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莉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江西撫州 344100)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醫學類專業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在培養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1]。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作為高職高專類醫學院校的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既是各醫藥學專業專科在校生均需學習的專業必修課,也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載體。本文通過發掘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本身的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本課程的思政案例,以期為本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培育出擁有優秀的職業素養、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醫學人才。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化理念正在滲透并影響著醫學生的三觀。高職高專類學生具備抗挫折能力較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缺少對事情的執行力和堅持能力等特點[2]。學生對事物美丑、善惡、是非的甄別能力較薄弱,急需教師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他們,使之形成正確的三觀。高職醫學院校的醫、藥、護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除了使學生擁有扎實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藝外,還兼具培養學生的良好素養。所以,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在基礎醫學課程中合理地滲透德育,有助于增強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素養及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有情懷、有溫度、有專業技能的醫學人才。
對于醫學院校來說,基礎醫學課程教學覆蓋面廣、接受度大。目前,我校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每年有3000多名在校生學習,主要開設在第二學期,課時為54節,幾乎覆蓋所有專業。本門課分為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個部分,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課程中蘊含著眾多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本課的授課過程,能夠使大學生的思想在無形中得到升華,進而做到專業課教育與思政教育同行同向。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主體,是課堂教學的直接責任人,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扮演執行者和“主力軍”的角色,建設具備良好課程思政能力的教師團隊至關重要。在人員配比上,本課程采取團隊負責人帶領教學團隊制,團隊負責人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良好的師德水準、較高的教學水平、創新性的學術思想和良好的管理才能,能對課程思政建設起到全面負責的作用。教學團隊其他成員由5名專兼任教師組成,團隊師資結構合理、年齡構成恰當、職稱構成科學且均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有一定的積累。在人員培訓上,團隊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和校級各層級線上線下培訓,累積了寶貴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并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避免生搬硬套,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在人員分工上,團隊負責人根據不同教師的特點進行合理分工、分別負責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編寫教案講稿、課程實施及整理課后評價。
根據本課程特點,進一步挖掘、提煉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利用文獻檢索、網絡搜索、查閱圖書等方法,以每一章為目錄收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課程思政素材,主要包括相關歷史背景、名人事跡、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等,以視頻、圖片、網站鏈接和文字為載體保存,并定時補充更新。例如:上篇醫學免疫學的緒論部分,介紹免疫學發展簡史可收集人痘接種法的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人痘接種法作為人類史上最早的天花免疫方式由我國醫師發明,這一素材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課程教學團隊從切入點、思政素材、授課形式和教學目的四個主要方面設計各章節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力求將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本課程是我校醫藥類所有專業的必修課,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因此,在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方案的時候需要按照專業設計不同的課程思政方案。例如:在學習細菌的合成代謝產物時,針對藥學專業,我們設計了課堂上回顧震驚全國的問題藥品“欣弗事件”,并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認識到在藥品生產中因為疏忽導致的熱原質污染危害重大,從而培養藥學專業學生養成科學嚴謹、工作細致的態度;在學習細菌的藥物敏感實驗這一內容時,針對醫療相關專業學生,引入多個國內外患者感染超級細菌的案例,并講授超級細菌的危害性及形成的原因,讓學生認識到抗生素濫用的危害,喚起學生的職業良知,讓學生在今后工作中不要因為追求療效濫用廣譜抗生素,見表1所列。

表1 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案節選
結合各章節具體思政教學設計,組織教學團隊重新編寫教案講稿,將課程思政素材導入課件,在每個章節教學目標中增加素養目標。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智慧職教,對應教學目錄精心設計線上互動內容。
教學團隊把教學的實施過程細分為教師的言傳加身教、學生的反饋和思考幾個部分,從教與學、實施與反饋、線上與線下等角度多維度地進行教學實施。
教師在課堂講授相關章節的同時,根據教學設計恰當地融入思政元素,包括科學家事跡、相關詩詞經典、典型案例、當前熱門相關時事等。
科學家事跡。課程的緒論部分包含的科學家事跡非常多,如中篇醫學微生物學概述中講到微生物學發展的現代微生物學時期很多新的病原微生物被發現,在授課中加入澳大利亞科學家沃倫和米歇爾勇于挑戰當時的學界權威,為驗證幽門螺桿菌與胃部疾病的關系,把自己作為實驗對象喝下含大量幽門螺桿菌培養液的事跡和圖片,旨在培養學生要有敢于質疑、突破傳統的精神,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
相關詩詞經典。教師在講授下篇人體寄生蟲日本血吸蟲這一內容時,適當地融入《七律二首·送瘟神》賞析,通過詩詞中描述的血吸蟲病在舊社會長期流行、危害嚴重和新社會迅速被消滅的鮮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兼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長期的教育實踐發現,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人才培養意義重大。要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特別是素養目標,必須做到言傳和身教并舉。教師的個人形象和規范著裝是學生的關注點之一,我校要求醫學專業課教師授課時穿工作服、不留長指甲等,有助于學生提前帶入工作情境,時刻以醫務人員的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認真嚴謹、扎實細致的教學態度,對學生來說是一種不言之教.例如,團隊教師在講授某個知識點時出現了某個知識點錯誤,自己發現或被學生質疑后不能掩飾自己的錯誤,而是主動查找正確答案并與學生更正知識點;又如,在課后,教師要認真檢查的習題、討論等作業,并能對作業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和講解。教師上課的狀態也很重要,積極陽光的心態,活躍的課堂氣氛,也能感染學生。教師要做到言正雅行,不在課堂上發表消極言論,不在教學區域吸煙、吐痰、亂丟垃圾等。實驗課是身教的重要場合,教師在實驗課示教時操作規范嚴謹、對實驗過程一絲不茍、對實驗結果實事求是等都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育者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不斷地反思自己教育教學方式。
教學團隊在課中,課后通過課堂詢問、問卷調查等形式收集學生的反饋,優化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如緒論中科學家事跡較多,全部融入課堂教學后學生反饋時長過長。教學團隊經討論后,課后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或微信給學生推送科學家事跡的文章、視頻等資料,合理地分配了教學時長。
本部分主要為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穿插討論、心得提交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例如,在學習霍亂弧菌這一章節時,將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以身犯險、勇于質疑當時的學界權威,并最終發現霍亂的致病因素為霍亂弧菌的故事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并設置討論題,讓學生寫出自己的體會。
多元化的教學效果評價有助于團隊教師檢驗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引導教學方向等,本課程采用學生評價、同行評議及專家打分等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學生評價:學生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受益者,是重要的反饋端。立足于學生能夠以第一視角檢驗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課程思政是春風化雨的過程,效果評價包括短期和長期的評價。短期評價為在對2020級大專護理專業4個班級學生進行一輪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過程中,團隊編制了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表,在學期中和學期末分別發放給班級學生,讓學生以不記名進行評價和打分,學生評價結果顯示通過課程思政奠定了良好職業的認知,加強了職業道德感等。長期評價教學團隊還將持續追蹤學生就業后是否有行為失范等行為。同行評議:采用公開課等形式邀請醫學類其他課程教師聽課,對課程思政實施方式進行評價及指導。專家打分:邀請校內課程思政示范課帶頭人對我們的方案及實施效果進行打分。一輪教學實施后學生、同行及專家評價結果均顯示良好及以上。
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不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或輔導員的職責[3]。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盡管與高校思政課分屬不同領域范疇,但都有著“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共同使命和責任。筆者從教學團隊建設、素材庫建立、各章節教學設計、教學資料完善和教學實施等多方面切入,對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今后,本教學團隊還將進一步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將本課程建成一個具備全程、全方位課程思政功能的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