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宏
當前,藝術教育、創新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被納入美育范疇,美育成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弘揚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奔訌娝囆g師資隊伍建設,成為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時代、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給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時代、新征程和新使命,全面提升藝術教師的綜合素質已成為學校培養人才的關鍵。藝術教師是學校美育課程的實施者,也是學校美育工作順利開展的樞紐和關鍵,擔負著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責任和使命。新時代的美育教師,必須順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教育變革,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現實需求,推進新型藝術教學方式的創新發展。
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承擔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等一系列重要使命。但是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校的美育工作一度被邊緣化。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需要有師德高尚、教學水平精湛的藝術教師隊伍作為支撐。只有高度重視藝術教師的專業成長,充分發揮學校藝術特色優勢和藝術名師效應,學校才能開發出蘊含文化精神的藝術特色項目,才能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教育活動,使學校的藝術教育逐步形成品牌。
不可否認,藝術教師擔負著知識傳播者的責任,其自身發展也必然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自我發展的意識,自覺承擔自我發展的責任,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提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職業道德、心理素質,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教學能力和現代化教育技術,逐步實現自我發展的目標。
時代賦予了藝術教師“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使命和責任。藝術教師應聚焦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彰顯課程育人價值和藝術文化精神,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把人類優秀的藝術文化嵌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其審美素養和人文情懷。學生通過學習藝術課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藝術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識和專業技能,更要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理想信念和教育情懷。
在新時代美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師的專業成長也體現了教師生命質量的提升。[1]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為了實現自身存在的價值,藝術教師要不斷喚醒自我發展的意識,激發自我前進的動力,勇于挑戰自我,提升專業發展內涵,努力實現“成長自己、成就他人”的目標,做一名藝術教學研究的探索者、藝術綜合課程的研發者、藝術專業成長的引領者。
先進的教育理念包括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觀、終身學習觀、以人為本等符合時代特征的教師觀和學生觀。創新實踐精神包含了勤奮鉆研的實干精神、不斷開拓的進取精神、團結奮進的協作精神等。藝術教師具備了這些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精神,就會不斷尋找自己專業發展的突破點,逐漸改變自己原先只重視藝術知識技能傳授的課堂形態,引導學生提升核心素養,使藝術教學從“以美育美”走向“以美育人”。
“共同體”由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指的是通過某種積極的關系形成的群體?!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區域教研共同體的建設,通過名師工作坊等形式開展單元學習、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等主題的成果推廣,促進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的深度對話和互相交流”。構建各類指向教師專業成長的藝術教師研修共同體,符合當前藝術教育改革的要求。通過開展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交流研究活動,使每一位藝術教師的個體需求都能在群體中找到共融點。區域藝術教師研修共同體的構建,不僅可以改進當前藝術教師培訓的組織形式,更能體現團隊力量,讓每個成員依托團隊進行發展,體現教師間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協作關系。
藝術教師研修共同體的多樣化分層構建,對藝術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目前已有的省市名師工作室、青年教師研修共同體、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等,開展的主題性研修活動多元而靈活,有閱讀共寫、展示歷練、專業提升、科研表達、主張凝練等活動。
讀書學習是教師安身立命之本。[2]藝術課程改革趨于綜合化,引發藝術教師朝著多元化、多視角、多層次、多領域的讀書方向發展,追求交互式、立體式、融通式的閱讀效果。藝術教師研修共同體成員之間開展的讀書交流、技藝切磋、資源共建等活動,為當前藝術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成長路徑。
《課程標準》突出“課程綜合”,提出“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功能”。課程綜合與藝術綜合學習,成為藝術課程改革的重要標志。藝術課堂教學逐漸從單一的模式走向開放,朝著跨界整合、綜合教學的課堂轉型。同時,密切聯系生活,以學生的審美、人文素養培養為課程改革導向,必然要求教師通過單元化整體教學設計,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促進學生藝術思維的發展和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這時,教師的身份由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主導者、班級的管理者,變為課程的研發者、技能創新者、學習參與者,既要對藝術教學進行前瞻性思考,探索藝術綜合學習的新路徑,也要豐富和創新藝術教學新形式,實施大觀念、大任務、大問題、項目化的理解性深度學習。[3]
藝術課程資源是藝術教學的基本保障,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能為教師帶來一種底氣和自信。藝術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擴展自己的教學資源,擴大自己的教學空間,主動積極地投入課程資源平臺的建設中。
課題項目研究能讓教師反思教學實踐,提升理性認識,獲得可遷移的能力與方法。課題的研究過程就是從調研、學習、實踐、反思再到提升的過程,將理論轉化為方法,將方法再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真正實現了“知行合一”。實踐證明,課題研究可以幫助教師真正理解學科、學生和教學。
生命最好的狀態就是成長。對于教師來說,也許成長更勝于成功。藝術教師要在學習中積累沉淀,在實踐中歷練總結,在反思中感悟突破,在藝術教育探索的路上,讓自己的專長更加凸顯、特色風格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