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明
近年來,有兩種看似相互沖突的趨勢在基礎教育領域備受矚目,引發了不少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在實踐層面也頗多創新。一是關于未來學校的討論,人工智能介入學校教育,已成為一定程度的現實;二是關于美育改革的討論,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美育的重視促使學校美育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在人文學者看來,所謂“人工智能”,總是多少帶有一點人被機器異化了的色彩。“約有一半的職業將消亡”“人工智能將使現有教育體系發生顛覆性變化”等論斷不絕于耳。機器人可以下圍棋、彈鋼琴、作詩、寫劇本,甚至創作的油畫出現在美術專業大學生的畢業作品展中,竟無人能夠識別。一時之間,“美育何為”的問題開始困擾教育界——既然機器人都可以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實現深度學習,創作出與人工本身無異的“藝術作品”,那么,我們還需要教學生什么呢?我們自己又將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文化現實之中安頓身心、教書育人呢?
自古以來,關于“美是什么”的問題就有不同解答。蘇軾有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意思是說,美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彈琴者的內涵。要緊的不是美的元素及其組合,而是美所能傳遞出來的情感和溫度。前者可以訴諸感官,而后者則需要用心體會。
理解人,理解人內在的靈魂、情緒,理解人的焦慮與痛苦、喜悅與期待,才是美育的核心。人工智能、未來學校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發,不是藝術教育已經走入了死胡同、機器正在取代藝術家,而是美育應該轉變思路,厘清概念,校準目標,把人的內涵與人的生活搬上舞臺、講臺。教育如此,學校亦然。
不少標舉美育的學校,把功夫下在校園的物態文化建設上,把心思花在窗戶、走廊、白墻的裝飾與布置上。這固然有其價值,因為視覺感受到的形式具有特定的意義,但更重要的是要把美育植入師生的心中。我一貫反對把校園與社會割裂開來,也不認同校園應該是與世隔絕的“凈土”。可是,從美育本質來說,“凈土”并不在校園中,而在每一個人的心里。它不是一個單純而干凈的靈魂,而是一群人通過學校美育實現了靈魂的凈化——這就回到了古希臘人理解的“美”,它是靈魂的凈化;也回到了中國古代先賢對“美”的把握,它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有一位青年學者提出過“美學治理”的概念。他認為,進入工業社會以來,西方國家的管理模式強調技術化、理性化和科層制,重視的是效率,而中華傳統與中國特色的治理形態則強調“群眾路線”,是富有情感內涵的。我們的教育應該突出和注重的正是這種情感內涵,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學校治理,美都在這種內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