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琪
(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設,夯實數字農業發展基礎,完成農業數字化轉型,早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1]。2020 年1 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制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指出“十四五時期”是實現農業農村數字化的關鍵時期,要把握發展機遇,加快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環節的應用,提高數字化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數字化為農業賦能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而建設數字鄉村更是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被認為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加快推進數字農業發展和數字鄉村建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
河南省是我國13 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是國家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據相關統計,2020 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量為1 365.16 億kg,首次突破1 350 億kg,占用全國1/16 的耕地面積,生產了全國1/4 的小麥、1/10的糧食[2]。同時,河南省也是人口大省,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農業資源,在數據資源、算力成本、傳輸速度、市場潛力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3]。在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河南省數字農業獲得快速發展,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一批實用數字農業技術產品得到開發,一批網絡化數字農業技術平臺建立。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低、機械設備現代化程度低、高技術型人才缺失等,說明河南省數字農業科研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因此,在新發展階段下,發展數字農業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河南現代農業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信息等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了農業系統諸多領域的技術革命,數字農業最早于1997 年被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兩院士正式提出,并將“數字農業”定義為數字地球與智能農機技術相結合產生的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術。
曹宏鑫等(2012)指出,數字農業雖無公認定義,但要求將農業各種結構要素與生產過程各環節全面數字化,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環節、各流程中。葛佳琨和劉淑霞(2017)認為,數字農業是將現代信息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技術結合起來,分析農作物生產信息并開展農業活動,達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以及保護環境的作用。
姚建松(2009)指出,數字信息技術是將農機工程設備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現代農業技術,國內要以近中紅外分析技術和遙感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發展數字農業技術。嚴志雁(2021)建立了基于WebGIS 的數字農業園區管理系統,可實現農業園區生產的數字化管理,實現農業生產與管理方式的轉變。
錢明輝(2021)闡述了在后疫情時代我國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主要面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程度不深、人才短缺與立法不完善等問題,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建議。呂小剛(2020)通過對國內數字農業發展現狀的研究,提出要加快農業信息平臺建設、加快創新型農業技術發展以及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盧大洋等(2022)分析了國內數字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強化人才體系建設等,并提出數字農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總的來看,針對數字農業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數字農業整體的戰略發展研究,但是目前針對于河南省數字農業發展研究尚且不足。
第二,土壤優勢。河南省總面積16.7 萬km2,占國土面積1.74%。目前全省實有耕地面積0.081 5 億hm2,居全國第三位。土壤肥沃且面積遼闊,同時土地利用率也比較高,河南省土壤可大致分為黃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疆黑土、鹽堿土和水稻土7 類,豐富的土壤種類為各種農作物種植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第三,勞動力優勢。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省常住人口共9 936.6 萬人,位居全國第三,其中勞動力年齡人口為89 437.60 萬人,占63.35%。近兩年河南省勞動力逐漸回流,勞動力供給呈現增長趨勢,且河南省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農業人口比重較大,為發展數字農業提供了便利條件。
第一,數字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相關數據顯示,2021 年河南省新開通5G 基站5.17 萬個,累計達到9.71 萬個,居全國第五位,實現了鄉鎮以上及農村重點區域5G 網絡全覆蓋,力爭到2025 年,5G 基站達到22 萬個。此外,河南省地處我國中部,在衛星數據回傳與分發方面占據著獨特地理優勢,2022 年2 月,河南省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北斗三號”竣工并通過驗收,在衛星導航數據質量、定位精度以及系統穩定性方面體現出更強的優勢。
第二,農業農村數字化程度提高。據《2021 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2020 年河南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37.9%,高于2019 年河南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超過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居于全國第十四位[4]。當前河南省內已建成農業“四情”遠程檢測系統、智能遙感系統等數字農業信息化應用系統;2021 年國際數字農業博覽會上展示了農業信息系統、智能灌溉設備、水肥一體化技術與設備等一系列數字農業先進設備。
第三,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良好。2021 年國際現代農業博覽會以“數字賦能、品牌引領,驅動農業現代化”為主題,共設立4 個展區,現場成交額1.5 億元,意向采購額近10 億元。在數字農業產區,邀請了移動、聯通、電信、京東等高新技術企業,現場直播賣貨,拓寬了河南省農產品銷售渠道。同時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先后與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簽訂合作協議,推動河南省農業產業線上銷售蓬勃發展。
第四,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截至2021 年4 月12 日,河南省共建成8 個國家級、80 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覆蓋各種農產品、果產業以及農副產品等優勢產業。以河南省臨潁縣王崗鎮為例,從20 世紀90 年代初開始種植辣椒,被譽為“中國辣椒第一鎮”。2019 年,在相關企業支持下,臨潁縣辣椒產業開始嘗試走數字化產業集群道路,建成臨潁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該園區已在467 hm2農田里建成5G 智慧數字農業種植區,通過在田間植入智能傳感、5G 等數字化設備,可以實現對辣椒種植的土地墑情、氣象數據、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等進行監測。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實現節約人工成本50%、灌溉水源50%以上,畝均效益提升超20%,每年吸納海底撈、老干媽、味之源等20 多家企業前來收購,年交易量達30 萬t,交易額突破30 億元。2022 年,臨潁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認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第一,數字農業核心技術創新相對滯后。隨著河南省對數字農業發展重視度的不斷提高,河南省數字農業相關技術不斷完善,大數據、云計算在農業生產的使用頻率在不斷提高。2021 年河南省數字農業發展水平占37.6%,居于全國第十四位,雖超過全國總體水平,但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數字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主要是由于河南省內大多數縣域農業生產以分散式小農經營模式為主,農村的農業數字化程度普遍偏低,且普及率不高。
第二,數字化技術與農業生產融合度不夠。時代的發展催生了數字經濟,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得益于5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快速普及。農業生產與數字經濟的有機結合正符合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這個時代課題,數字農業這個命題便是在數字化蓬勃發展的今天被提出的,將數字化、智能化運用于農業生產的各環節中,農業生產力將會得到大幅提升。由于河南省數字農業發展起步較晚,導致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參與程度不高、融合程度不深,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各環節中存在著數字技術缺位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字農業的發展。
第三,數字農業人才隊伍建設不足。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農業數字化的發展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粗放型農業模式下,河南省大多以小農戶經營模式為主,農民普遍年齡較大,文化程度偏低甚至有些農民沒有接受過教育。經走訪調查發現,約有超90%的農民不了解“數字農業”,50%以上農民不愿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農田中,缺乏對數字農業的認知。并且河南省高校少有設置數字經濟相關經濟類學科專業,且科研機構缺乏獨立研究的能力,從而導致數字農業方面的人才缺失,阻礙了數字農業的發展。
③下游面。壩體下游面震損檢查信息包括滲漏、管涌、散浸、流土、滑坡、塌陷、縱橫向裂縫以及排水溝與馬道踏步的損壞情況等。其中,管涌信息應包括管涌的位置、流量等,散浸信息包括散浸的位置和程度,流土信息包括位置和現象,滑坡信息包括滑坡位置、面積、面積比、體積、體積比等,縱橫向裂縫信息包括裂縫的位置、長度、寬度以及深度等。
第四,頂層設計與發展規劃相對模糊。國家已經發布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對新階段發展數字農業、建設數字鄉村作出了系統安排。河南省近年來雖然加快了數字農業、數字鄉村建設的腳步,成功舉辦了數字農業展會,但是對河南省數字農業的遠景規劃不夠清晰,尚未推出針對河南省數字農業長期發展的指導意見,且工作推進與制度安排缺乏整體性和協調性。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數字農業的發展應走在前列,在建設數字農業農村的道路上,不僅要重視短期內的發展,更要注重長期的發展方向和遠景規劃,為河南省不斷發展現代農業強省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是數字農業健康發展的基礎,當前河南省數字農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新發展階段要繼續完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基礎建設進程,擴大5G 應用范圍,提高光纖電纜覆蓋率,綜合運用衛星通訊等多種手段實現各地區網絡暢通,投資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開發農業精準定位與智能遙感系統,以及探索“北斗+5G”的融合發展,推進其在數字農業農村、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應用。
農業數字化離不開農業信息資源的公開共享,河南省數字化基礎設施雖比較完備,但數字農業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融合程度普遍不高,與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河南省要加快農業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提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方面的運用頻率,同時加快建設農田信息監測管理系統、智能灌溉系統,建立農田的“可視化”管理,打造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鏈條數字化,實現數字化與農業深度融合,為河南省數字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數字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信息化人才隊伍的支持,高質量人才是數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可與高校展開合作,加強對數字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培養,結合河南省人才引進政策,打造一批高質量數字農業人才隊伍;同時要調動現有農業活動從事者的積極性,針對低水平農業從事者進行培訓,充分調動農民對農業數字化建設的積極性,學習前沿技術,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為河南省數字農業建設“添磚加瓦”。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現代農業的示范園,同時也是農民創收增收的致富園。建設農業示范園對于農業的數字化轉型、農業增收、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以及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河南省要充分依托自身農產品優勢,圍繞“數字引領、科技賦能、模式創新”,聚集市場、人力、資本、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推動建設高質量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充分發揮帶動城鄉融合發展的紐帶作用,為推動數字農業快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這一目標貢獻力量。
河南省要充分認識到數字農業的發展對于農業增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將建設數字農業作為當前首要任務。數字農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力點,在其發展過程中應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融合,合力將河南省建設成為現代農業強省。同時,政府在遠景目標的規劃與制訂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利用河南省農產品的優勢,培養一批優秀的現代農業龍頭企業,與政府加強合作,建設若干個優秀的數字農業重點示范項目。總之,政府部門要把握全局,強化頂層設計,以實現河南省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農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為實現現代化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河南省要堅持發展數字農業,將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農業各環節有效融合,改變河南省原有的粗放型農業經濟模式。河南省是農業大省,糧食總產量常年穩居全國前列,因此,發展數字農業對于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數字經濟、助力河南現代農業強省建設以及實現河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