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芳
(方山縣自然資源局,山西 呂梁 033100)
土地確權是土地流轉的基礎和前提。在農村范圍內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工作是目前基層人員和農戶的重要活動,通過確權登記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信息。此種制度化的確認工作將為農村土地關系的穩定奠定基礎,是黨中央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有力部署。但因農村土地和農戶在思想認識等方面不足,缺乏對政策的深度了解,加之在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農地流轉的意愿受到影響。應分析其中的影響因素,確保農地經營朝著規模化的方向發展,提升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利用水平。
農村土地流轉的概念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從廣義方面來看,所謂土地流轉實質上是將權利轉移,農戶的土地所有權可按照多種形式進行轉移,例如土地買賣,將所有權轉移給賣方。從狹義方面來看,擁有原本土地所有權的農戶可將土地的經營權轉移,即只能通過利用和占有的形式將土地的經營權轉移給他人或者單位。
在土地確權的背景下,我國所開展的土地流轉更為貼合狹義上的概念內涵,所流轉的為使用權。因此,在我國進行土地流轉是根據現行法律法規的要求,合理合法將土地使用權流轉給其他個人和單位,從而保證土地承包權的穩定作用。在此種流轉形式下,三權分置的目標基本實現,土地經營權、承包權和所有權分別歸屬給不同的主體[1]。
確權是權利的確認,主要包含的權利范圍有土地使用權、所有權和經營權。3 種權利在經過相關部門對轉讓申請和核屬審核等流程后,實現權利的轉移。從目前我國土地確權工作的規范性流程來看,主要包括提交申請、屬地調查、核查、登記和土地證辦理的過程,完成后才實現了土地確權的目標。
按照各鄉鎮隨機抽取4~6 個村、每村農戶10~30 戶的抽樣方式,發放380 份調查問卷,收回360 份,回收率為94.7%。通過整理具體見表1。

表1 農戶基本特征情況
通過選取大量數據樣本,選定調查范圍,運用問卷調查法、Logistic 模型和傾向得分匹配法,使用SPSS 19.0 軟件,借助回歸分析的辦法,將多個可能影響流轉意愿的變量因素列出,并作為自變量,計算概率[2]。設計的回歸模型中的Y為二值因變量,其中事件發生時Y=1(有意愿),事件不發生時Y=0(無意愿),影響Y的因素較多,設為n,并且用X來代替自變量,形成Y=β0+β1X1+β2X2+…+βnXn+μ,P=P(Y/X1,X2,X3,…Xn)表示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該事件發生的概率。
回收360 份問卷,使用Logistic 模型進行分析,利用Wald 計量檢驗。其中,當P<0.1 時,說明單個因子具備研究意義。設定擬合回歸方程,按照構建的模型進行計算得出總體的正確率為72%,具備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市場環境因素主要從村落基建和市場便捷兩大方面著手。通過研究發現,以上兩個因素都對土地流轉起到了限制作用。
從村落基建方面來看,農村基礎建設更加科學和便利將加強流轉的意愿。基礎建設包括基本設施,例如水利、大機器等,此類設施能滿足農村農田種植、管理等多個流程的需要,在此種高水平的基本設施環境下,農業市場現代化水平更高,其優勢也將留住農戶,農戶對于土地流轉的意愿更為強烈。除此以外,基礎建設還包括文化部分,在特色文化資源背景下,農業市場不局限于第一產業,而是加入了旅游等第三產業要素,將豐富市場要素的組成,為農戶提供更多選擇,自然提升了流轉的意愿[3]。
從市場便捷性來看,結合表2 數據可以看出,顯著性水平為0.064,滿足5%的檢驗標準,說明部分農村的經濟基礎較差,無法提供便捷的交通,難以發展非農業經濟,農戶只能通過農業生產獲得收入,流轉意愿不強烈。交通較為便捷的區域,在成型的城鎮化設施和經濟類型對比下,農村失去了競爭力,難以留住農戶。
農戶對于走出農村賺錢的意愿更為強烈,加速了土地流轉,使農村中愿意留下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數量大幅下降。交通發達的農村可與其他區域形成互通的經濟關系網,將農產品售賣到不同的地區,同樣可實現信息互通。農戶獲取市場資源信息和定價信息的渠道更廣,增加了選擇的可能性,農產品的銷售價格更能夠滿足農戶的要求,農民更愿意外出打工或者經營小生意,收入更加豐厚,自然加強了土地流轉的切實意愿[4]。市場環境因素中的市場便捷性和村落基建完備性越高,農戶土地流轉的意愿更強。
3.2.1 個體特征
農戶的知識水平、政策了解程度等因素都會成為影響土地流轉意愿的要素,但不同因素其影響的程度略有差異。
在知識水平方面,結合表2 數據可以看出顯著性水平為0.043,滿足5%的檢驗標準,說明知識水平越高對土地流轉意愿更明顯。國家頒布各項政策和法律,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對新政新規具體內容的獲取渠道較寬,接受新事物的時間較短,適應能力強,能更為清楚地認識到土地流轉的優勢,從而加入到非農業生產的大軍中。知識水平高的農戶擁有一定的經營管理知識,可以在土地流轉后從事其他方面的工作,收入來源會更為廣泛。
不同的人對于農田生產的價值取向不同,對于從事農業方面工作熱情較高的人員來講,更愿意開展農業生產活動,轉出的意愿低,傾向于轉入,反之對于從事非農業方面工作熱情較高的人員自然轉出的意愿強烈[5]。
3.2.2 家庭特征
家庭特征是從收入結構、勞動力水平、務工比例和戶籍人口占比幾個角度影響土地流轉。從收入結構方面來看,農村家庭中農業收入占據低比例的家庭,結合表2 數據可以看出,顯著性水平為0.003,滿足5%的檢驗標準,說明其對于土地流轉的意愿更為強烈,因家庭成員中從事非農工作的人員較多,使得對純農業收入的依賴性不高,更為愿意將土地的使用權轉移。反之,在以農業收入為主的家庭中,其主要收入來源是土地,如果將土地流轉,對之后的收益存在質疑,不確定性因素抑制了流轉的達成。在勞動力水平方面,家庭中能進行勞動的人口數越多,其可從事的職業種類更多,愿意將土地流轉。在務工比例方面,土地流轉意愿與勞動力水平對流轉意愿的影響規律相同。在戶籍人口占比方面,在農村中留守的人員越多,說明需要以農地為生活來源的占比越大,會提高農業化水平,發展大規模的農業種植[6]。

表2 農戶土地流轉意愿模型變量結果
3.2.3 土地資源稟賦
土地資源稟賦方面受到土地平整度、機耕條件、承包面積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土地流轉方面,不同情況下的流轉意愿也存在著差異。結合表2 數據可以看出,顯著性水平為0.002,滿足5%的檢驗標準,說明在土地平整度方面,若土地集中在平原地帶,耕地的困難程度低,與此同時土地價值更高,農戶愿意將土地轉出。
在機耕條件較為發達的地區,農耕機械的現代化程度更高,配套設施更全,提升土地種植價值,農戶將土地轉出所獲得的收益更高,增強了轉出意愿。在承包面積方面,原本擁有更多土地的人員,其在將土地轉出時可獲得更大收益。在此種情況下,農戶轉出的意愿強。與此同時,部分農戶要想實現規模化經營,也加強了轉入意愿,土地流轉的意愿更強[7]。
根據對方山縣土地確權背景下農地流轉意愿影響因素的分析結果來看,要想更好地處理“三農”問題,要分析影響因素背后的原因,進而提出流轉意愿的切實對策,消除農戶的后顧之憂,推進規模化農田經營愿景的實現。
通過調查,部分農戶不愿意將土地的權利轉移是由于對技術的不了解,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引入先進技術,以機械農耕為主要技術引入方向,加強對技術人員薪酬待遇的完善工作。
二是對技術中的具體內容開展宣傳和普及工作。基層人員要通過設置宣傳板的辦法,定期在農村活動中心或其他人員相對聚集的區域,將主要的技術應用知識以文字、圖片的形式進行設計,針對其中難以理解的部分,制作成視頻等較容易理解的形式,便于知識水平不高的農戶學習技術要點和應用辦法[8]。
城鎮一體化模式的構建離不開現代化技術和設備的支持,不僅需要農戶將土地轉入和轉出,還需要具備一定知識水平和勞動能力的年輕人回歸農村,建設農村。因此,要轉變對農業生產的刻板印象,引入先進的現代化農耕設備,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種植和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以此吸引更多投資者和專業化人才。
開展職業轉型培訓,發揮現代化機械種植的優勢,利用已經成功實現規模化種植農戶的經驗,帶動其他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壯大經營規模。除此之外,對家庭收入結構中以農業種植為基本來源的農戶予以指導和幫扶,降低其流轉成本,適當給予資金補助,保證農地流轉更為有序。
在土地確權的背景下,各地農村基層組織積極響應,針對在土地流轉中所顯示出的問題,始終堅持將“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核心,緊緊依靠農戶,解決多種問題。在方山縣為例的調查中發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戶對土地確權的理解不到位,加之家庭、個體差異和土地資源稟賦等因素的限制,流轉意愿不強烈,難以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因此,要切實為農戶提供保障,并加大投資力度,引入現代化人才,提升農村土地種植的機械化水平,消除農戶土地流轉的顧慮,提高其流轉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