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民
(煙臺市福山廣播電視中心,山東 煙臺 265500)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與新舊媒體之間充分融合相互作用,使新聞信息表達傳遞出更多全新的特征。這種特征主要體現在從專營到大眾,從傳播內容量有限到無限,傳播范圍從固定區域到全球化,傳播方式從被動逐漸變為主動,而傳播手段也從一維度到多維度發展,傳播時效更加具有即時性,可以讓新聞不管從內容上還是質量上均能全面滿足當前人們的新聞需求,這也是目前“硬新聞”向“軟新聞”的有效過渡。基于此加強新聞內容挖掘,實現新聞表達多維性對于新聞發展極具重要性,筆者結合自身經驗以及文獻查找,對全媒體時代下新聞的表達方法進行分析,同時對未來新聞發展中內容建設進行探索,希望對從業者有所幫助。
新聞報道是具有全面性的新聞事件敘述表達重要途徑,通常新聞報道中通常包含重大主題報道以及大規模新聞報道。而該種新聞報道與一般的新聞報道存在重大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重大主題報道往往是圍繞著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相應的決策部署和開展相應大型活動進行了報道。這類新聞報道主張通過新聞信息傳播,對政府主張決策進行下達,進而對社會發展變化進行體現,了解人民的精神風貌。因此,新聞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僅是信息的宣傳方式,更加是現階段主流媒體價值融合的重要體現[1]。筆者以河北廣播電視制作的《了不起的70年》欄目進行分析,該欄目通過真實的,生動飽滿的語言形象展示了當地的真實風貌,創作者通過脫貧攻堅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主題內容開展報道,利用新聞媒體,從點—線—面充分體現了共和國成立的新聞報道,為當前融媒體發展新聞表達以發展奠定有效基礎。
故事是現階段從傳統藝術到現代藝術的重要轉變形式,同時已經成為新聞內容表達以及傳達過程中的重要方式。人們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可以更加感受生活的意義,同時獲得生活中情感需求。而現階段融媒體的發展下,使新聞在開展內容表達以及信息傳播過程中,故事化發展逐漸凸顯優勢,通過新聞表達故事話,可以讓觀眾更好地對社會內容了解,更好地審視生活中新聞事件,將新聞事件與自身生活緊密關聯,更好地實現情感輸出[2]。以“唐山篇”為例,吳國棟作為新中國發展過程中第一代專業技術人員,在新聞采訪中吳國棟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直到現在公司的發展以及變遷歷史,由老舊廠房逐漸形成了現在具有機械化特點,并且由原來的人力逐漸轉變為機械控制生產的全新生產模式,更加充分地表達了要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工業發展的先進性與快速性。如果采取單一的敘述方式對現階段新中國發展后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很難體現出其工業轉型升級的特點,更加無法體現出時代發展下個體人物的現狀。因此,在新聞制作過程中,新聞制作者以吳國棟家庭背景為基礎,將老人三代都努力扎根在該企業內發展,該故事與時代背景與新聞事件進行融合,更能體現出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奉獻以及社會發展之間關系,更好地體現出了“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新聞主題。
隨著現階段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有效發展,使人們在信息獲取上更加快速高效。而目前人們在大量的資訊內容傳播時代,生活節奏加快以及人們的工作狀態,生活習慣發生改變,新聞內容在發展過程中很難對人們進行吸引。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新聞的需求,主要是從新聞中獲取信息,除了上傳內容講解需要滿足群眾的情感需求之外,仍然需要做到“受眾本位”[3]。
新聞敘事在發展過程中重點體現在具有綜合性系統展現,而在新聞事件展現過程中必須要保證新聞內容具有文化輸出、價值輸出、內容輸出。在內容輸出過程中結合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對新聞內容進行解說,表達出觀眾無法理解的深層含義,減少受眾理解難度。
在新聞內容表達過程中,不同的新聞視角可以呈現出不同的社會發展面貌,而如何選擇新聞視角是縣級的新聞制作者需要重點考慮問題,同時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這種情況下新聞事件的發展更加體現出新聞創作者對待事物的想法。同樣以河北廣播電視臺為例,在制作《了不起的70年》節目中,摒棄了宏大的主體內容,而是選擇了從平民視角出發結合情感為人們進行新聞內容制作。例如,“承德篇”中,趙宇作為塞罕壩陰河林場的技術人員,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在城市內的高薪工作進而回到了林場,他是“林三代”祖輩都在林場工作,在采訪過程中,他與記者說“當樹苗長到10m多高的時候,樹就成林了”而這一舉動,也會使塞罕壩陰河林場成為最大的人工林場,且森林的覆蓋面積超過86%。這樣的人物背景以及人物發展其實在生活中有許多,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家庭、工作崗位,不斷地奉獻自己,共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新聞在發展過程中使用平民化的表達方式可以使新聞內容情感更加地豐富,同時消除新聞與受眾的邊界感,更加利于新聞的內容表達。
新聞表達方法是新聞在報道過程中的故事體現方式,有效的新聞表達可以對新聞事件深度延伸,進而滋潤人們的精神,實現新聞啟迪。
新聞表達的客觀性需求以及新聞表達手法優化,是現階段新聞制作者在融媒體發展情況下對新聞創新性要求的重要體現。如何用優美的文筆表達出“詩意新聞”對新時期新聞發展至關重要[4]。例如,《穿越時空的呼喚――焦裕祿精神啟示錄》該新聞主要以焦裕祿為鏡,對焦裕祿精神賦予時代化特性,通過該種新聞表達方式,可以更加讓人們形成有思想、有棱角、有激情的精神面貌,通過該新的內容制作,可以進一步凝聚民心,使社會群眾對于弘揚焦裕祿精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且響應。除此之外,該種新聞表現方式更加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特點,通過內在情感保證了新聞事件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結合。
融媒體背景發展下信息技術逐漸成了現代新聞傳播重要途徑以及驅動,而且目前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逐漸凸顯其信息傳播價值,傳統媒體報道逐漸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報道轉型,仍然以焦裕祿逝世50周年報道為例,上述部分主要講解新聞報道中的詩意表達,除此之外,新華社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利用“用腳采訪”以及“接地氣”的新聞表達,更好地展現了焦裕祿的故事魅力。而在該新聞報道中摒棄了傳統典型人物報道思維模式框架,利用全新的視角切入,對焦裕祿作為普通人的魅力人格進行挖掘,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精神進行傳遞,為人們展現了一個具有豐富人物形象以及有血有肉的焦裕祿實體刻畫。借助互聯網思維以及豐富的素材挖掘形成了更加具有良好傳播效果的新聞。
新華社社長李從軍指出網絡技術的逐漸優化以及新興媒體的逐漸涌出已經成為現階段新聞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阻擋的潮流趨勢。這種背景下新聞的發展以及制作,如果仍然使用傳統的方式必然會停滯不前,求新求速速度不緩慢,難以保證新聞發展立足傳媒競爭不敗之地。新聞集成服務是現階段新聞在發展過程中的新挑戰,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新聞信息生產模式轉變。利用新媒體發展勢態形成新聞傳播體系創新構建,將單一產品逐漸轉變為多媒體產品,以傳統新聞的單向發布逐漸變為以群眾為基礎,以新聞制作為導向的雙向互動。實現單一維度新聞播放逐漸轉變為全媒體、全方位新聞覆蓋,同樣以“焦裕祿精神”新聞報道為例,為了更好地實現新聞的展示以及傳播,在新聞制作過程中利用集成頁面形成可視化智能化,移動化新聞特點,使新聞既可以在移動端,同時還可以在PC端呈現,將傳統媒體更好地與移動互聯媒介進行結合,使受眾可以利用不同的信息獲取媒介,識別二維碼進而更好地瀏覽新聞內容,為讀者提供新聞閱讀的便捷性。
新聞意態通常情況下是指新聞事實其中包含的思想同時也是對外在事物以及情感的客觀表達。對于新聞報道來講,除了需要對新聞的事實本身進行還原,使受眾可以有效對事件內信息進行掌握,同時還更加深度對新聞意義的深層次挖掘。而新聞意態具備多維性、多角度性,不同新聞立場對新聞報道意態體現不同,進而挖掘深度也具有層次性不同。筆者以打擊“伊斯蘭國”這一新聞報道內容為主。該國制造恐怖虐囚慘案以及恐怖事件,因此,各個國家均對其進行報道。
金華網在新聞事件報道過程中,只選擇了某個場景進行重現,進而為觀眾提供基本的新聞事實,僅此缺乏有效的新聞意態構建。在報道中其立場更在于觀察媒體,缺乏對“伊斯蘭國”真正的報道。新華網作為我黨的舌喉,存在著自身的政治立場以及新聞立場,因此,在對該新聞事件報道過程中,將美方與“伊斯蘭國”報道中進行分離,將美國對待該時間與俄方對待態度以及處理方法進行比較,這種情況極大程度地弱化了美國在新聞事件中的影響力。總的來說,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不能夠單一地依據立場以及目的對新聞內容展開分析,而是要深度挖掘新聞本身以及內部存在信息價值,將深層次信息以及新聞事實充分結合,進而制作出更加具有全面性的新聞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正確地實現新聞意態構建,通過新聞事件把握新聞事件間的關聯,結合有效的認知、判斷、分析進而能夠真正地從正確的角度出發,制作有價值的內容[5]。
現階段新聞內容在制作過程中需要保證其時效性以及具有社會發展性以及文化傳遞性。在新媒體發展背景下,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以及需求從來沒有停止,而技術輔助使新聞表達方式增多。單一的文字與圖片無法滿足人們的閱讀需求,因此,在新聞內容建設過程中,需要針對受眾需求進行深入挖掘[6]。除此之外,結合信息技術,例如,VR技術、大數據技術、三維跟蹤技術等,可以更加全面地實現新聞內容傳遞,更加讓讀者接受。在內容制作過程中,需嘗試利用VR技術實現新聞內容軟化。VR技術在2014年已經逐漸在全球使用,直至發展至2019年,實現了虛擬現實以及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等三部分,而5G網絡的普及對于VR技術新聞報道中應用更加全面。通過三維跟蹤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新聞主題,內容凸顯。利用人們對新聞的需求以及新聞內容興趣進行信息技術使用,對新聞場景實現地名匹配,更好地融入觀眾視角,提高新聞制作過程中的畫面沖擊感,可以讓觀眾再不對文字進行觀看就可以了解其中內容;除此之外,在新聞作品制作過程中,需要對其內部數據進行精煉,以此保證觀眾在通過新聞數據讀取可以更加快速。
新聞內容在制作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單一地對信息進行傳播,除此之外,還需要借助傳播項目以及信息媒體產品矩陣,建立與讀者間交流渠道,使新聞成為政府與讀者間有效關聯的重要方法,使社會群眾在發展過程中可以更加直接高頻地與社會發展建設進行連接。因此,新聞內容制作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創新,并且重視新產品打造,結合渠道思維,用戶思維以及運營思維實現新聞發展新業態。首先,建立新聞立體傳播項目,項目進行過程中除了需要由新聞生產部門積極輔助外,更加應該實現新聞群眾作用,積極挖掘以及“問診”人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問題[7]。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專欄進行開設以此更好地對大眾新聞內容需求提供線索。針對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新聞案例及時報道,制作“指尖互動”產品,例如,人民日報以及央視新聞公眾號對新冠疫情進行報道,在公眾號中發布“抗疫”新聞,使新聞閱讀者可以對新聞內容進行轉發點贊,這種新聞報道和有效形成“抗疫”暖流,既能讓當前人們了解疫情發展情況,同時又可以積極鼓勵大眾參與到抗議過程中,有效提升了新聞的公信力、引導力。除此之外,新聞在內容制作過程中更加需要與科技設備進行關聯,例如,當前“抖音”等媒介,新聞制作可以拓展形式,以直播方式進行新聞內容傳遞,不斷地深入挖掘社會新聞題材,保證全媒體語境下對新聞有更加充分理解,這種情況下更加利于新聞產品以及新聞采訪記者的共同轉型。
新聞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媒體格局、受眾形象傳播技術以及輿論生態等等,融媒體發展背景下對于新聞建設起到重要影響。可以說新聞的價值體現,是站在平民視角,以平民思想作為新聞制作基礎,以新聞故事為背景,對新聞內容進行選題以及策劃,保證新聞表達更加具有多元化特點,從而推動新聞信息傳播水平提升[8]。首先,需要對新聞標題進行制定,新聞標題是吸引觀眾的第一部分也是重要部分,通過新聞標題制作,可以更加吸引觀眾閱讀觀看。其次,還需要保證新聞話語具體化發展,除此之外,新聞制作過程中減少使用高姿態的抽象內容,立足于新聞細節,實現新聞更加“接地氣”,保證精準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信息價值,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新聞產品。
以服務導向為新聞內容生產關鍵,結合現階段信息技術發展,立足于新聞建設中多方面,全角度發展是當前新聞建設重要內容。筆者以《了不起的70年》為例,分析了新聞“故事化”“資訊化”“平民化”三維度發展內容,并對目前新聞表達方式進行說明,同時指出新聞在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優化新聞技術,創新新聞表現形式,加強新聞策劃多元性。以此更好地實現傳統新聞向全媒體新聞轉變,推動新聞建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