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迪妮
(東南大學,江蘇 南京 21118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即使當今制造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農業仍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支撐作用。農業發展支撐全國各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2020 年農業對中國GDP 的貢獻率超過8.25%。與此同時,政府持續采取結構調整和財政支持等措施,以確保農業穩定健康增長。
農業和人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人民生活需要的肉類、蔬菜、糧食、水果等食物均是農業產品,服飾、飼料、酒精等產品的原材料也來自農產品,農產品價格的漲跌與農副產品以及農業相關產品的價格漲跌密切相關,也就是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對于中國的物價具有深刻影響,同時也意味著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與人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關。因此,研究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對中國物價的影響問題有利于探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途徑和方法。
現階段,學術界研究主要是針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原因的研究。王偉新等(2020)[1]通過空間回歸模型偏微分方法,探究出勞動力要素以及土地、資本等要素對蘋果市場價格具有一正一負的相反作用。田皓森和馮紅娟(2021)[2]認為,社會融資規模會對農產品價格和物價水平產生影響,具體來說,政府實施貨幣政策會導致農產品價格產生不同程度的波動,這種波動會對社會物價總水平產生影響,物價水平的變化會進一步引起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的變化。彭新宇和樊海利(2019)[3]從國際視角入手,通過比較研究國際原油、大豆、油菜籽、棉花和花生的價格,發現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對于如何穩定農產品價格這個問題,宋長鳴等(2021)[4]給出了答案,即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能夠應對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波動,保障農業從業者的切身利益。
當前,學術界對中國農產品價格波動和物價之間的影響關系還沒有形成共識。譚小芬和邵涵(2019)[5]認為,價格慣性能夠顯著影響農產品價格指數,國際大宗商品在價格方面的變化對農產品價格指數影響較小。楊繼梅等(2018)[6]研究了農產品價格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關系,認為農產品價格對消費者物價指數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但消費者物價指數并不一定會引起農產品價格的變化。
已有文獻主要探究中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例如政策、勞動力等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路徑,而關于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對中國物價影響的研究卻十分缺乏。因此,文章借助投入產出價格模型,以2010—2017 年的投入產出表為基礎,研究了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對中國物價水平以及各部門產品價格的影響。
由于中國國民經濟中存在多樣復雜的內在聯系,農產品價格出現波動后會直接或間接引起一系列反應。例如,農產品價格發生波動時,一定程度上會通過影響原材料價格或勞動力工資水平等多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對食品工業價格產生影響。
文章基于準確性原則,構建了投入產出價格模型,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產生的影響效果進行研究,以期能夠探究農產品價格波動對其余生產部門價格產生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進行研究,構建4 個假設條件。
一是國民經濟生產部門的產品價格變動僅由物質投入費用和服務投入費用兩個方面引起。
二是不單獨考慮農產品供求關系變動對其價格的影響。
三是不考慮人員工資、稅收、折舊等項目變化對價格變動的影響。
四是價格在各部門的傳遞過程中不會被扭曲,且不存在時滯。
根據擴充的實物性投入產出表,可以得到各部門的價格方程如下。

將上述模型拓展到一般情況,假設經濟系統中一共存在n個部門,其中k部門產品發生價格波動,價格變為PK+△PK,根據上文的模型假設條件,可以得到其余生產部門的價格變化情況,如下所示。

本研究數據均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2017 年的中國投入產出表。
根據2010—2017 年的全國投入產出表,采用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在農產品價格上漲20%的前提下,對計算結果進行縮放,得出農產品價格上漲1%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如表1 所示。

表1 農產品價格上漲對總物價水平的影響
由表1 的結果可知: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推進,相同農產品價格波動對于全國物價總水平的影響呈逐年降低的趨勢。在2017 年,農產品價格上漲1%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為0.068,而在2010 年該值為0.080,數據逐年縮小。
農產品價格波動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效果減弱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產業結構變革促使第二、第三產業飛速發展,相比之下第一產業產值在全國GDP 中的占比被壓縮,生產資源流向第二、第三產業,農產品的產值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1%對中國物價總水平的影響逐年降低。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較上年的上漲幅度也是逐年減小。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居民一般購買的消費品支出中,食品煙酒占比最高,2017 年食品煙酒占比為29.3%,2015 年為30.6%,意味著食品煙酒在民居消費中的占比越來越低,恩格爾系數也越來越低。一方面是因為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因為食品煙酒的原材料大部分來自于農產品,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對于物價總水平的影響也在逐年降低。除此之外,食品煙酒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占比最高,因此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較上年的上漲幅度也在降低。
國民經濟體系中,各生產部門產品價格的變動幅度反映了其對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反應靈敏程度。文章研究了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其他各部門產品價格的影響程度,表2 和表3 為農產品價格上漲20%后,產品價格變動幅度前10 名和后10 名的生產部門。
第一產業中,農產品價格變動對畜牧產品的價格影響最大,為4.96%,這與畜牧產品需要使用農產品喂養有關。農林牧漁服務業排在第二位,相對較高,為3.21%。林產品和漁產品分別排在倒數第一和第二位,分別為0.47%和2.29%。
第二產業中,漲幅排在前10 名的依次是谷物磨制品13.90%,植物油加工品12.18%,飼料加工品11.31%,糖及糖制品10.63%,蔬菜、水果、堅果和其他農副食品加工品10.32%,調味品、發酵制品7.68%,精制茶7.51%,方便食品7.15%,其他食品6.60%,酒精和酒6.17%。見表2。

表2 農產品價格對各部門價格影響程度排名
谷物磨制品的價格漲幅名列榜首,原因在于谷物均屬于農產品,因此農產品價格變動對谷物磨制行業的產品影響非常大。排在谷物磨制品之后的是食品加工業和飼料加工業,均是以農產品為原材料進行二次加工。排在飼料加工業之后的是一些食品行業。
第三產業中價格漲幅排名前5 名的依次是餐飲行業3.19%、公共設施及土地管理2.66%、社會工作1.43%、衛生1.22%、住宿1.02%。這些都是與食品和人民生活有關的產業,直接依賴于農產品。
有些行業對農產品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較低,漲幅排名倒數前10 名的依次是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品0.04%,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產品0.12%,房地產0.13%,鐵路貨物運輸和運輸輔助活動0.14%,水上貨物運輸和運輸輔助活動0.15%,燃氣生產和供應0.15%,煤炭加工品0.15%,精煉石油和核燃料加工品0.15%,鋼壓延產品0.16%,批發0.16%。見表3。這些都是第二產業中的高能耗產業和第三產業中的批發、房地產產業,都是與農產品沒有直接關系的產業。

表3 農產品價格變動敏感程度低的部門
當前,研究中國農產品價格變動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效果,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實現農業穩定性發展、保障農業的第一產業基礎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章從投入產出價格模型入手,以2010—2017 年的投入產出表為基礎,探討了農產品價格變動對中國物價總水平的作用,結論如下。
一是伴隨著第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總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農產品價格波動相同的幅度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會逐年降低[7]。
二是農產品價格波動對國民經濟的其他生產部門產品的價格影響程度逐年降低。
三是在第二、第三產業中,農產品價格波動對食品加工業的影響程度最大。
針對以上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切實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從政策出發,制定農產品直接補貼政策,加大農業扶持力度。穩定農產品價格,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措施,降低自然災害對農產品生產的影響,提高農產品產值[8]。
二是加強對農產品的宏觀調控。穩定農產品價格水平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加強政府對農產品的監督,杜絕哄抬物價等負面行為。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成本需要進一步降低,從而促進農產品流通機制發展[9]。
三是保障農民權益。農民作為我國第一產業的勞動主體,對促進我國農業產值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核心作用。因此,應從制度層面提高農民待遇,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實現,提高農民參保比例,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