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懋榕
(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學 江西瑞金 342500)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并不是單獨存在的,需要彼此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尤其在學科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了解當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現狀以及興趣愛好等,有效挖掘教材教學內容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內容,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使中學生能在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會甄別和判斷信息,掌握交往技能,并提高個人的社會適應性。教學實踐中,需要各學科教師可以創設動態的合作情境,并設置多元的學科學習活動,讓中學生們能在釋放天性的同時,接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促進個人身心的全面發展。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和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相對優良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系統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分支,同時也是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關鍵環節。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眾多專家學者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提出了切實的意見和建議。其中,俞敏洪強調,要重視青少年抑郁預防和治療,針對性地提升班主任老師、教職員工對學生精神心理問題的識別能力;崔建梅建議,應該編寫統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材,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提供確切的教育參考資料。
中學學科教學是以語文、數學等學科為為基礎的課程教學。剖析學科教學內涵需要從三個層面來認知和理解,首先是學科知識,其次是學科方法,最后是學科思想。中學學科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們各類學科的核心素養,使學生除了能夠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理論內涵和專業技能之外,同時也具備一定的道德素質和思想品質,可以運用語文知識、數學原理、物理思維和道德與法治觀念,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個人的社會適應性。也就是說,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各門學科的教學之間,本身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需要教師做好融合和滲透的工作[1]。
首先是情感教育的目標。中學生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變得意志消沉或忽然興奮,這些情緒將直接影響學生們的學科習得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設置明確的目標,幫助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學習的樂趣,增進情感體驗。例如,在課堂上,即使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有失偏頗,教師也要給予肯定和贊許的目光,讓學生們能夠帶著自信進行接下來的學科學習。
其次是人際關系教育目標。中學生的人際關系大多圍繞教師、家長和周圍同學之間展開。通過培養學生的交往意識,并幫助他們掌握與人交往的技能,能夠引導學生樂于助人、善于交往,并積極與他人競爭合作。因此在學科教學中,通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探究學科項目的時候,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在傾聽、分享和交流的同時,取長補短,學習他人身上的長處,使中學生能在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當中,斬獲深厚的友誼。
最后是自我意識教育目標。中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在遇到挫折和問題的時候容易畏首畏尾、半途而廢,不僅自我意識不強,同時也很難對自己做出中肯的評價。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教師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念,讓中學生們提高自信和自尊的水平,形成積極正確的自我意向,有效接納自己和認識自我,甚至形成強有力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激勵意識。例如,學生們能在自主激勵的意識引導下按時保質地完成作業;能在自我約束的情況下,認真聽講;在勇氣的引導下及時向教師提出。
首先要遵循雙效性原則,是指中學各課程學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除了要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之外,同時也應該設置明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課堂上向學生給予正能量的心理暗示,肯定學生們做出的成績,并對學生遇到的問題予以正確引導,設置明確的以該門學科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讓中學生們在一邊學習的同時,一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強化思想素質和道德意志,為更高年級的學習以及成長提供可靠的思想基礎。
其次要遵循針對性原則,在中學學科教育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能夠側重關注學生們的身心發展現狀,有的放矢地幫學生解決當前面臨的學習困境和心理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平時沉默寡言,學習中也腳踏實地,但近期做數學題時,經常由于馬虎失誤導致計算出錯。數學教師根據觀察了解到該學生最近沉迷于手機游戲,于是通過私下交流,讓該名學生了解到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危害,幫助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最后要遵循隨機性原則,因為在中學學科教學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讓教師專門在課堂上拿出一段時間,向學生傳達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內涵,而是要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以及創設動態的情景交流活動,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端正學習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例如,在語文學科中,學生了解到古人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中也要創造條件,刻苦學習,效仿古人身上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積極的學習觀念。在數學學科中,通過創設實踐探究活動,學生們幾人為一組,通過分享和交流,了解其他同伴身上善于總結、樂于傾聽的優點,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中學生善于協作、樂于分享的品質[2]。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從政策文獻的角度,要求各中小學校能夠全面關注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各學科教師能夠結合當前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現狀,研究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以及情感態度,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但是實踐中,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科教育課堂容量大,教師很少有時間增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因此部分教師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專門從課堂中擠出幾分鐘時間,宣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手冊中的觀點。這種生搬硬套甚至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不僅模式陳舊,也很難激發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教育不足,也缺乏特定的人文關懷,甚至容易起反作用。
雖然近幾年來,教育部高度關注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并且著重強調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融會在一起。但是部分學科教師在接到任務之后,備課時往往顧此失彼。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利用大塊時間對學生進行態度端正和情感引導,反而忽視了學科重點。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揣摩主人公生平事跡和精神品質的篇幅較大,忽視了引導學生積累生詞和好句等。在基礎知識教育系統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便盲目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顧此失彼,很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學的融合成效。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是中小學生,因此學科教師鋪設任何觀點或陳述任何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都應該圍繞中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情況。例如,以學科項目為重點,設置合作學習任務,讓中小學生們體會合作和分享的樂趣。或者以教材文章為素材,剖析作者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們向榜樣學習。但是部分學科教師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時候,主體缺位,往往以成人的視角對學情案例或者故事文章,進行褒揚或批判,沒有尊重學生們的主體地位。這種單一輸出觀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學科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脫節的問題,容易禁錮住中小學生的思維,很難優化教學成效。
在中學學科教學實踐中,想要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需要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以及教學內容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理念知識,并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語文學科中,為了能夠培養學生們堅持不懈,在困境中始終保持初心的心理態度,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就應該向該目標逐漸靠攏。例如,有的人即使身處逆境,條件艱苦,也要積極為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用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買書,補充精神食糧。課堂中,學生們珍惜學習的來之不易,在面對學習困境的時候,能教師要教育夠勇往直前,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學習態度。
再比如,化學課堂中,為了能讓學生們了解化學公式的推導過程,并且在實驗學習中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教師可以讓幾名同學一組,設置明確的實驗目標,如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電解水或利用高錳酸鉀制氧等。每一個小組委派一個組長分發任務,有的組員負責備齊化學實驗設備,有的組員負責記錄數據,有的組員負責實驗操作。整臺實驗便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分工體系,學生們在高度配合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同時也獲得了合作學習的感悟,甚至提升了社會適應性,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創設和諧且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們在與教師平等交流對話的過程中,進一步敞開心扉,加速思維的創新,并且在學得知識的情況下獲得感悟。同時,也要求教師能夠肯定學生們的努力和付出,用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言和激勵教育,激發學生主動融入課堂的積極性,從而獲得良好的心理暗示。
例如,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提問后,學生們做答,個別學生急于求成,在沒有經過精確計算后邊說出結果,這樣既擾亂了課堂紀律,同時也會對其他學生造成錯誤的引導。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沒有急于批評和指責,而是先肯定該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勇氣和積極性,然后再采取柔性批評的語氣和方法不應引導該學生了解:擾亂課堂紀律、給他人造成不良引導的后果。在情感激勵的作用下,該學生不僅積極反思了自己的行為,同時也對教師的肯定和柔性鼓勵充滿感激,進一步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除此之外,課堂中的情感教育還需要學科教師能夠認真觀察學生們的情緒變化以及學習態度變化等。例如識別學生的情緒、了解情緒變化的動因,通過積極引導或側面暗示的方式,幫助中學生認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正確看待不良情緒。如做題過程中遇到困難變得消沉,受到他人的輕微指責抑郁寡歡等,這些不良情緒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及時排解,通過良好審美情操的熏陶,培養學生正能量的思維認知[3]。
實踐活動的創設是營造良好學科課堂氛圍的關鍵,同時也是拉近師生距離的重要措施。將學科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需要教師設置各種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和協調能力。實踐中,需要不同學科教師根據課程的重點,設置明確的實踐活動主題,語文學科以講故事大會、辯論賽和劇本表演等活動為主,物理化學等學科以實驗探究活動為主。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感同身受地與各行業中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讓學生們在良好思想道德氛圍的引導下,構建積極的心理態勢。
例如,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每天利用三分鐘時間讓學生們輪流到講臺上演講,或推薦一本。或講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或者談談自己最近的生活經歷,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和機會,讓他們能大膽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中小學生的自信心。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我想對你說”的活動,一名同學指定另一名同學或教師,說說自己對對方的崇拜之情、感激之情,或者希望對方改正的缺點等。敞開心扉的同時,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交流氛圍,有利于讓中小學生正確看待友情,用積極且健康的心態交友,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在素質教育體系當中,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可以強化其社會適應性,讓他們利用自己的觀點和學習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實踐中,要求中學各學科教師能夠積極挖掘教材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理念,設置明確的目標;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加強情感教育和激勵教育。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創設多類的主題實踐活動,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和自主協調能力,為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思想保障和學科教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