至故意制造事故騙取更多賠償。近年來,我國農業、畜牧業的騙保新聞事件屢見不鮮,例如臺風事故后虛報水稻受災面積等[6]。
從保險公司角度來看,保險公司可能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誘導農戶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通過虛假業務套取國家財政補貼,獲取額外利益。保險業務員也可能欺上瞞下,收取農民保費收入卻不上報保險公司,導致農戶受損后得不到理賠。保險公司為提高收益,會故意拖延理賠手續,延長業務處理時間,使農戶不能及時得到賠付金額,損害農戶的利益。
首先,利用網絡技術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信任程度。參照國家反詐中心APP 的宣傳模式,通過制作農業保險賠付典型案例的短視頻、與網紅合作宣傳等多種方法,吸引更多農戶關注農業保險產品。通過網絡媒介將農業保險的投保方式、利害關系、理賠政策等真正普及給農戶,使農戶充分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意義和作用,從而調動農戶投保的積極性。
再次,加大保險賠償的信息公開力度,增強群眾的監督程度。建立以村為單位的信息公開制度,確保農戶的投保情況、報災方式、損失程度的判定方法、理賠金額等信息公開透明[7],使每家每戶公平參與農業投保。同時可以發揮農戶對政策補貼的監督作用,促使保險公司的規則制訂、理賠標準等更加合理,規范財政資金的用途。
數字金融服務能夠幫助保險企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完善農戶的信用信息,大幅降低信息采集成本。目前,信用信息數據庫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重視,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8]。
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農戶征信信息的梳理工作,采取與互聯網公司相結合的方式,聯通農村電商與征信數據庫,形成共享信息體系。同時要謹防泄露農戶信息,防止不法分子和詐騙機構乘虛而入,打擊農戶對農業保險的信心。
保險公司在搜集農戶信用信息時,應當建立統一規范的方法和標準,推動保險工作透明化。保險公司收集農戶征信信息的同時,應當及時捕捉客戶對于保險產品的需求,開發出與客戶需求相匹配的個性化農業保險產品,利用數字技術對農戶實現“精準畫像”。使征信信息收集、客戶需求挖掘、創新產品研發等工作同步進行,及時調整以適應市場變化,降低保險公司成本,為農戶提供高質量的農業保險服務。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農業保險的勘賠定損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保險公司可以引入遙感技術、無人機、全球定位系統,建立自然災害預警防控和實施監督機制,使數據網絡互聯互通,迅速確定自然災害產生的原因以及農作物的受損程度,確保精準評估和快速理賠。信息技術的引入可以降低勘賠定損的工作難度,使保險理賠更加規范公平。
信息技術可以提高農戶索賠的便捷程度,農戶可以通過手機拍照等方式,將農作物的實際受災情況及時反饋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結合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上傳的照片進行批量處理,嚴格審核,警惕欺詐,進行線上遠程理賠,將賠款通過移動支付直接轉入農戶的銀行賬戶。由此可見,數字金融可以極大地簡化保險賠付的審理流程和手續,降低農業保險的成本。
政策性農業保險受到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建立保險補貼預算機制,運用大數據等實時監控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業務量,檢查業務量是否與保險公司申報的補貼相匹配,防止保險公司套取國家財政補貼的行為,加強對于保費補貼的管理。實施多層次的監督監管,建立健全農戶對保險公司的舉報機制,制定專門的處罰細則[9],加大對保險公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加強對保險公司和農戶的教育引導,形成農業保險互惠互利機制。要加大數字金融的投入,普及農業保險基本知識,破除農戶對于農業保險的誤解和認知偏差,引導農戶更加規范地使用農業保險產品[10]。同時,可以利用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加強對農戶的誠信教育,從根本上遏制農戶騙保等惡劣行為。只有供需雙方誠信合作,政策性農業保險才能長足發展,農業保險才能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愈發受到政府重視,國家財政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但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更加凸顯。尤其是農戶金融意識薄弱,投保積極性較低;農業保險門檻高,征信系統有待完善;農業保險成本高,勘賠定損困難;道德風險問題突出,惠農政策效果較差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進一步發展。數字金融的飛速發展為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落地提供了新的機遇,在提高農戶風險防范意識和投保積極性、降低農作物勘賠定損成本、實施財政資金動態監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用數字金融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創新發展,是保障農民利益、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