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東方/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政課重要的教學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增強思政課教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本文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維度、時代維度與路徑維度,對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依靠新生代大學生共同完成,必須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機統一,加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深化、融合教學手段以更好發揮高校思政課的主戰場作用。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發展。
愛國主義教育與家國情懷培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不變的重要課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涵育大學生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以投身偉大時代正當其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的思想觀念,與當前高校思政課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家國情懷是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念,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傳承著中華兒女修身齊家治國的精神薪火。同時,將這一薪火相傳的使命訴求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合,加強愛國主義教學,繼承并發揚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操,有利于引發廣大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共鳴,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崇高的人生信念,培育廣大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以發展社會、推動國家改革為己任,把大學生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相結合,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相結合,把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相結合,以家國情懷涵養人格品行,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大學生成為具有深厚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涵養新時代大學生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是大學生在社會上安身立命需履行的角色道德,“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是大學生作為我國公民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效果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人才培養的質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主要通過道德規范表現出來,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加強大學生的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完善高校思政課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對大學生的道德思想進行全方面滲入,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堅持以主流價值的正確指向構建道德規范,使之成為大學生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指引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使其成為大學生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地承擔起家庭、職業和社會的責任, 培養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推動和諧社會的創建,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上升新的臺階。
人文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靈魂,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對更新人文素養教育理念、提高人文情懷、塑造人文品格具有較大的價值和意義。高校是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高地,高校思政課教學滲透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立足于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散性思維的養成,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關愛大學生的生命價值,彰顯人文精神新的生命力。另外,“和合”理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民族性格,為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論,其中和合自然觀、和合人際觀等符合培育具備和合思想的社會主義人才這一時代發展要求。“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辯證世界觀、求同存異的價值觀、厚德載物的仁愛精神三個基本內涵,在倡導和諧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仍有其價值所在。貫徹以人文本、“和合”理念,滿足新時代大學生求知成才,才能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素養精神,逐步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
在倡導復興傳統的新時代,時代新人要有愿擔當、敢擔當、善擔當的勇氣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與考驗。這就需要特別重視并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德育教化功能,深化利用其思想道德資源激發時代新人敢于當擔、主動作為。高校思政課程圍繞抓住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優秀人才、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這一目標承擔起道德教育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是造就合格人才的關鍵舉措。在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中實現道德教化,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載體,以高校思政課堂為依托,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道德教化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大學生將傳統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相結合,正視價值觀選擇和道德責任感,強化道德判斷,不斷增強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并錘煉道德品質。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真正為學與為人緊密結合,真正踐行教書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才能更好地培育德才兼備、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高校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正是實踐素質教育最為重要的一環,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性順應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引進到教育中確保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扎實有序地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多元文化環境下,高校傳統的思政課教學與活動教育實施已難以適應大學生的新要求,大學生對于思政課的獲得的感知、感受與感悟受制于思政課存在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空洞等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的創造力,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有諸多交叉點、結合點,對于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慣性思維具有革新性作用,通過其融入高校思政課鮮活教學以提升課程的親和力、感染力。因此,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高校思政課教學,為推進高校思政課程建設、形成全面育人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文化強則國強,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構想,以現代化的高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文化強國戰略的客觀需要,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堅實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對于文化強國的建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要全面貫徹落實文化強國戰略,必然離不開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營養與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7年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2]”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環節,貫穿于高等教育等各領域。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符合當代我國客觀發展需要,為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3],以此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獨特的育人文化資源和不可替代的民族人文氣息以及時代真理價值的教育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育人魅力,主要體現在闡釋理論意蘊的時代魅力、高度包容開放的人文魅力、升華道德境界的思想魅力以及實現自身轉化的創新魅力。通過發揮這一系列育人載體作用,優化高校文化環境,營造風清氣正良好的育人氛圍,塑造高尚的師生風范。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內容是高校思政課的深厚沃土,主要包括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寬以待人的大愛情懷、誠實守信觀以及篤實寬厚的人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融合要始終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牢牢把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質的適應性和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協調性,構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時代思政課育人模式,幫助大學生提升道德境界和思想覺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思政課。
高校思政課程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不僅立足傳統經典,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而且推陳出新,有針對性地、創新性地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在守正創新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一要整體性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要使大學生準確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產生背景、特征體系等達成共識,要結合國家方針政策融入傳統文化工程,尤其是傳承保護重點項目的最新成果,還要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農耕文化等資源。二要活態化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挑選融入的作品與產品要能夠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格局與氣度、反映豐富時代內涵和民族特征的精神譜系等,還要遴選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案例融入。三要多樣化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要注重參與互動式融入,舉辦主題情景劇展演、傳統文化微視頻的制作等參與式活動,還要重視沉浸式體驗,利用“云直播”、VR技術等新技術開展沉浸式活動。從而提升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高校思政課的通俗趣味性、實效性。
實現融入就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到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優化高校思政教學實踐,致力于堅定政治信仰與理想信念、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主要目的的實現。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校內外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共同構成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機整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效結合,梳理整合校本課程和實踐活動并制定實施規劃,構建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課程的實踐體系。一是課內實踐。采取“理論+實踐”模式,在思政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豐富課堂實踐活動,探索構建多維度思政課堂。二是課外實踐。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相結合,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課上的延展度,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滋養和教育。此外,打造“移動思政課堂”,根據思政課教學需要建立思政課教學基地,調動社會區域文化資源、鄉土資源,為開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提供廣闊的實踐載體和搭建文化體驗平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大發展與進步。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其價值維度、時代維度、路徑維度,著力統籌育人資源、凝聚育人合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蘊與大學生文化認同,深化落實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實現高校大學生素質培養目標,構建現代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引用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06).
[3]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