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偉
(菏澤日報社,山東 菏澤 274000)
黨報作為黨和人民的重要發聲地,對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基于新的社會背景下,黨報需充分發揮其主流媒體的社會作用,嚴格遵照黨中央提出的相關要求,堅持報道貼近群眾生活的新聞報道,加強新聞宣傳力度,提升黨報在人民群眾中的社會影響力,促使讀者在閱讀黨報時能夠受到引導和啟發。
作品離不開策劃,版面離不開策劃,經營離不開策劃。因此,策劃是報社賴以生存的關鍵所在。新聞策劃做得好,不僅能夠使稿件質量更高、版面更合理美觀、提升報業經濟效益,還可以更好地發揮新聞行業的社會功能,提升其社會影響力。在新聞策劃時需遵循以下原則: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真實是新聞存在的意義所在,更是其生命。基于此,在進行新聞策劃的時候,必須客觀、真實地陳述新聞,實事求是,按照事實本身所具有的邏輯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只有這樣,新聞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才具備生命力。
在新聞策劃中必須遵循導向性原則。在黨和政府的相關工作中,輿論導向十分重要,黨報是黨的喉舌,是黨聯系群眾的重要渠道,因此,黨報策劃人員必須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堅持向廣大群眾傳遞正確的輿論導向,制作色彩鮮明、政治立場堅定的新聞報道,在輿論上對人們進行正確引導。
對于新聞策劃而言,要想實現其自身價值,就必須具有創造性,以獨特的新聞視角來吸引讀者。換而言之,就是新聞內容要有新意,能夠讓人閱讀后有所收獲,受到啟發。在新聞編排上要新穎、獨特,讓人賞心悅目,帶給人視覺上的享受,以此提升宣傳效果。
如果在新聞策劃時準備不夠充分,對其在可行性方面的認知論證不夠,那么其新聞策劃很難做到“有始有終”,極易導致中途“流產”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原題不準確、策劃不夠周全,無法做到隨機應變。基于此在新聞策劃地時候必須實事求是,做到量力而行,切不可為追求一時的轟動而盲目下決策。在進行新聞策劃之前需考慮周全,充分考慮后期可能遇到的各種細節,對所有問題進行預判,盡可能地把事情考慮清楚、考慮全面。與此同時,確定策劃目標的時候不應過高,盡量留點余地,如此,即便發生意外也有回旋余地。
從各地區的黨報來看,不難發現目前有的報紙缺乏明確清晰的策劃目的,選題也缺乏分量,沒有厚度;有的報紙則純粹為了湊篇數,無病呻吟,讓讀者感到十分反感。所以作為采編人員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和過硬的文字功底,同時還需具備獨到的眼光,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合理選題,嚴格按照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聯系群眾生活,做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其預期目標。
新聞策劃工作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必須推陳出新,綻放光彩,只有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才能擴大其影響力。因此,在對新聞報道進行策劃的時候,需在報道時間方面、報道地域方面、報道形式方面以及報道內容方面等推陳出新,通過獨特的視角和磅礴的氣勢展開系列報道,真正做到出奇制勝。
現階段,為促進社會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黨報不僅努力做好紙質媒體,還積極拓展新聞網形式和手機報形式等,充分發揮不同媒體的優勢,整合有效資源,凝聚所有力量,形成合力,以此擴大黨報的宣傳影響力。
新聞策劃要想順利實施離不開強大執行力的支持,然而在能力因素和條件因素的限制下,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些記者無法準確把握策劃目的而導致執行“走樣”。還有些記者在遇到突發狀況時不能及時應對,而導致策劃無法落實。所以在執行新聞策劃之前,策劃工作人員需和新聞記者、新聞編輯以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溝通,以便其在采寫新聞、編輯新聞時能夠有章可循,如此不僅能夠保證文稿風格一致,還能保證報道質量,進而使策劃意圖能夠順利實現。
對于媒體而言,其主要任務是為人們提供各種精神產品,因此,其精神產品的品質是決定受眾關注度高低的關鍵。通常相同的新聞事件,由不同媒體進行報道后,其效果卻不相同,這主要取決于誰對新聞資源把握更準確、挖掘更深入、視角更獨到。因為受到體制因素的限制,相較都市報,黨報策劃往往要落后一些,在選材靈敏度方面、實施力度方面以及實施密度方面等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新聞策劃在進行選題的時候太過宏觀,很少從微觀視角進行策劃。黨報一般都是從宏觀角度來策劃,很少采取以小見大的視角來策劃。例如,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以后,各地黨報都開辟出專欄進行報道,如“情系三農”等,其報道中更多的體現黨和政府如何關心“三農”問題,而實際上農村有許多問題是值得大家關注的,例如,農民的實際困難在哪里?農民最期盼的是什么?農民真正希望得到政府哪方面的扶持?等。對比都市報來看,都市報就做得很實在,非常耐看。例如,《南國早報》曾經在策劃“三農”問題的報道時就更具新意,記者親自跟隨蔬菜北運,一路上親自見證農民的艱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讀者譜寫了一篇視角獨特的報道,更能引發老百姓的共鳴,同時也督促了相關部門的關注。
黨報的新聞策劃往往不具備前瞻性,其事后反應能力也比較弱。對于新聞策劃而言,只有做到提前參與,才可以在競爭中贏得主動。通常情況下,策劃應該在行動之前,應做到快人一步分析現實,對未來進行合理預測,及時發現新聞熱點,這便是所謂的前瞻性,作為策劃人必須具備這樣的“超前”意識。此外,新聞策劃在其構思上還需做到“別人沒有但我有”、“別人雖有但我新”、“別人很好但我快”,只有具備這樣的反應能力,才可以在競爭中取勝,但黨報在這些方面卻無法和都市報相媲美,例如,《西海都市報》在2008年時第一時間得知青海昆侖玉被選定為北京奧運會指定的獎牌用玉后,不僅在頭版發布了此消息,還推出了有關“玉出昆侖”的專題報道,然后又對昆侖玉的相關信息,如種類、價值等,大大提高了昆侖玉的社會知名度,擴大其外界影響力。
很多黨報都存在重視內容而忽視版面的現象,導致新聞策劃無法達到其預期效果。對新聞策劃而言,對新聞資源進行立體展示的效果最佳。內容和形式是相輔相成,同樣重要的,沒有內容,即便形式再好,其策劃也只能算是無本之木;而沒有創意的形式,再好的內容也無法引起人們的關注。版面語言時常被黨報所忽視,在進行新聞策劃時,需考慮圖片應怎樣具備視覺沖擊力;怎樣充分利用版面上的欄題、字體等;怎樣巧用編者按部分以及編后語部分等,充分發揮其畫龍點睛作用,黨報在這些方面就相對要保守。
在策劃中“指定動作”要多于“自選動作”。突發事件往往是最能吸引公眾關注度的,所以是各大傳媒競爭的重要資源,然而就在各種傳媒都在爭相策劃報道的時候,黨報卻經常忽視此環節,將引導輿論的重要場地拱手讓于他人。換而言之,黨報策劃中被動策劃要遠多于主動策劃。例如,當年我們國家申奧時,《成都上報》便成功抓住輿論焦點,對報道方式和新聞版面進行精心策劃,當宣布北京申奧成功的那一刻,該報便將其作為珍藏版傳遍成都的每一個角落。而大部分黨報則并未抓住此新聞焦點,只是等待新華社所發布出來的通稿。由此可見,新聞策劃需具備獨特的視角、富有創意才可以出奇制勝。
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重要喉舌,必須堅持其黨性原則、堅持正面宣傳、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營造團結向上、創新奮斗的良好氛圍。黨報是通過社會政治經濟新聞報道、民生新聞報道、核心新聞報道來影響廣大人民群眾,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所以在必須進行正面宣傳,提升新聞報道的高度,確保黨報的社會權威性和公信力。其一,盡量深挖重大新聞主題的亮點。在新聞報道中,重大主題新聞所具備的輿論影響力是非常大的,而影響力所體現出的是報道的準確權威以及內容的高度深度,因此,只有盡量挖掘重大新聞中的亮點,精心策劃、合理采編,才可以增強其公信力,進而擴大黨報的社會影響力。其二,對于重大的新聞主題,在進行報道策劃時需從宏觀方面和微觀方面重點把握。其中,抓宏觀即準確把握黨和政府出臺的各種方針政策;抓微觀,即準確把握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最想看的,為其提供最具閱讀價值的新聞信息,只有準確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才可以引起社會的廣泛共鳴,進而提升黨報的影響力。
黨報在進行新聞策劃是時候,必須首先考慮社會效益,其策劃需與實際、群眾和生活相貼近,報道具有“身邊感”的新聞信息,提升新聞信息的親和力,進一步體現黨報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提升黨報的可讀性,引起更多讀者的關注和情感共鳴,進而提升黨報的社會影響力。其一,重大主題的新聞報道需和群眾生活進行緊密結合。對于一個地區而言,能夠吸引讀者興趣和關注的新聞是非常有限的,黨報必須對輿論導向嚴格把關,所以要通過新聞策劃深挖新聞信息,尋找新聞中深藏的“賣點”,通過讀者關心的熱點問題、熱點事件來吸引讀者眼球,勾起其閱讀欲望。在新聞策劃中要將重大主題的新聞報道同廣大群眾的生活進行緊密結合,如此,新聞宣傳才具備針對性,新聞報道才具備可讀性,新聞傳播才具備實效性。例如,在春節期間,《大連日報》便圍繞民生推出春運主題報道,密集發布各種于春運有關的信息報道服務群眾,將各種新政策及時傳遞給群眾,其內容始終圍繞春運展開,為讀者及時提供各種詳實的咨詢,在內容組織方面和標題制作方面都盡量簡介實用,在版面安排上也十分醒目,并持續報道兩個月,成功打造了一個覆蓋海陸空、信息全面的春運報道“小站”。其二,重大主題新聞報道時,其策劃需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策劃理念不但體現在新聞采編計劃方面、欄目設置方面、版面安排方面,還體現在報道方式方面和組織形式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讓新聞報道更具氣勢。其表現形式主要有集中式和系列式,所謂集中式,主要指在某一時期將固定版面同時刊出規模較大、篇幅較多的稿件,并且不論是版面構成還是版面風格都需保持一致,以此取得強烈的效果;所謂系列式,主要指對報道事物進行一系列的側面報道,以此讓報道更具深度、更具廣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不論是媒體格局和受眾群體,還是輿論生態和傳播技術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黨報也需順應時代發展,強化自選動作,構建與讀者交流的通道,加強彼此的互動性。新媒體作為傳播工具,服務于每一位大眾,黨報可以依托集團擁有的優勢,注重傳播方式的創新,提升其輿論影響力,充分發揮其輿論導向作用。黨報要實現有讀者和受眾的地方就有宣傳報道,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媒體技術,積極擴展黨報的宣傳渠道,擴大其影響力。科技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傳媒業也迎來了全媒體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的大量使用,為媒體提供了新的傳播平臺,傳播力作為新聞輿論的基礎是不容忽視的,沒有傳播力何談影響力,沒有傳播力又何談公信力。暢通的傳播渠道是傳播效果的重要保障,就黨報而言,其內容便是其產品,不但要注重產品質量,還必須保持傳播的渠道的暢通無阻。所以要緊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積極拓展網絡媒體和戶外媒體,注重移動客戶端的開發與宣傳,努力打造全媒體傳播的新局面。
新聞宣傳要向順利開展,就必須提升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轉變其工作作風,要求其深入群眾,走進生活,將生活作為其獲取新聞的源泉,真實反映普通群眾的生活變化,以此為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食量。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想報道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就要深入基層,深入廣大群眾的生活,如此才可以客觀、準確地反映社會現實,才可以使新聞更加充滿生活氣息、更加貼近人民群眾,大量事實表明,好的新聞是一步一個腳印跑出來的。縱觀那些影響較大的新聞作品,都是新聞工作者持續深入基層展開調查采訪所得的。例如,在洪澇災害嚴重的時候,《淮安日報》派遣十多位經驗豐富、身體素質較高的年輕記者趕往抗洪前線,親身參與抗洪救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報道身邊的抗洪戰士、抗洪干部、抗洪群眾,用一個個鮮活的圖片和生動的事例第一時間向廣大讀者展現洪澇災害帶來的嚴重后果、抗洪官兵面臨的嚴重形勢以及在自然災害面前人們奮不顧身、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全力奮斗的新聞圖片與文字,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全市群眾團結一心,共同戰勝災害的決心,充分發揮了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
綜上所述,隨著資訊渠道的不斷拓寬,獨家新聞逐漸減少,策劃能力便成為黨報市場核心競爭力。做好黨報的新聞策劃,不僅有助于宣傳黨的各種方針政策,傳遞社情民意,還有助于培養一批高質量的新聞采編專業人才,提高媒體競爭力。所以在新聞策劃中要不斷創新,以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視角來提高黨報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