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濰坊職業學院 山東濰坊 261041)
根據時代發展需求和教育實踐需要,在高職公共英語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開始大膽創新課堂教學策略,教材內容也開始貼合各個行業的發展實際,運用更加靈活、動態的教學方法,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融合,改變了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如今,高職院校正在逐步擴招中,生源也逐漸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趨勢,一部分學生是普通高中畢業的,擁有一定的英語知識基礎,但學習能力較弱,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另一部分學生則是來自技校、中專、職高等,這些學生本身缺少較強的學習興趣,知識基礎不夠扎實;也有一部分學生是下崗職工、退役軍人、農民工等,此類型的學生普遍屬于零基礎,英語教學則需要從頭開始,使其先產生學習的興趣,逐步鍛煉其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對話交流的能力。從高職院校的內部來看,通常都會涉及多個不同的專業,教育專業的學生普遍具有較為扎實的知識基礎,理工類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待夯實,藝術類學生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下崗職工、退役軍人、農民工等大多都是從零開始。
從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英語教師仍舊秉承應試教育的思想,沿用常規的教學模式,不夠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與提高,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的維持,還會影響到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有些教師開始嘗試運用全新的教學手段,但過于追求教學方法的新穎和奇特,雖可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夠重視知識點的講解,無法幫助學生順利消化和積累充足的英語知識,無法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不利于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此外,既擁有較高教學能力、扎實知識基礎、充足教學經驗,還能具備跨學科素養、可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的雙師型教師非常稀缺,這也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干擾因素。
從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情況來看,普遍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如教學軟件較為落后,缺少充足的教學設備,未能打造多功能語音室、多媒體教室、職場情境實訓室等。這些硬件、軟件的短缺將無法滿足英語教學的需求,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自然也會限制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與提高。針對此類型的干擾因素,就需要高職院校能正確認識全新教育形式,建立專項資金管理體系,積極采購完善的教學設備,做到專款專用。
情境教學法是當前教育領域中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手段,其借助多種不同的方法構建出更加真實的氛圍和環境,讓學生能融入其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對話、學習。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大大弱化英語知識的理解難度,還能顯著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針對當前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情境教學法可發揮較為明顯的作用,促使更多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目前,大多數高職學生都是知識基礎較為薄弱的,甚至還有部分零基礎的學生,這些學生不僅未能掌握充足的英語知識,還無法在不同場景下運用知識。此時,教師就可先分析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不同類型的教學情境,并加入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能在不同的氛圍和環境中學習英語知識。
除了根據教學內容去創設情境外,教師還可發揮英文電影的積極作用。相對于枯燥的教材內容,大多數學生都更愿意觀看英文電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教給學生觀看英文電影的方法,使其能在娛樂的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在上課時,教師可圍繞著該節課的知識提供一些與相關的英文電影,同時提出明確的觀看要求:Watch the movie carefully,write down the unfamiliar words in the lines,understand the grammar of the sentences.這個任務較為簡單,學生只需認真觀看和記錄即可。在播放完電影后,教師需隨機挑選幾名學生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并圍繞著這些知識展開講解。之后,教師可從電影中挑選出其中最經典的片段,并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了解這個角色的臺詞,將電影中的情節再次呈現出來。相對于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來說,角色扮演、教學情境相融合的教學手段,可大大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能使其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嘗試應用所學知識,了解不同詞匯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方法,牢牢掌握語法知識。
在全新的教育形式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1]。翻轉課堂指的是讓學生在課下完成知識點的學習,在上課有針對性地聽講,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疑惑,在課后及時進行鞏固和反思。翻轉課堂可真正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需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調整課堂教學方案,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這一教學模式還能真正落實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保證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實現個性化的發展與成長。
要想更好地運用翻轉課堂,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步驟:第一,課前準備。課前準備階段能為學生的課前預習奠定良好基礎,在促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方面起到決定性作用[2]。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為其設計和制作難度適中的微課視頻,同時配上相應的練習題,避免學生在學習時產生畏懼心理;其次,微課視頻中應包括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易錯點、混淆點等,尤其是要提出重點和難點;最后,在完成微課視頻的設計和制作后,需將其上傳到學習平臺,并從后臺了解學生的觀看時長、習題完成情況等。例如,教師需在微課視頻中引導學生學習單詞,并提供一些與之相關、相似的單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之后,拆分、歸納和整理難點內容與重點句型,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準備。如,在講解check up與hang out時,教師就需引導學生拆分、理解單詞,再重新認識詞組。
第二,課堂互動階段。與常規課堂相比,翻轉課堂有所不同,體現在各種難點問題、疑惑的解答上,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在預習環節中,學生已經基本掌握該節課的知識,但同時也遇到較多問題。在課堂中,教師除了要講解知識外,還需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疑惑和問題,同時還需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學Passage1 Online Growth Continued時,教師在講解完文章內容后可開展情境討論活動,由此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每個小組的學生需討論和交流網絡具有的缺點和優點,也可分析文章中的重點、復雜語句;還可讓學生續寫或改寫文章內容,以“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society”為題寫作文。在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養都會得到明顯提升[2]。
第三,反饋交流環節。在學習過程中,交流反饋環節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在翻轉課堂中,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展示學習成果,能在分享、交流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在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不斷調整自己當前的學習模式,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3]。在交流互動環節中,教師需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肯定其學習成果,同時還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使其能真正在互動交流中實現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合作學習模式也是當前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僅可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還能增強其競爭意識。在應用合作學習模式時,教師需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討論小組的劃分。通常情況下,教師會采用三種小組劃分方式,即隨意分組、自主選擇、教師指定[4]。不同的分組方式擁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如自主選擇時,學生往往會選擇跟自己關系較好的同學,那么在討論時就會出現聊閑話的情況;隨意分組可能會導致部分有矛盾、性格相似的學生在一組。如果一個小組內都是較為內向的學生,那么討論活動必然無法順利進行;相對于前兩種分組方式,最后一種方式可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具體的分組方式需教師能根據具體內容進行合理選擇。
第二,正式討論階段。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要先發起討論。但討論的發起也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直接說:“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how to deal with emotions correctly.”將無法激活學生的討論欲望。因此,教師可先從自己角度入手,與學生分析自己如何處理各種情緒,再詢問學生都是采用何種方式,引導學生討論有哪些可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活躍課堂氛圍后,教師就可讓學生在組內展開交流和互動。當一名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需記錄下其中的關鍵詞;當學生出現表達困難時,其他學生需給予適當幫助。在發言結束后,各小組的學生需要進行系統的總結與歸納。每個小組需各自分工,為不同的學生安排合適的任務,如一名學生記錄小組的討論情況,另一名學生記錄本組學生的發言次數等。在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需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認真觀察學生的討論過程,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檢驗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與積累。
要想最大程度提高公共英語教學的效果,讓更多學生能始終維持學習的興趣,教師除了要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外,還需結合近期的教學內容,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和影響。無論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手段,學生在課堂中都會產生一定的消極情緒,此時教師就可利用第二課堂刺激學生,同時還可鍛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第一,開展趣味舞臺劇。在課堂中,教師會利用英文電影展開教學,創設出更加真實、多樣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英語素養的提升[5]。但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無法在整節課中都進行角色扮演。此時,教師就可利用第二課堂,引導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英文電影或舞臺劇,掌握電影情節、分析電影臺詞、了解人物個性。針對學生所挑選的電影或舞臺劇,教師需進行全方位審查。當確定好英文電影或舞臺劇后,學生就可選擇其中自己喜歡的角色,并認真學習人物的臺詞,了解其性格,模仿其言行。同時,學生還需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演習。在學生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同樣需做好準備工作,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定好舞臺劇的開始時間。當所有學生都做好充足的準備后,舞臺劇活動正式開始,全校學生都可觀看。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牢牢掌握充足的英語知識,還能實現各項能力、綜合素養的同步提高。
第二,開展演講活動。在課堂中,提問不僅可鍛煉學生的膽量,還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6]。在課堂外,教師就可開展演講活動。要想順利演講,學生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需圍繞著演講題目搜集與之相關的資料,根據自己的思路去構思演講稿。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逐漸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能力,也能更加靈活地運用英語知識。因此,教師需根據近期的節日、教學內容等,開展不同主題的演講活動。例如,在五一勞動節期間,教師可開展以“Why is labor glorious?”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在十一國慶節期間,教師可開展以“I love my country.”為主題的演講活動。
第三,開展辯論活動。演講是一項相對較為舒緩的活動,學生可自行搜集資料,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而辯論活動則相對較為激烈,需要學生靈活運用論據證明自己的論點,在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方面有著較大作用。因此,教師可經常性開展不同類型的辯論活動,設置不同的話題,由此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無論是演講活動、辯論活動、舞臺劇等,都可應用到課堂中,但課外活動能留給學生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而言之,目前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仍舊存在非常多的干擾因素,不僅需要高職院校能采購完善的教學設備,為教師的教學鋪平道路,還需教師能學習更多適合高職學生的教學手段,逐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在正確引導下掌握更多的知識,實現能力和素養的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