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蓮芳
(深圳市寶安區陸興小學 廣東深圳 518103)
適切的語言環境、真實的語言環境、分層的語言環境、貫穿全程的語言環境近幾年來,我們學校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加大了教科研力度,深入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各學科主要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研究,形成可操作性和實踐性的課例成果,切實為課堂教學服務[1]。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圍繞核心素養確定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遵循學習規律,秉承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
我校英語科組堅持以課堂為主陣地,圍繞《民辦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環境創設的實踐與研究》這一區級課題深入研究。目前,緊扣“適切、真實、分層和貫穿全程”幾方面語言環境的研究,扎實開展課例實施研究活動,各學段情境化英語課堂的趣味性、靈動性和實效性日漸明顯,課堂教學質量呈正方向穩步發展。以下是我們的一些做法及部分研究課例。
英語課標提出:英語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全人教育,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導建設性學習,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與教師互動和諧,情感交融。而達到這種境界的前提在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情,在此基礎上圍繞學習目標精心構建課堂教學活動,創設與內容相匹配,符合學生經驗和感知的適切語言環境,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發揮到極致[2]。
在英語教學中融音樂與英語為一體,能為學生創設有聲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自然投入,感受不同的國際文化氣氛,體驗歌曲中的交際情境,迅速集中注意力,輕松進入到英語學習狀態。比如,在教授Children’s Day這一單元時,教師提前布置學生繪制慶祝六一手抄報,在黑板上提前設計氣球、彩帶、花束,準備各種節日禮物,在課前導入與課中活動時穿插輕松愉快的英文歌曲,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六一節日氣氛。配套的英文歌曲與六一的環境相融合,為學生能在熟悉的語言環境進入本課的學習與交流做好了鋪墊,達到了預設效果。
教師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曲調,把有難度的學習內容來個“老歌新唱”,創設輕松快樂的語境,既可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學生學習新知。
【案例】在學習動名詞running,hopping,skipping,walking,swimming的時候,老師通過《兩只老虎》的曲調引導學生學習:walking walking,walking walking,hop hop hop,hop hop hop.與學生一起創編英語歌曲,無形中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興趣盎然。小學生的情感豐富而外露,隨著旋律的起伏變化,在感到輕松、愉悅、滿足的同時,產生興奮情緒,繼而產生學習的欲望,而這首歌也完美地導入了本節課的新知,這樣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比較弱,往往對直觀的事物容易理解,更感興趣,不同年段的學生對同一種事物的興趣程度也有差異。因此,創設情景首要遵循的是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而再選擇相應的直觀展示,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的距離[3]。
【案例】在教授四年級time(時間),months(月份)這部分內容時,鑒于時間和月份都是抽象的概念,教師把學生熟悉的鐘表和日歷帶進課堂(也可以用多媒體創設動態的鐘表和日歷視頻),給學生創設一個可觀可觸的動態學習情境。根據鐘表和日歷的變化進行對應詞匯和短語的示范操練,學生能嘗試運用具體的單詞進行表達;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互問互答,激發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在輸入與輸出中,學生便習得了語言的表達。
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英語,語言學習以視、聽、說為主。課堂上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自然、地道的視聽語言輸入,引導學生注意傾聽,樂于模仿、大膽表達,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教學。
【案例】一年級教師在教學What color is it?這個句型時,課前準備好蘋果、梨、香蕉、葡萄、鉛筆、尺子、熊貓(玩具)、汽車(玩具)等物品裝在一個小紙箱里,創設了真實英語交流的生活場景。課上,教師依次讓學生蒙著眼睛從箱里任意拿出一件物品,而其他同學提問:“What’s this?”取物的學生則回答:“It’s a …”說錯了再繼續猜,直到猜對后同學們再換句型:“What color is it?”然后他再回答:“It’s a…”這個游戲場景很適合低年段孩子,在游戲中他們輕松地獲得了知識。
在創設的情境中,不僅是學生融入情境,教師的參與示范也很重要。學生展示時,教師要全身心投入,了解學生從單詞到句子乃至整體的英語水平,發現問題及時引導。此外,教師也要從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風格出發創設情景,靈活應對各種突發事件,調控課堂秩序,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輕松愉悅地完成教學任務。
【案例】在訓練in,on,under,behind,in front of 等方位詞時,李海珍老師設計了孩子幫助媽媽在家里找東西的生活情境,教師扮演媽媽的角色,在家里尋找自己的東西,依次提出Where is my bag?Where are the eggs?等問題,孩子幫忙找并根據具體的語境回答:It’s on the desk.They are in the box…找東西的過程是師生用英語交流、鞏固聽說讀的訓練的過程,避免了枯燥無味的知識講授,也最大限度地發展了孩子們的語言思維。
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體驗、理解和運用語言。同時,英語課程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利于提高學生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
在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將多媒體融入教學已經成為必然,很多無法通過常規方法創設的抽象情境,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并大大提升課堂效果。比如:the weather of different countries,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國家的天氣變化,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4]。
【案例1】在教授有關食物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切合教學內容的視頻——模擬過生日的英語動畫片,創設小學生過生日的情境,然后輸入“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 hamburgers.”……進行操練,使英語學習貼近生活實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看完動畫情境后,能熟練地跟老師和同學模仿動畫片中的短語和句子進行對話,收到了活學活用的效果。
【案例2】在教學下雨的情景時,課堂上難以再現真實的場景,梁舒婷老師先錄制下雨聲的視頻,再用Flash制作成課件,讓同學先真實地體會下雨時的情景,跟著課件中的卡通人物學習有關下雨的對話內容,學生都興致勃勃,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展露自身的才氣,在相互評價中體驗了成功與自信。
小學生對于抽象的事物接受程度比較差,對直觀的東西更感興趣,在課堂上利用實物的展示,能夠引起學生很強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學生的距離。
【案例】向宏嵐老師在上Unit1 Touch and feel時,在教授“How does it feel?”這個句型,借助了教室里的墻面、黑板、桌子、椅子、書、衣服、鉛筆、直尺等一系列實物,通過反復指向實物提問學生:“Touch this!How does it feel?”邀請學生回答:“It’s hard/soft/thick/thin”,若是學生回答有誤,則引導學生繼續回答,直至學生能說到正確的單詞為止。通過以上活動,學生不僅熟悉操練了本課時的核心詞匯,也真實感受到了單詞與實物的聯系,提高了自身的參與率和積極性。
小學生天性愛表演、善模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首先給學生做好示范,進行形象的表演,用豐富的表情、肢體語言、手勢、語調等創設語言環境與學生一起互動。
【案例】在教授Unit 12 The ugly duckling時,鐘哲梅教師引導學生模仿和表演文本中的角色,創設一個能夠激發學生語言輸出的環境,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力量,自導自演,根據語言環境對故事進行改編,然后呈現出來。學生學得扎實而開心,教師也教得輕松。
新課標要求:根據英語課程設計思路,應努力構建一個以學生發展為本、系統而持續漸進的英語課程體系。設置分級課程目標,力求體現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使英語課程具有層級性、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在明確目標和重難點和學情基礎上,設計導入、主體新授課、鞏固拓展、總結提升、評價反饋教學流程。如何有效地組織英語課堂教學?我們除了將評價反饋融入各個環節,基本上按照以下幾方面分層創設語言情境展開學習。
課前導入往往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成功的導入能一下子捕獲學生興趣點,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通常可以借助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及生活場景創設不同的導入方法,這是具有時代感和激發學生興趣的常規導入方法。為此需善于梳理不同單元的課題,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實際,創設不同的語言情境導入方法,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為整節課做好鋪墊[5]。
【案例】向宏嵐老師在教學Unit11 Children’s Day這一課時,以Alice的活動為主線,動畫視頻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have a party”的情境,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派對的完整過程,營造出充滿真情實感的派對情景,幫助學生將語音、語義與對應的情景聯系起來,學生對所學內容記得更牢,表達得更順暢。
運用學生熟悉的實物導入也是常用方法。實物的導入,可以使語言情境更加真實、形象生動、客觀逼真,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快速感知教學內容。
【案例】楊麗萍老師在教學一年級(上)Unit2有關學習用品這一課時,先是出示一個鉛筆盒,讓同學們猜猜里面都有哪些學習用品,從而引出了pencil,ruler,rubber等新單詞。又如,在講食物和水果類單詞時,準備相應的食物和水果,讓學生講述自己日常喜歡吃的食物導入,引領他們學習Apple,banana,biscuit,jelly等這些單詞,課后將這些水果和小食品作為獎品獎勵給表現好的同學,大大地激發孩子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情境創設要具有時代性。在當今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獲得大量的信息,而且智力發展水平與過去相比也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因此,在主體內容情境創設時,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對家庭、節日、服裝、飲食、旅游、學習、活動等不同主題文化教學,創設情境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賦予嶄新的時代氣息。
【案例】楊麗萍老師在教授一年級教材5BM2U5《At the weekend》時,設計了一系列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首先讓學生學唱歌曲《My weekend》導入,初步感知At the weekend這個教學主題。接著展示自己的朋友圈I have some plans for the weekend,進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的提問教學。接下來以微信群組聊天的方式進行文本學習。這一系列真實語言環境的創設來源于文本,又拓寬了單一文本學習的形式。
小學生的模仿力強,對新鮮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但有意注意時間短,所以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穿插一些童謠和歌曲,活躍課堂學習氣氛,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將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使緊張的學習氛圍變成輕松愉快的“音樂課”。
在教學中,大家都能嫻熟地插入童謠、歌曲,或者課前引入,或者課中鞏固,或者課后提升,巧妙地進行學科融通,實現了動靜結合、唱演結合、誦唱結合,師生、生生互動,凸顯課堂趣味性。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些興趣為先決條件。”教師可先讓孩子們熟悉和運用文本內容,通過表演或游戲創設情境,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案例】盧麗婷老師在教授Unit10 Activities 這一課題時,構建考核動物們各項技能評選super animal的情境主線,穿插了相應的詞匯和核心句型,讓孩子們邀請動物園的動物朋友和大家認識,一起做游戲,靈活地運用I like the monkey.He can ...等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然后回歸到生活,由動物拓展到身邊的同學。I like Ben.He can...Can you ...?孩子們積極上臺表演,學習跟故事有關的內容,達到了舉一反三效果。這個拓展性的情境表演,讓孩子們在學法遷移中輕松愉快地拓展了知識,并獲得了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
英語課程實施教學建議提出: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探究主題意義的情境和空間,使學生獲得積極的體驗,成為意義探究的主題和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者。設計由淺入深、關聯遞進、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以及與目標對接的評價活動。因此,大家進一步探究構建由淺入深貫穿全程活動交流與綜合運用的特定場景,創設具有趣味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學習活動,最終有了新的突破,部分教師已實現了局部語言環境向貫穿全程的語言環境深度跨越。
【案例1】在英語四年級下冊4B Unit 10《Two seeds》的教學中,陳端端老師創設了一個特定的花園作為本節課的綜合學習語境。首先介紹David有一個花園并喜歡黃色的花,他買了向日葵種子種在花園,學生在相關的問答交流中,觀看向日葵從種子到開花的生長過程視頻,再扮演種子的角色進行英語對話。讓學生身臨其境,無論是個體回答、小組合作還是全班交流都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輕松自然,在學習中不僅掌握了英語知識,提升了思維及語言輸出表達能力,同時也掌握了關于植物生長的科學知識,實現了跨學科融合教學。
【案例2】在講授牛津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6 My parents的第一課時,鐘哲梅老師利用文本再構,創設了外星人小歐(Oh)到地球尋找他丟失的飛行器,在地球上他遇到地球女孩Jill,Jill很熱心的幫助小歐(Oh)并帶他找警察叔叔(policeman)幫忙的故事情境。在找警察(policeman)的過程中,小歐(Oh)也相繼了解到地球上的不同職業:bus-driver,doctor,fireman,nurse,teacher,policeman.通過主要句型What does he/she do?He/She is a…展開不同的職業對答,最后通過句型What can he/she/they do?He/he/They can…對不同職業的工作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小歐(Oh)和Jill一起尋找policeman為線索,以小歐(Oh)和Jill乘坐公交車停靠的不同站點為背景進行對話,設置了六個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場景,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語言交流環境,具有趣味性、漸進性和完整性,高效地完成了本課的單詞與句型運用。
課堂教學是貫穿落實課程理念的關鍵環節。我們要依托課例實踐并探索新課程理念和新要求倡導的教與學的方式。通過基于證據的教學實驗和研究,解決問題、突破瓶頸,創新發展。教師要將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構建有效的師生活動和教育學的方式,讓教研活動成為連接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的橋梁,促進教師將課程理念轉化為有效地課堂教學行為,最終促成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