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穎
幼小銜接指兒童在幼兒園和小學這兩個教育學段之間的平穩連接和順利過渡。它關乎兒童學習與終身發展,也事關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兒童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將面臨重大的轉變,需要適應新的教育環境、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學習內容等。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的連續性和發展性,家長、教師、行政研訓管理人員等多方需要協同參與、科學銜接,幫助兒童身心和諧地完成過渡。30年來,南京市鼓樓區實施了一系列的幼小銜接措施,其在研究視角、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嬗變特征,為當下幼小科學銜接提供借鑒和啟示。
20世紀90年代,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和南京市瑯琊路小學兩所園校共同參加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合作的“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項目,為解決幼小銜接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實驗研究。該項目主要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面臨的學習及社會適應困難進行探索,并指出銜接教育的實質是主體適應性問題。幼小銜接的目的是提高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兒童讀寫能力提升,增加數學方面的知識儲備,以及做好紀律、規則、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準備。由此來看,鼓樓區幼小銜接研究的萌芽探索階段,起步于兩所試點園校,提出的觀點主要強調兒童知識和技能的準備,聚焦兒童主體的學習適應和社會適應,但缺乏整體推進和其他參與主體的支持。
2012—2020年為鼓樓區幼小銜接研究的奠基深化階段。一方面,鼓樓區要求幼兒園在學前教育全階段重視情感態度、能力和習慣等綜合素質教育,避免過度知識灌輸的“小學化”現象。另一方面,自2014年起整體推進小學開學適應周的實驗工程,在小學一年級開學的第一周,不開展任何學科類教學活動,而是為新生量身定制專屬課程。例如,讓學生認識校園、認識老師、認識同伴、認識學科。同時,圍繞學生的在校生活,讓他們了解在新的環境里如何進餐、如廁、飲水,以及文明游戲等。2016年,鼓樓區全面推行一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無紙化測試。在此階段,鼓樓區由“單向銜接”轉向“雙向銜接”,并通過小學入學適應周和無紙化測評來為兒童平穩過渡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21年10月,《鼓樓區關于進一步推進小學與幼兒園科學銜接工作的行動計劃和方案》頒布,從全區學前、小學兩個學段系統推進,對48所小學、95所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進行重新審視、統籌細化。區域行動綱領強調以兒童立場為中心,著力培養兒童的核心素養,通過雙向的多主體參與的銜接,讓兩個學段的教師通力配合,讓家長高質量陪伴,為兒童度過關鍵轉折期共同努力。為此,鼓樓區精選5所幼兒園、5所小學,以幼小結合的方式,成立“幼小銜接”研究共同體,并成立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幼兒教育三個幼小科學銜接研究工作室,旨在進一步從“幼小銜接”轉向“雙向銜接”,著力“小幼銜接”。例如,落實幼小協同合作機制,明確入學準備、入學適應教育目標,落實家校共育機制,突破課程學科化教學,突破校園教室環境的單調非區域化,突破評價單一化,等等。在此階段,鼓樓區幼小銜接強化小學主動銜接,注重適應過渡。
20世紀90年代,鼓樓區幼小銜接基于格塞爾提出的兒童成熟論這一兒童心理發展學說,關注重點在于讓兒童自身作好準備。當時的研究者基于自身經驗,對幼兒園大班兒童和小學一年級的兒童進行調研,探討分析小學和幼兒園之間的差距,從認知、情感、社會性適應等方面評價兒童入學準備情況和不同特征兒童入學準備水平。這種方式更多的是從成人視角出發,有一定的局限性。2012年以后,鼓樓區幼小銜接不再僅僅關注兒童個體的認知準備、行為習慣、情緒適應、社會行為等,還關注兒童與幼兒園、小學、家庭等之間的相互關系。2021年,鼓樓區提出了“為兒童,向未來”的理念,試圖以基于主體感受的兒童視角來理解幼小銜接。“為兒童”,是把兒童看作幼小銜接的主體,順應兒童舒展的天性,遵循兒童成長的節律,激發兒童生長的力量,滿足兒童發展的需求。
過去,幼小銜接更多注重的是提高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社會適應能力,做好知識儲備及紀律、規則、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準備。2021年起,鼓樓區著眼于系統性關注銜接中的多主體參與。
首先,關注幼小銜接過程中兒童的主體地位。區內幼兒園首先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關注兒童的入學準備活動,如集體參觀小學活動,與學長對話暢談小學生活,聽小學教師介紹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藝術、體育、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的學習。一方面,鼓樓區積極研究兒童為適應新的小學環境所作的準備;另一方面,關注兒童在親身體驗幼小銜接的過程中,與成人或學長的對話,改進銜接活動。
其次,關注園校、教師、家長、幼小研訓部門等不同主體在銜接系統中的參與體驗。在實踐中,學前段更強調課程游戲化,將入學準備教育目標和內容要求融入一日生活中;而小學段更傾向課程學習、活動紀律、學習習慣養成、學業成就表現等。不同主體的訴求,促使區域教育行政、研訓部門以兒童為本位,進而構建幼小銜接過渡期堅固持久的支持系統。
最后,在系統攻堅階段,區域推進三大研究任務:研制“幼小科學銜接”課程指導綱要,研制小學入學適應期學科教學指南,研發幼小銜接家長指導手冊探尋多主體參與策略。
過去,鼓樓區園校基于學前段五大領域目標和入學準備目標,以觀察兒童在游戲活動中的表現的方式,嘗試探索幼小銜接的本質要求。但這樣的跟蹤觀察通常止步于大班畢業,當兒童進入小學一年級的新環境后,對其生活適應、身心適應、學習適應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鮮有關注。2021年起,尤其是“雙減”政策驅動下,鼓樓區園校進一步強化銜接意識,開始嘗試深度訪談、課堂觀察、基于視頻的微格分析等,基于質性研究,剖析兒童的可持續發展性。家長、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共享兒童的發展信息,關注其延續性分析。區內已有部分小學在開學幾周內用連續拍攝的方式記錄兒童的學習生活,進而將知識經驗可視化,引發主體的積極參與。
過去,幼小銜接的實踐樣態是“讓兒童準備”;未來,將從“讓兒童準備”轉向培養“有準備的兒童”,即小學和學前兩個學段共同構建“為兒童準備”的教育新常態。這里的準備包括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增強兒童的自制力、責任感、獨立性和紀律性等。
為此,鼓樓區將構建兩個學段教師的課程共學機制,將幼小銜接培訓模塊納入繼續教育學時,不斷提升教師教育勝任力。培訓主要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規則意識、專注力等關鍵素養展開,雙向實施入學準備教育。同時,構建幼兒園和小學的聯合教研機制,將學前的學習發展指南和小學相關學科的課程標準進行比較分析,以打破學科邊界的主題形式進行教學銜接研究,進一步強化具身體驗、直接感知的兒童學習方式。另外,鼓樓區還將構建園校與家庭共育機制,有效提高家長育兒能力,讓家長成為培養“有準備的兒童”的重要他人。
首先,由區教師發展中心牽頭,召集試點園校的教師,精心設計實施一年級過渡性活動課程,并在區內實現資源共享。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低段開展“幼小科學銜接”課堂教學研究,形成鼓樓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低年級課堂新圖景,即更重品德、更濃情趣、更健身心、更有創新。
其次,創設友好、適宜、支持性的學校環境,在班級里設置圖書區角、養殖區角、玩具區角等,幫助兒童逐步適應從游戲活動為主到課堂學習為主的轉變。
最后,對小學低段尤其是一年級的課時進行改良,可以將課時時長縮短為30分鐘,或是打破既定學科課時的安排,挖掘知識之間的滲透性和過渡性,進行綜合性學習或項目式學習,以此保護和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同時,關注個體差異,提供個別化指導,減緩入學適應的節奏和肯定兒童逐漸適應的狀態,確保兒童身心發展的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