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東
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弘揚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2022年4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頒布,全面闡述了藝術教育以形象的力量與美的境界促進人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提升,體現了我國基礎教育藝術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新突破。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教育評價始終處于重要地位。《課程標準》中的評價,主要針對學生的學業評價,即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結果進行測量和評估。對學生在學校課程上取得的學業成績進行評價,需要收集學生的學業成績信息,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參考,進而引導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課程標準》指出:“堅持素養導向。圍繞核心素養內涵、課程總目標和學段目標,依據課程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掌握藝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考查。”立德樹人旨在培養完整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和諧發展的人。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都必須成為美術學業評價的重點,且三者不能割裂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新思路、新理念。因此,在評價中融入對學生價值觀的考查,既符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目標,也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一定意義上,個人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受社會背景影響。也就是說,現實環境催生不同的個體價值觀。這要求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將發展核心素養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地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旨在使學生獲得能夠適應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對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進行評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之舉。學生品格的培養與形成源于其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一個人的德行只有成了習慣,才算是形成品格,而在某種情境下為了達成某種目的的特意表現并不能算作其品格。基于這樣的認識,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美好的情感等必備品格的培育,是藝術課程的重要目標,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實施,也是引領學生成長為具有美德之人的必然保證。
知識是學生關鍵能力生成的基礎。學生在學習客觀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學科關鍵能力。學科知識在學習中具體表現為知識理解、知識遷移、知識創新三種形態,這三種形態分別對應學科關鍵能力的三級水平。對關鍵能力進行評價,需要將知識的理解、遷移、創新在真實情境中進行運用,呈現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學生一旦掌握了關鍵能力,就會對其今后的學習、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涉及學習態度、過程表現、學業成就等多方面,貫穿藝術學習的全過程和藝術教學的各個環節。”以美育人是決定美術學業評價內容的關鍵,其中,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業成就三方面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學習態度指的是學習者在學校學習活動中對所涉及對象的一種心理傾向,包括認知水平、行為傾向和情感體驗三個方面。美術學科注重從情感體驗的維度進行評價,以幫助學生獲得審美認知與情感升華。在美術學習中,學習態度的評價包括對美術學科的正確認識,對藝術美、自然美、生活美、社會美的感知與理解,對自我作為學習者的態度、對與他人的合作態度,以及對美術學習的興趣等。
過程性評價是一種滲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方式,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建構學生的學習活動價值。具體來說,過程性評價包括這樣一些內容:從內部或外部的情境中發現美術問題,并針對問題尋找解決策略;有積極的美術學科學習與思考能力,能獨立完成美術創作,具有美術鑒賞思維;有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愿意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觀點,語言表達清晰、流暢。
學業成就指的是通過測驗和評價,衡量學生個體取得的學習結果。《課程標準》對美術學科的學習任務均提出明確的質量要求,并為學生的學業水平提供了評價標準,為課堂教學的開展明確了依據,更為學生的美術學習確立了目標。
《課程標準》指出:“堅持以評促學。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捕捉、欣賞、尊重學生有創意的、獨特的表現,并予以鼓勵,不斷加深學生的藝術體驗,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藝術潛能,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發展自己的藝術特長。”以評促學,更強調“教—學—評”的一致性。
以評促學能夠支持與改善學生的學習,通過評價賦權,使師生在互動中共同擔負評價責任,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會自控和反思。以評促學貫穿于學生美術學習之中,打破了傳統評價的束縛,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表現性評價是一種建立在學生美術學習基礎上,并根據其行為表現判斷其能力或者情感態度等的評價范式。具體說來,學生通過完成表現性任務,將美術探究能力可視化。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注重情境的創設,強調在真實情境中激發學生的靈感,以考查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歷程進行寫實記錄,豐富評價內容;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梳理、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表現性評價與學生的學習同步,與教學過程融為一體。
學業評價主要包含三個環節:課堂評價、作業評價、期末評價。課堂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強調教師在學生觀察、合作、討論、展示中要進行有效調控與合理研判,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研制課堂評價表確定主題細化目標,在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中促進學生學習態度和美術學習階段目標的達成。作業評價旨在讓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對知識進行不同方式的理解和遷移,完成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的構建。因此,作業設計應注重素養立意,體現開放性、情境性、整合性。期末評價是對學生整個學期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評價,既強調結果又關注過程,注重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統一。在期末評價的內容方面,要堅持在統一性原則的基礎上關注個性,為學生的自主全面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路徑。
美術學業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課程標準》理念須著眼于評價的診斷、激勵與改善功能。合于育人、基于標準、融于過程、源于情境,運用評價結果可以優化課程方案,改進美術課堂教學,進而發展學生藝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