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鋒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與安全學院 江蘇鹽城 224005)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積極探索建立新技術背景下的實訓基地,組建智能制造實訓基地。比如,同濟大學嘉定校區和德國共同籌建智能工廠實驗室。通過利用先進的服務軟件及控制策略,將數控車床、機器人、數控加工設備等硬件設備進行系統集成,以實現人、加工件與實際機器的智能通訊和協同工作[1]。2020年10月,中國職業教育學會會長魯昕在第三屆中國智能教育大會上詳細闡述了在新技術發展的引領下,產生了新的場景和新的職業的需求,重在培養學生的數字化的動手能力。通過引入數字化的新空間、新合作、新理念和新價值,構建新技術實訓基地。結合馬克思主義的交往理論、五育并舉理論,探索在數字化、智能化的理念引導下,構建新技術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實踐育人過程中,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理與機制構建,從而增強高職學生的職業教育適應性,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水平。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要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的真實生產及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面向先進的制造業等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統籌多種資源,建設若干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從而推動區域開放共享,并輻射區域內學校和企業。積極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指導各地高校借鑒德國、日本、瑞士等國家經驗,探索創新實踐實訓基地運行模式。提高實訓基地建設規劃、管理水平,提高實訓基地規劃、管理水平,為社會公眾、職業學校在校生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提升企業的人力資源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撐。
多維賦能:虛實相容。新技術實訓基地的建設,既要基于真實的場景構筑真學、真做的物理平臺,又要打破三維空間建設的虛擬平臺。實體平臺應發揮行業、企業在實體平臺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聯合人才需求預測、定位分析、培養方案、課程開發、實訓實踐、就業輸出等,形成穩定的機制與利益共享模式。虛擬平臺不僅應依托實體平臺,又要打破實體平臺的地域、時空、環境、層次對創新所需求的人才、信息、資源和項目進行約束。
因需而智: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推動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和中央共享中心,促進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感知互聯及數據共享、促進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推動以數字化深度相連接的產、學、研、用,加快建設課程、教學、培訓、研發的數字化共享平臺。
引入國際標準:建設高質量的供應鏈生態。在課程、機制、認證、評價等方面全要素參考引入國際一流標準,并根據本土的產業環境、政策環境、文化環境等進行改造升級。
價值共享:構建自我演化機制。堅持以人才為本,將人力資本作為主導性生產力要素,以人才開發為主線,堅持創新激勵。以鼓勵創新、創造價值、共享價值激活平臺主體。堅持開放融合,不斷在互聯共享中積累經驗成效[2]。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應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的要求,從師資隊伍、技能訓練、職業適應性、價值觀培育等方面創新實訓基地建設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師的核心素養和實踐能力是教師在接受培訓教育,從事教育教學以及投身科研等活動中形成的,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和實訓教學的需求,并能夠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和統領行業發展的專業修養和能力。具有三種素養和能力,一是文化修養和溝通合作能力;二是道德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三是教育精神和學習創新能力。教師一方面應通過實踐實訓教學,發展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師要跟上信息化時代,通過教學能力比賽、省培、國培,把信息化技術與傳統課程相結合,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應通過實踐實訓教學,發展培育自身的核心素養,端正自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身心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偉大事業當中。通過和學生交朋友,培養自己年輕的心態;通過實踐教學實訓,在技能訓練中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敬業精神;通過科學研究,提升自身的價值和追求;通過用耐心和愛去鼓勵學生不斷克服成長中的煩惱,并欣賞學生的每一點滴的成長[3];通過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科學素養、信息素養等,提高自己引導教育學生能力,通過專業知識的打磨,提升自己挖掘課程思政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實踐育人是指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培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師通過參與各種與學生成人、成才的相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創新精神和良好的品質。在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要構建以實踐育人的專業課程體系,要緊密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設置。并不斷進行理論學習,教師應加強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家實時政策、黨史學習,課程體系應體現整體性、具體性、時代性特征[4]。通過不斷重復的實訓操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勞動觀、成才觀,磨煉學生的意志,在實踐和勞動中增強學生的創新靈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展示學生朝氣蓬勃的活力、銳意創新的勇氣,不斷增強改革創新的本領。通過勞動實踐和實訓,培養學生良好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責任、職業良心、等職業道德,有利于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德技并修、真知篤行的優秀人才。
“適性育人”的含義可由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的“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引申出來,其大意是要按照樹木的生長規律,使其自然生長。同理,培養人也是這樣,要遵循人才的成長規律,即教育規則和成長規律。每位學生有不同的愛好和天賦,教師應在實踐教育階段擯棄學生的短板,激發其潛能,適性發展,教育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健康的職業生涯規劃。學校應提供給學生適合個性發展的特色課程,建立趣向導引機制,創設特色課程,構建各界知識技能重構,多元融合教學模式,建立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機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推動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的高職學生是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主要生力軍,必須適應社會發展,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感召力、滲透力和凝聚力,發揮其導向功能、引領功能。高職學生在實踐實訓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范作用和社會驅動作用引領下,應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不斷提高自身對社會的構建目標、對國家建設目標的認同感,把自己的價值奉獻到社會維度、國家維度的更高層面,培養學生自身的大我精神境界[5]。
實踐實訓教學是強調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引領,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參與實踐技能訓練,并從實踐實訓中獲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體驗,并提高大學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教學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應改變原來以說教為主的單調形式,依托實訓基地建設和企業實踐,挖掘課程思政的教育資源,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營造一種實體教育典型化的德育資源環境,以“五育并舉”作引領,將體驗式教育應用于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實踐實訓中,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水平、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師在開展實踐實訓教學時,應圍繞“五育并舉”教育理念,構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引領機制,并在其中融入愛國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人文精神等價值范式[6]。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個人的職業定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現實需求中。高校的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培養人才的共同目標,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實踐環境,后者是前者的方向引領。構建二者的良性互動機制,切實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互動機制主要包括主體機制、目標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控制機制。主體機制主要是必須建設一支高技能、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樹立全員育人思想,在實踐實訓中,通過講解實驗知識、實驗技能、實時嵌入課程思政知識,以培養學生的嚴謹的科學作風、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思想品德[7]。目標機制主要是以孕育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基點,以育人為根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將思想育人目標有機融入實踐育人的目標范疇,實現實踐實訓技能培訓的價值導向、約束規范和人格塑造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運行機制主要是要求高校及運行部門應更新觀念、進行科學決策,做好頂層設計、協調推動。保障機制是確保新技術實訓基地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主要包括理論保障機制、制度保障機制、組織保障機制、監督保障機制??刂茩C制構建包括先期的預警機制、跟蹤評估機制、信息反饋機制,通過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及時修正、調整、改進互動的內容和形式,確?;拥哪繕巳缙趯崿F。
在當今國內外復雜的環境下,筑魂工程是思想教育的根本性教育內容,因此,實訓教學內容設置應將政治意識融入實訓教學內容中,形成系統性的實踐教學設置。通過實踐實訓,提高學生對的理論掌握和內化,增強站穩、筑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實訓課程的設置上,注重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關聯性、層次性、復合性,統籌考慮,從不同的側重點優化實訓內容。依據黨的理論指導,注重課程設置的創新性,增強課程設置的適用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創新實訓教學方法,及時關注學生實訓中的思想和心理變化,及時做好教育與管理工作,及時有效調整學生在單調的教學過程和重復訓練的步驟中產生的逆反心理,抓住趨向核心點,保持正態性的教學氛圍[8]。通過挖掘課程思政案例教學,幫助學生認識到實踐實訓的重要性,增強自覺意識。
針對實訓教學工作,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辦法,量化考核指標,科學制定黨的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指標權重,并加強對實訓教學過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監督和評估[9]。對教師而言,把教師的師德師風、正能量的言行、高尚的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考核的一項基本指標,用以強化教師的榜樣力量;對學生而言,把學生在完成實驗過程中所體現的團隊合作精神、探索創新精神、環境保護意識、安全意識、敬業精神等表現作為一項基本指標進行考核。以強化學會說呢過的內在的自我調節行為,使學生重視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
創建新技術實訓基地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要培養學生創業、就業知識技能,同時也要提高學生自身思想意識水平,對學生本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行正確的引導,要貫穿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加強學生實踐實訓階段的規劃設計,進行層次分類和指導。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性格特點,為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以新技術實訓基地、學生服務中心、學生活動中心等為載體,分階段、分步驟、分任務地逐步提高學生的素質,形成各團體協同育人的機制,構建“三全育人”共同體。不斷完善實訓基地建設機制,豐富實訓課程設置內容,增強學生的素養建設,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