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勤
陶行知倡導“小先生制”,讓“小先生”走進課堂。從教師的角度看,“小先生”是一種教學方式,讓教師因學定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地接引,巧妙地點撥,為每個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創造機會;從學生的角度看,“小先生”是一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所謂讓“小先生”走進課堂,就是讓學生轉換學習的身份角色,將學習的過程看成為教會他人而進行信息輸入或者輸出的過程,說到底就是以“教”促“學”的過程。
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小先生”,使其像教師鉆研教材一樣學習知識。學生在做“小先生”的過程中,不僅自己要學懂,還要把別人講懂。要把別人講懂,首先自己要能講。很多時候,自己看似懂了,但是將學習的內容講一講或者寫一寫,問題就來了,要么是講不下去,要么講著講著就會發現前后發生了矛盾。說到底并沒有真懂。學貴生疑,一旦發現不懂就可以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習者與知識的深度交互。如果說“看懂”對學習者來說是信息輸入的話,那么“說順”“寫通”則是信息輸出,而此時的信息輸出可視作促進信息輸入的手段,是信息輸入程度的實時反饋。正因為如此,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說順”“寫通”的訓練,將相應的方法交給學生:用細分法將過程說清楚,做到條理清晰;用比喻法將關系說清楚,做到淺顯易懂;用因果法將邏輯講清楚,做到邏輯嚴謹;用提煉法說意義,做到深入肌理、善于遷移。這樣的學法指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腳手架”與“地形圖”,有力地促進了他們對知識的深入理解、積極遷移,從而扮演好“小先生”的角色。
學生要想做好“小先生”,在課堂上就需要眼耳口手并用,運用多感觀輸出知識,高效地掌握知識。學校要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自我展示的舞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做到動腦、動口、動手。例如,江蘇省姜堰區白米中心小學被列為省級兒童畫課程基地,該校學生對圖畫有著一種特有的情愫,在“教”的過程中,往往會用圖畫為“教”助力,這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教育功能?!靶∠壬蓖軌蜻\用課文中的插圖,邊向其他學生講解課文,邊在插圖上畫出前文所涉及的內容,將課文內容融于一圖?!靶∠壬睂⒄n文講好了,自己也就記住了課文,很快就能流暢地背誦出來。這樣以“教”的方式促進自主學習,有力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成長。
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小先生”,有利于其通過學習視角、學習方式的改變促進效率的提高,增強學習主動性。但是,這可能面臨如下問題:如何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展示自我的機會,即“教”的機會?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保證每個學生“教”的權利,也就是“學”的權利?
一是保障學習內容的可選擇性。無論是預習任務,還是課上學習的內容都分為兩部分,即必須完成的基本任務與可自行選擇的拓展任務。這樣就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提高的機會,讓人人有所得。
二是讓每個學生都擁有“教”的選擇權。人人有展示或者說“教”的機會,人人能提高自己,人人能擁有成功的體驗,人人也就能在這種體驗的累積中不斷增強學習興趣,學習不再是“要我學”的無奈,而是“我要學”的追求。這樣的學習,使學生興趣盎然,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也大大減輕了學生學習的心理負擔。
如何讓“小先生”打開心門,與教師、同伴進行能量交換,實現智慧碰撞與生命層次的提升?在以“教”促“學”的課堂上,每個人都要學會“在傾聽中交流”,學生靈活地切換“教”與“學”的角色。展示者,也就是“教”者,在展示完成之后,要以學生的心態聽取他人的意見,并按照他人的意見對自己展示的內容進行調整;接受者,也就是在他人展示時的受眾,要以“教”的心態審視他人“教”的內容,找出值得欣賞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并能進行深入交流。同時,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的成效進行及時反饋,讓學生真切感受“教”的價值。
當每個人都能以開放的心態參與課堂上的能量交換時,每個人的智慧也就因這種交換而不斷增長,課堂也就實現了從教學向教育的蝶變。
教師引導學生以“教”促“學”,從“教”的視角來學習,學生能夠從更高的層次來理解學習,以更高的要求對待學習,克服學習上的蜻蜓點水現象;以“教”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實現了多感官同頻共振,讓學習更有效率;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要求學生以開放的心態參與課堂,讓每個學生都真正“在場”,讓智慧在碰撞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