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莉
“雙減”背景下,作業的定義與指向、作業的功能與類型、作業的內容設計與要求再次成為教師的研究課題。因此,如何讓作業既能發揮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作用,又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作業究竟是什么?在一些教師眼里,作業就是“習題+分數”,但實際上作業應該是“知識+思維+習慣”,它是學生學習學科知識、提升學習能力、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作業的本質更應關注“人”的問題,它是教師實現“全面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載體。因此,我們不能以單一眼光來看待作業問題,而應考慮學生本身的基礎如何,更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我們應將作業的目標與立德樹人目標結合起來,通過作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學科育人的目標。
傳統的作業作用是為了讓學生鞏固已學習的知識,作業內容緊扣教學內容,目的在于鞏固與延伸、檢測與反饋。以往的作業內容教師較多關注知識的第一層面,即對學科知識操練,學習要求變成了“記住背過”。而新形勢下作業不能僅僅窄化為知識的鞏固,它要具有發展素養與評價診斷的雙重功能。教學與評價應關注學科的邏輯和思維方式,關注學生基本的素養,關注學科的深層價值。
為適應這種功能之變,以記憶、理解為出發點的作業,應走向以問題解決為出發點的作業;以先學后用為特點的作業觀念,應走向以做中學、用中學為導向的作業設計觀念;先零后整、碎片積累的作業設計模式,應走向應用驅動、且做且學的整體性作業設計。教師應對作業按其功能進行分類,并在設置上多創設與生活關聯的、具有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以單元為整體設計作業,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形式相結合,豐富題目類型,優化題目結構。作業目的從關注知識學習的系統性、準確性走向更關注觀念領悟的趣味性、深刻性、遷移性,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真正發展素養。
要將機械記憶性作業進行縮減,教師應有一個意識,即作業應該和整個教學改進呈一體化。評價設計先于備課教學,在教師進行每一節課整體教學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優先設計作業,包括作業的內容、形式以及時長。減作業的“時”和“量”,就要增作業的“質”和課堂的“效”。
教師只有先課前思考,才能根據學生需要提前設計課前、課中和課后作業。課前作業用于導學,引導學生自學;課中作業用于促學,開發學生思維;課后作業用于“固本”,鞏固提升能力。同時,教師的課前思考不僅要聚焦單篇文章教學,也要立足單元整體,深入分析單元視角下的課時教學目標和分級作業,讓作業具有整體性、連貫性。
如教師在課前布置朗讀作業時,可布置聽名家朗讀、自主朗讀配音等作業,讓學生把朗讀與領悟作者情感結合,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重音停連,感受聲韻之美。這樣的作業設計縮減了查音抄詞等機械內容,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這樣的設計正是基于教師對本單元教學目標的整體把握。通過課前設計思考,將一部分書面作業轉為課前前置化、課中多樣化、課后自主化的學習任務,從而達到縮減作業的目的。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更強調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作業設計應指向真實的生活情境,強化對思維過程、探究過程的評價。如在中秋節,可布置這樣的作業:中秋節晚上,你抬頭仰望,看見天空中掛著一輪皎潔的圓月,甚是喜歡。請你嘗試用不同的修辭手法寫幾句話來表達對月、對人的感情。作業設計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抽象的知識,如記敘、意象、情感等融于具體的情境中,從注重考查記憶理解到注重考查思考探究。
如果作業能夠走向分層、開放,這樣便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分層練習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由簡到繁,有一定的思維坡度。以統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的教材為例,第二單元和第四單元都涉及議論文閱讀。我們在單元整體作業設計中可對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在作業設計上做分層作業的安排,設置這樣一道開放性作業:6月,學校將舉行初三學生畢業典禮,參加典禮的有全體師生和部分學生家長代表。如果你作為初三學生代表要在畢業典禮上發表題為“勤奮”的演講,請你寫一寫演講的核心觀點是什么,為觀點提供什么樣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論據間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銜接?;谝陨纤伎?,認真梳理后寫一篇演講稿。以上幾題作業分別考查了學生對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掌握情況,由識記層級走向理解、應用、分析、創作層級。這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去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